外资美妆高管“大逃杀”:空降、洗牌与降薪求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4:35 1

摘要:LG生活健康从欧莱雅“挖角”新任CEO;雅诗兰黛在裁员降薪的同时,新设多个高管职位,密集引进外部人才;欧莱雅则为强化美国市场,进行了一场涉及六名高管的连环岗位调动;联合利华更是宣布将更换约50名高管,并正式任命了新的CFO。

【亿邦原创】2025年下半年,部分国际美妆巨头迎来一场高管“大换血”:

LG生活健康从欧莱雅“挖角”新任CEO;雅诗兰黛在裁员降薪的同时,新设多个高管职位,密集引进外部人才;欧莱雅则为强化美国市场,进行了一场涉及六名高管的连环岗位调动;联合利华更是宣布将更换约50名高管,并正式任命了新的CFO。

然而,换帅的背后,是集体失速的残酷业绩。利润断崖式下跌、核心市场萎缩、甚至出现巨额亏损……冰冷的财报数据揭示出,这并非寻常的人事轮替,而是巨头们在行业寒冬中的艰难自救。它们一边通过大规模裁员和变相降薪来“节流”,一边试图引入新鲜血液,为品牌注入新的增长灵感。

但这剂“换血”猛药真的能奏效吗?当新官上任的“三把火”,遇上沉重的业绩压力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场关乎存亡的豪赌,结局远未可知。

01

高层震荡:

美妆巨头的“换血”自救

LG生活健康作为The Whoo的母公司,从欧莱雅集团引进了新的CEO。9月29日,集团召开董事会会议,任命前欧莱雅高管李善珠为新任CEO,该任命自10月1日起生效。

实际上,今年9月,多家外资美妆集团都出现了高管大换血的情况。其中,雅诗兰黛集团的情况最为“严重”,不仅计划裁员,还在试图变相降薪。

9月,雅诗兰黛发布公告称,集团计划推动高管年度目标薪酬费用减少28%,具体手段包括“重组领导团队”和“精简广泛的高级管理层”。换言之,继今年2月扩大裁员规模,从原计划的1800-3000人增至5800-7000人之后,雅诗兰黛可能即将开始裁撤高管。

然而,从今年1月至今,雅诗兰黛也任命了多位高管,其中包括从外部引进的人才:

1. Michael Bowes于2月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人事官,他于2015年加入雅诗兰黛,属于内部晋升。

2. Matthew Walker博士于3月被任命为首位全球睡眠科学顾问。

3. Brian Franz于4月被任命为新设立的首席技术、数据和分析官,此前在道富银行任职。

4. Lisa Sequino于5月回归,担任彩妆品牌群总裁,负责监管多个品牌。她曾在雅诗兰黛工作9年,后短暂离开。

5. Aude Gandon于7月被任命为新设立的首席数字与营销官,直接向CEO汇报,此前曾在雀巢和谷歌任职。

6. René Lammers于9月被任命为执行副总裁兼首席研究与创新官,该任命自10月1日起生效,直接向CEO汇报。他此前在百事可乐和联合利华担任高管。

其中,全球睡眠科学顾问、首席技术数据和分析官、首席数字与营销官均为雅诗兰黛集团首次设立的职位。

与此同时,雅诗兰黛集团也开始对高管实施变相降薪。由于业绩目标未达成,且高管奖金与集团业绩挂钩,2025财年,高管们的奖金、股权激励、长期激励及额外激励均大幅缩水。

年初新上任的高管(NEO)并未因职位变动而获得加薪,也没有获得短期年度奖金(EAIP)的机会;另有3位高管因在年中承担了新职责,因此获得了年度奖金。高管实际到手的奖金金额均低于目标水平,“这体现了我们将高管薪酬与公司财务及运营绩效紧密挂钩的理念”。

此外,雅诗兰黛原有一个为期3年的长期股权激励计划(PSU),但由于集团业绩未达标,高管未能获得该奖金。

在高管总薪酬结构中,固定薪酬仅占20%,年度奖金(EAIP)和长期激励各占40%。年度奖金与净销售额、营业利润率、每股收益和投资资本回报率挂钩,其中净销售额权重为30%,营业利润率权重为25%。长期激励则与每股收益和投资资本回报率挂钩。

而在2026财年,雅诗兰黛集团调整了年度奖金和长期激励政策:年度奖金中,净销售额权重从30%降至10%,每股收益权重从25%降至20%,营业利润率权重从25%降至20%,并新增“战略举措”衡量指标,权重为20%。

值得注意的是,雅诗兰黛取消了高管的绩效股票,改为发放股票期权,其比例也从20%大幅提升至60%,使高管利益与股价及股东利益深度绑定。

无独有偶,联合利华和欧莱雅也出现了高管换血。

今年9月,联合利华宣布将裁撤并替换部分高管。9月3日,联合利华CEO发表演讲称,集团将更换50名高管,并设立4个业务集团总裁职位,将公司划分为44个业务单元,每个单元实行“单点问责制”。

同样在9月,联合利华宣布任命Srinivas Phatak为新任首席财务官(CFO),年薪为117.5万欧元,该任命立即生效。实际上,他自今年2月起已担任联合利华的临时CFO。

9月24日,为设立“欧莱雅美国公司董事长”这一新职位,欧莱雅集团内部进行了一系列人事调整。此次调整共涉及6名高管的岗位变动:

· 原美国首席执行官兼北美总裁David Greenberg被任命为欧莱雅美国公司董事长;

· 原消费品部门总裁Alexis Perakis-Valat被任命为美国首席执行官兼北美总裁;

· 原首席增长官Fabrice Megarbane被任命为消费品部门总裁;

· 原欧洲总裁Vianney Derville被任命为首席增长官;

· 原旅游零售总裁Emmanuel Goulin被任命为欧洲总裁;

· Eva Yu接替Emmanuel Goulin,出任旅游零售总裁。

欧莱雅集团CEO Nicolas Hieronimus表示,新设立的美国欧莱雅董事长职位凸显了美国市场对集团未来增长的战略重要性。在David Greenberg的领导下,美国市场连续3年成为集团的头号增长动力,欧莱雅奢侈品部门也成为“美国第一”。

02

业绩“寒冬”:

裁员降薪背后是增长困局

这几家进行高管调整、裁员及降薪的外资美妆集团,近年来的业绩均不太理想。

2025年上半年,LG生活健康销售额同比下降5.3%至33030亿韩元,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5.6%至1330亿韩元。其中,美妆业务的销售额和营业利润下降最为严重,销售额同比下降11.5%至13130亿韩元,营业利润同比骤降70%至430亿韩元。

对高管奖金“动刀”的雅诗兰黛集团,2025年上半年净销售额为69.61亿美元,同比下降10.88%,归母净利润骤降941.3%,亏损3.87亿美元。从业务板块来看,除香水业务外,其他业务的净销售额均出现下滑。香水业务仅同比微增0.27%至11.17亿美元,而占比最高的护肤业务同比下滑14.24%至35.12亿美元。

从地区表现来看,占比最高的欧洲、中东和非洲市场净销售额下跌最为严重,同比下降19.64%至26.51亿美元。

欧莱雅集团算是相对“幸运”的。从集团整体增速来看,今年上半年总净销售额同比增长1.59%至224.73亿欧元,为近5年来最低增速。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87%至33.68亿欧元,为近5年来首次下滑。

从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北美市场并非欧莱雅集团增速最快的市场,销售额同比增长2%至58.24亿欧元,但该市场在总销售额中占比第二。

联合利华集团同样迎来了近6年来营业额的首次下降,营业额为301亿欧元,同比下降3.22%。所有业务板块的营业额要么持平,要么出现下滑。其中,占比第二的个人护理业务营业额同比下降7.14%至65亿欧元。从市场分类来看,本应成为增长动力的新兴市场,营业额同比下降6.59%至170亿欧元,发达市场同比微增1.55%至131亿欧元。

从地区来看,占比最高的亚太非洲市场跌幅最大,同比下跌4.48%至128亿欧元;占比第二的美洲市场同比下跌4.39%至109亿欧元。

实际上,高管调整可能是这些美妆集团的最后一道防线,部分集团已经启动了裁员计划:

· 2月,雅诗兰黛扩大“利润恢复与增长计划(PRGP)”的裁员规模,从1800-3000人扩大至5800-7000人;

· 3月,联合利华表示将继续推进增长行动计划,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减少约6000名全职员工;

· 7月,欧莱雅香港分部计划裁减超过200名员工,仅保留少量员工以维持基本运营。

来源:亿邦动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