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舒适区自嗨,这届用户想和真人对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4:43 1

摘要:继“大战”罗永浩、一系列温情公关被群嘲后,9月28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被发现清空多个社交媒体账号。但在榜女郎看来,这实在算不上一步好棋,虽然暂时切割了争议,却释放出来一个更可怕的信号——以沉默代替沟通。

继“大战”罗永浩、一系列温情公关被群嘲后,9月28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被发现清空多个社交媒体账号。但在榜女郎看来,这实在算不上一步好棋,虽然暂时切割了争议,却释放出来一个更可怕的信号——以沉默代替沟通。

而始祖鸟近日的“翻车”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最大问题则是,品牌缺乏与公众的有效沟通。

不论是西贝还是始祖鸟,某种意义上,都符合我们对传统行业、传统企业家的固有认知——只顾着埋头干事,不注重与公众沟通。但相比西贝、始祖鸟,一些似乎看起来更“传统”的行业和企业的表现却截然不同。

家电行业看起来够“传统”吧,但海尔CEO周云杰反倒在社交媒体上极为活跃,8月发博35条,互动量87,473,在微博发布的8月消费电子行业高管月报中,入选高管营业情况TOP10。

来源:微博8月电子行业高管月报截图

为什么同属传统行业,成立更早的海尔老总在社交平台上“如鱼得水”,而西贝老总却如此地“不合时宜”?追根究底,是因为海尔一直都非常重视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就是中国市场化浪潮中的前沿力量,从创始人怒砸冰箱到《海尔兄弟》风靡一时,始终与年轻人同频对话。

其实,无论哪个行业、哪个时代,品牌,尤其是品牌高管、企业家保持与公众的有效沟通都是必答题。只是到了今天,沟通的场域转移到了社交媒体,因此,企业家和高管亲自下场社媒就变得尤为重要。

所以,高管和创始人们,有必要多刷刷微博了,好好运营自己的账号,亲自下场沟通,才能真正走到公众中间去。


高管们忙着抢滩社媒


一个可见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高管、创始人们正在“亲自下场”社交媒体。

今年3月,海尔CEO周云杰因与雷军同框意外出圈,面对网友们“出道当网红”的呼声,周云杰带着18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同样的一幕在2023年也曾上演,彼时,长城汽车18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引发广泛关注,不少媒体甚至用“暴走微博”来形容长城这次行动的迫切与决心。一个顺势而为,一个主动出击,但都表达了同一个共识,即在社媒时代,与公众达成有效沟通已成必然之势。

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家、高管正在“觉醒”,意识到亲自下场的重要性。而对于那些自带互联网基因的企业家和高管,更是早早就活跃在社交平台,不少人甚至已坐拥数千万粉丝。

看看小米创始人雷军,作为创始人IP的“天花板”,微博粉丝2694万、抖音粉丝4499万、小红书粉丝467万。他的个人账号早已超越一个企业家的个人空间,进化为一个极具辨识度的IP阵地。8月,雷军更是以高达136条的微博发文量和608,685条的微博互动量成为消费电子行业营业最积极的高管。

不止雷军,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公关部总经理王化,CMO许斐都在微博积极营业,并入选微博8月消费电子行业高管月报高管营业情况TOP10,分别位居第三、第八、第九名。

来源:微博8月电子行业高管月报截图

再看看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微博粉丝量858万、抖音粉丝量1633万,在社交平台圈粉无数。仅微博平台,8月就涨粉5W+,在消费电子行业中成为涨粉最多的高管。

来源:微博8月电子行业高管月报截图

从传统制造业的海尔、长城,到自带互联网基因的小米、华为,这些重视与公众有效沟通的企业家、高管都在积极抢滩社媒,更是将微博作为必不可少的发声阵地。当“爹味”营销不再打动人心,那些有着鲜明个性、愿意倾听、敢于交流的“当家人”形象,正成为穿越噪音、直抵用户内心,并即时校准品牌航向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破圈,与“路人”对话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有效的公众沟通,绝对不只是与既有消费者、既有用户、既有粉丝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与占据更大数量的“路人”、非粉丝群体的沟通。

如果品牌的沟通重点仅在自己的用户、消费者,那多半难逃粉丝“滤镜”。以西贝最近“翻车”的温情公关为例,这些在西贝看来真实动人的反馈为什么网友会不买账?正是因为品牌陷入了“圈内自嗨”的误区——这些内容若是只发在公众号上给品牌粉丝看,那得到的大概率是理解与支持,但舆情“放大镜”将其置于了微博这样一个公共的舆论空间,当非粉丝们站在公共立场,用社会共识的价值标尺来审视品牌的一言一行,这些略显夸张的反馈便显得如此的可笑与离谱。

这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微博的价值。微博的开放属性,为品牌提供了一个既能与用户群体有效沟通,又能与非用户、粉丝群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天然场所。在这里,品牌能够跳出舒适区,逃离用户、粉丝用赞美编织的“信息茧房”,直面最真实、最多元的现实。

尤其是对于高管和企业家来说,一方面他们长期身居高位导致身边甚少有“反对”的声音,容易对自己的产品“迷之自信”,在突然遭到差评时“上头”;另一方面,过去养成的价值观或许已与当下格格不入,就容易在发言时“登味”十足,招致网友反感。如果他们平时能多刷刷微博,起码能对自己的品牌、产品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也能及时了解当下年轻人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不至于做出太离谱的决策或者在公共场合说出“雷人”的话。

再者,微博具有独一无二的热点话题引爆能力,无论是正面话题还是负面话题,当品牌事件成为公共事件时,微博肯定是第一舆论场。品牌高管在微博的发声,不仅能第一时间应对舆情,也更容易实现破圈,在营销中打造出爆款。8月,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参与行业话题#128GB手机该退出历史了吗#的讨论,引发行业热议,助力话题登上热搜的同时,也极大加深了一加手机在网友心中的占位;同样,vivo产品经理韩伯啸,也提前在微博分享公司新产品vivo Vision的体验心得,获得了大量互动,为新品带来了非常不错的预热效果。

来源:微博8月电子行业高管月报截图


不止“营业”,更要当“自己人”


其实,相比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在算法引导下将内容分发给感兴趣的用户,微博内容的分发更由用户自身的关注、转发、评论等社交行为所塑造。这使得微博的舆论场不只是单一的圈层,而是一个融合了媒体、专家、用户、路人等多元意见的集合体。

正是这样的多元性,才能让品牌与公众的沟通兼顾用户与非用户、粉丝与“路人”,做到更真实、更全面、更有效。而对高管和企业家来说,入驻社媒,尤其是像微博这样的开放平台,能做的也远不止“发博营业”这么简单,而是围绕三个关键维度展开:

一、构建“人格化”信任:从冰冷标识到可感知的“人”。

当代年轻人,对品牌的期待早已超越产品功能本身,他们寻求价值观的共鸣与情感的连接。而企业家、高管的社交账号,是将品牌从一个抽象的商业符号,降维成一个有温度、可触摸的“人”的最短路径。华为余承东就常在微博分享自己的试驾体验、参展实况、生活偶遇等,比如最近8月在新疆赛里木湖与鸿蒙智行车友的偶遇交流,以真实场景互动展现了亲和的形象。

来源:微博8月电子行业高管月报截图

二、锻造“危机韧性”:“在场”并和大众一条心。

据PwC的研究,创始人自己出来回应危机,公众的信任度平均高出47%,而且舆情消散的速度快了2.3倍。这说明了高管及企业家在危机时“在场”的重要性,但危机能否成功解决,更关键的还在于如何回应以及回应是否是基于广泛舆情的准确判断,如果像西贝一样,忽视广泛群众的声音“自说自话”,说不定还会起到反面效果。而入驻微博,不仅保证了危机时刻高管和企业家的及时在场,更为其提供了了解最新、最真实舆情的渠道。

三、激活一线洞察,直达公众声音。

亲自下场运营社交媒体还为高管提供了一个绕过中间环节、直接获取公众真实反馈的宝贵窗口,对于产品迭代、战略决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前段时间,雷军采用微博投票工具发布小米YU7标准版改名的调研,有2.7万网友参与投票,既收获了公众意见,又以近乎零成本的互动方式成功引爆话题。

来源:微博8月电子行业高管月报截图

面对当下截然不同的传播语境,敏锐洞察公众情绪、融入新一代表达、实现与公众的有效沟通已成必然之势。但品牌,尤其是品牌的企业家、高管们需要明白,真正有效的公众沟通,从来都不是一场只与核心用户的“内部对话”,而是一场面向更广泛公众的“价值共鸣”。只有跳出“用户圈层”的局限,在微博这样的公众舆论场中持续倾听、真诚互动,才能掌握品牌在社会心智中的真实坐标。

所以,高管们,是时候走到更广阔的公众中间去了——那里有噪音,更有真相;有挑战,更有机遇。



来源:数字品牌榜DBRan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