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是文明的载体,IP是城市的灵魂。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十五五" 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济阳正以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为目标,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与省会 "北起" 布局中勇毅前行。为全面展现济阳的文化特质、发展动能与时代风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别开设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于泊升 通讯员 周志昊 杜祖昌
编者按:
城市是文明的载体,IP是城市的灵魂。在 "十四五" 规划收官、"十五五" 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节点,济阳正以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为目标,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与省会 "北起" 布局中勇毅前行。为全面展现济阳的文化特质、发展动能与时代风貌,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别开设《打造济阳城市 IP 讲好济阳品牌故事》专栏,聚焦全区各部门在项目提升、产业发展、城市更新等领域的亮点品牌,以媒体视角解码城市基因,以品牌化思维传播济阳声音,让每一个品牌故事都成为济阳向上的生动注脚,让济阳的独特魅力成为更多人心中的难忘记忆。
本期,让我们走进济阳区城市IP“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
在济南北部的济阳区,一座“液压升降”的产业新城正加速崛起。从1984年第一台剪叉式液压升降平台在原济阳县机械厂诞生,到如今成为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生产基地。从单一产品的艰难探索,到覆盖上千品种、延伸至家用电梯的产业矩阵。济阳区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产业跟跑者”到“行业引领者”的身份转变。
从“一台样机”到“产业集群”
四十年根基筑牢发展底盘
济阳区液压升降平台产业的故事,始于1984年的一次技术突破。彼时,原济阳县机械厂的科研人员历经无数次试验,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剪叉式液压升降平台,这台看似普通的机械设备,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更为济阳埋下了“产业兴区”的种子。
五年后,该厂注册“摩天塔”牌商标,迈出品牌化发展第一步;2011年,“摩天塔”获评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同年企业参与起草剪叉式液压升降平台国家标准,此后又于2000年、2011年两次参与国家新标准修订,从“制造产品”到“制定标准”,济阳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初步确立。
2000年,成为济阳产业发展的“分水岭”。随着国内基建需求升温,液压升降平台市场迎来爆发期,济阳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工匠纷纷创办企业,液压升降机械制造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截至2008年,全区已有400余家相关企业,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一跃成为济阳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为进一步整合资源,2009年济阳区政府在回河街道规划建设首个液压升降机械工业园,园区占地1000亩、总投资15亿元,吸引数十家龙头企业入驻,实现了从“分散生产”到“集聚发展”的关键转型。2012年济阳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命名为“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
2013年,济阳液压升降机械行业协会正式成立,标志着产业发展进入“规范化时代”。2024年5月,在区工信局指导下,协会完成换届,并举办“智造济阳·数字赋能新型工业化暨液压升降机械产业发展推进会”,为企业解读“金税四期”政策,助力企业规避税务风险;同时组织会员单位参加2024中国(济阳)高机产业国际供应链促进大会、上海宝马展等活动,为企业打通“走出去”的通道。
四十年沉淀,济阳已构建起坚实的产业底盘。截至目前,全区液压升降平台整机制造企业注册总数达2100多家,其中生产企业490余家,从业人员超万人;产品涵盖移动升降平台、固定升降平台、车载升降平台等100多个系列、1000多个品种,拥有100多种专利产品。
其中,龙头企业矗峰重工2024年年产值突破10亿元,产业制造技术稳居国内领先,部分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济阳“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的称号实至名归。
从“单打独斗”到“链式发展”
规模效应构筑竞争壁垒
走进济阳区液压升降机械工业园,钢材切割的火花、机械组装的轰鸣交织成独特的“产业交响乐”。在这里,一家企业生产所需的底盘、液压泵阀、控制系统等零部件,不出园区就能配齐——这种“半小时供应链”的便利,正是济阳产业集群效应的生动写照。
经过四十年发展,济阳已形成全国最大的液压升降平台生产基地之一,通过“规模效应+产业链整合”,构筑起其他地区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成本优势是集群发展的“第一红利”。济阳区490余家生产企业集聚,使得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设备维修等成本大幅降低。以钢材采购为例,协会统一协调龙头企业抱团议价,原材料采购成本较分散采购低8%-12%;物流方面,园区内企业共享仓储和运输资源,产品运输成本平均下降15%。
产业链闭环是集群发展的“核心底气”。济阳已形成从上游原材料(钢材、液压件)、中游核心部件(控制器、升降机构)到下游整机组装、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配套产业覆盖率达98%以上。目前,集群内拥有1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件山东省名牌产品,6家企业设立工程技术中心,能为整机生产提供从研发设计到检测认证的全流程服务。以矗峰重工为例,其生产的剪叉式升降平台,除部分高端传感器外,底盘、地架、动力系统等核心部件均实现本地采购,本地化率达100%,生产效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30%。
分工协作是集群发展的“效率密码”。在济阳,企业间并非“同质化竞争”,而是形成“细分领域分工、上下游协作”的格局:有的企业专注剪叉式升降平台生产,有的深耕曲臂式高空作业平台,还有的主攻医疗、消防等专用设备。这种分工模式让企业能集中资源攻克细分领域技术难题,比如济南众诚液压机械有限公司专注大型自动卸车机械装备,与大型央企合作实现量产;济南金力则将旅居运马车及房车作为主攻方向,开辟新的市场赛道。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济阳液压升降平台企业平均利润率较全国同行高5-7个百分点,分工协作带来的“专业化优势”功不可没。
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提升”
技术升级激活产业新动能
在济阳区液压升降平台产业发展初期,“量大价廉”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但随着行业竞争加剧,“靠规模取胜”的模式逐渐遇到瓶颈。
近年来,济阳区以“技术创新+转型升级”为突破口,推动产业从“制造端”向“研发端”“高端端”延伸,不仅守住了“全国半壁江山”的市场份额,更在智能控制、绿色节能、细分领域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技术研发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济阳区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卡脖子”技术。山东德诺电梯与山东大学合作组建“液压与智能装备创新实验室”,率先实现家用电梯模块化、智能化应用;部分企业建立省级技术研究中心,开发智能控制系统、节能液压系统,让产品具备超载保护、远程监控等功能。
产品转型是产业突围的“关键一步”。在保持液压升降平台领先地位的同时,济阳区积极布局家用电梯、专用设备等新赛道,培育产业“第二增长曲线”。2018年以来,全区家用电梯生产企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生产企业210家、注册总数740家,成为全国家用电梯生产销售企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生产技术涵盖液压式、曳引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此外,企业还深耕细分领域:山东济阳机械厂研发垃圾中转站专用升降机、智能烟叶打包自动化生产线;济南金力主攻旅居运马车及房车,这些差异化产品不仅填补了市场空白,更让济阳产业从“单一品类”向“多点支撑”转变。
智能化改造是产业提效的“重要抓手”。在矗峰重工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焊接机器人、智能装配线有序运转,一台剪叉式升降平台从零部件组装到成品检测,仅需4小时就能完成。
“我们的自动化程度达到70%以上,一天能生产100台剪叉式升降平台,一年产量1.2万台。”企业负责人介绍,目前二期厂房正在建设,投产后年产剪叉式升降平台将达2.8万台、曲臂式4000台,产能将进一步释放。
从“中国之乡”到“全球标杆”
多维增长开启发展新征程
站在四十年的新起点,济阳液压升降平台产业并未停下脚步。依托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优势,叠加新型城镇化、“双碳”目标、海外市场拓展等机遇,济阳正从“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向“全球升降作业装备标杆基地”迈进,未来发展呈现“市场扩容、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多维增长潜力。
市场扩容将打开产业增长“新空间”。从国内市场看,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城市更新、交通枢纽建设,智慧仓储、物流行业需求激增,将带动液压升降平台向大吨位、高稳定性方向发展;新能源领域(如光伏板安装运维)、应急救援(消防、地震救援设备)、文娱产业(舞台机械)等新兴场景,将催生专用化产品需求。
从海外市场看,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基建需求旺盛,欧美高端市场对智能、绿色升降设备的需求增长,为济阳企业提供了“走出去”的机遇。目前,玖伍智能科技80%的产品销往非洲、南美,矗峰重工也在布局海外服务网络,未来海外市场占比有望进一步提升。
技术迭代将赋予产业发展“新内涵”。随着“双碳”目标推进,绿色技术将成为产业竞争的“新焦点”——济阳企业正研发节能液压系统、应用轻量化材料,推出低碳认证产品,降低设备能耗;物联网、数字化技术的融入,将实现设备远程监控、故障预警及全生命周期管理,提升运维效率。
产业升级将夯实产业发展“新根基”。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头部企业将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向上游核心零部件(如高精度液压泵、控制器)延伸,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在服务平台化方面,济阳区计划建设“产业大脑”,整合物流、金融、检测等资源,为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共享制造等增值服务,降低中小企业运营成本;在标准制定方面,济阳企业将继续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修订,推动“济阳标准”成为行业标杆,增强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
从1984年的“一台样机”到2025年的“产业蓝图”,济阳区液压升降平台产业的四十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如今,这座“中国液压升降平台之乡”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创新的思维,向着“全球升降作业装备标杆基地”迈进。
来源:生活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