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大量写作:内向、不太会社交的人,反而更容易写出爆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3:15 1

摘要:上周三,2023年诺奖公布,约恩·福瑟——一个连采访都嫌吵的挪威社恐——拿下文学奖。

“不会说话”这个标签,我贴了整整十年。

上周三,2023年诺奖公布,约恩·福瑟——一个连采访都嫌吵的挪威社恐——拿下文学奖。

我盯着屏幕愣了三秒:原来闷葫芦也能站到世界最吵的领奖台。

那一刻,我直接把“写不好是因为内向”扔进垃圾桶。

我先把话放这儿:内向不是残血,是隐藏暴击。

先说细节。

公司开会,外向同事张嘴就是“我觉得”,我一句话憋到会议结束。

可散会路上,我就能复述出谁嘴角抽了半毫米、谁偷偷把手机翻面。

不是我记性好,是大脑天生把别人用来说话的电,全拿去开了高清录影。

哈佛去年扫了一遍脑壳,发现内向者自我反射那块区域比外向者厚15%,翻译成人话:我们出厂自带“回放键”,写东西等于把回放导出来,当然比别人多料。

再说独处。

别人下班去蹦迪,我回家关灯,电脑一亮,键盘噼啪像下小雨。

写到凌晨两点,朋友圈刷到他们吃宵夜的照片,我肚子咕咕叫,却一点也不羡慕。

那股静不是寂寞,是充电。

MIT做过实验,把一群人关屋里写创意,内向者抛出的奇怪点子比外向者高27%,因为没人打断,脑洞可以一路开到头。

还有改稿。

说话掉地上就捡不回来,写字能一遍一遍磨。

我写过最狠的一篇改了47版,删到只剩900字,读起来像刀片。

Survey说85%的专职作家认同内向者更擅长这种“磨”,因为我们不急着要掌声,只想要“对了”的感觉。

当然,前提你得写够量。

我给自己下过死命令:每天发一段,哪怕只是记电梯里闻到的香水味。

90天后回看,第一段像小学生日记,最近一段已经能拐三个弯把味道写成失恋。

斯坦福说这阶段创意表达能涨42%,我信,因为数字跟我脖子后面冒出的鸡皮疙瘩对上了。

所以,别把“不会说话”当挡箭牌。

写作是内向者的外挂,把沉默换成子弹,一发一发慢慢瞄。

今天写一行,明天写两行,等哪天世界突然安静,你会发现——

原来最吵的掌声,早在你键盘底下悄悄录好音。

来源:优雅荷叶Su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