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用语以其生动形象、传播迅速的特点深入人心。不少公职人员作为网民之一,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新鲜又贴切的网络新词,能否用于日常公文写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用语以其生动形象、传播迅速的特点深入人心。不少公职人员作为网民之一,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新鲜又贴切的网络新词,能否用于日常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作为公职人员必备的技能,其本质是传递政策、部署工作、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具有严肃性、规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而网络用语往往随性活泼、富于变化,与公文的严谨风格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目前主流观点并不推荐将网络新词直接用于正式公文写作。
这一建议的合理性在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许多今天流行的网络用语,或许几年后会被广泛接受并纳入正式语汇。回想过去,“关注”“正能量”等词最初也带有网络色彩,如今已成为正式公文中的常见表达。然而,在当前时间节点上,那些尚未经过时间检验的网络新词,仍存在理解歧义、适用人群有限等问题,贸然用于公文可能影响信息的准确传达和公文的严肃性。
公文写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有效沟通,这就要求作者在语言选择上既要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又不能完全脱离时代和群众。理想的公文语言应当是在遵守规范的基础上,适当吸收那些已经广泛传播、达成社会共识的新表达方式,而非盲目追逐每一个网络热词。
作为公职人员,我们应当培养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既不做固步自封的“语言守旧者”,也不做盲目跟风的“网络词汇搬运工”。在公文写作中,保持主渠道语言的规范与严谨,同时通过其他适当的场合和方式,展现机关单位与时俱进、贴近群众的一面,这或许是在语言创新与规范之间最好的平衡之道。
网络用语的活力反映了社会语言生活的丰富性,而公文的规范性则保障了政务沟通的有效性。二者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我们多元而立体的语言生态。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