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也不过如此|三个00后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2:36 1

摘要:我大学是在斯坦福。同学里,有奥赛的世界第一,还有天龙人。还可以参加一种“内部人”的聚会,见到彼得蒂尔,听到最一手的信息,最前沿的思考。在斯坦福一切都是顶级的。

1|做的跟说的不一样

我大学是在斯坦福。同学里,有奥赛的世界第一,还有天龙人。还可以参加一种“内部人”的聚会,见到彼得蒂尔,听到最一手的信息,最前沿的思考。在斯坦福一切都是顶级的。

斯坦福跟其它藤校不同,斯坦福喂养出来硅谷,是贴近生活的地方,比哈佛耶鲁更接地气。

但一毕业,走出校门,那一切忽然消失了,奥赛第一名、天龙人、彼得·蒂尔都没了。我就回到我的出生,回到混沌。

在毕业之前,都是预设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考试是最典型的,你知道要考什么。但进了社会,要遇到问题,才思考问题。预设的一切问题,可能都是错的。这是个大反差,bubble破了。

确定性消失了。接下来是无力感。

我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一家中国vc,但2023那两年,一级市场不好,vc出手很慎重。我聊200个人,没一个人能过会。但在学校里,刷200张卷子,分数一定会提高。

所以这些vc,做的跟说的不一样。他们说要相信年轻人,押注年轻人,但其实出手率很低。理念扛不住大环境。

本来一个日本vc也给我发了offer。2023年日本股市向上,有蝴蝶效应,他们就发力,到硅谷设点。不过听说他们喝酒文化比中国重,据说东北人喝酒也是日本传过去的。

但不管怎样,我错过了那个机会,you never know。我没办法一直幸运。上斯坦福是面试官特别喜欢我,但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我没饿过肚子。母亲是村里第二个大学生。但我小学六年换了五个学校,然后高中家庭阶层滑落,家里关系非常复杂。后来高中我跟母亲去了美国,当时压力非常大,我一度考虑退学,后来上了公立高中。那里有不同的族裔,我们之间的关系简单而复杂。

简单。大家都想快乐,都想展示自己,在圈子里受欢迎很重要。我学习好,他们就尊重我。

复杂。这里有太多人生。有同学犯罪,死掉,还有怀孕。一个法国女生长得很好看,本来要去伯克利,但怀孕了。男人就是同学,他们辍学,把孩子生下来,在旧金山上班。为什么这样做,我没能套出来真实的原因。

我是早恋,很小的时候。那时还没性成熟,就想在一起,想做点什么,但不知道做什么。

父母很支持,他们对我是放养,他们的要求又简单又复杂。简单,就是他们爱你,为你自豪,要保护你。他们希望你分享,你不把薯片分给小朋友,会骂你。复杂,因他们都是人,有各自的问题,有贪、不忠、败坏。

毕业后回中国,但好像没具体的原因。就是特别想,可能是怀念高中之前的时光,有奇怪的情愫。也不是为食物,我现在最喜欢意大利菜。

我交过不同族裔的女朋友,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跟白人在一起是动漫,聊到一起,就看对眼了。所以是爱一个共通的文化,独立于各自生长背景的东西。

之所以毕业时有去日本的想法,是从小就看到日本的动漫,吃正宗的日本料理。那时广东很多动画片是日本的,黑猫警长、皮皮鲁、柯南。

但最后,我还是更喜欢中国人。语言是个原因,我15岁之后才去美国,有些梗只有中文才说得出来。

我有帮助人类的冲动。我们这一代有很多心理疾病,抽大麻的,抑郁的。其实药物没法根治,必须靠心。我想用自己摸过的石头,来帮人过河。

我其实一直不知道自己该干嘛,要吃饭,所以搞金融。也不讨厌现在做的事,做好就行。现在AI和加密很火,但发财的那些人,我不羡慕。那里有很多残酷,血腥,德不配位。

我选择过好自己。若这个浪不对,不是我能乘的,那就先放下,去生活。别人的良药,可能是我的毒药。现在找不到浪也无所谓,慢慢找,you never know。

我的分享欲在变弱,其实人该分享,有很多不能在书本里传承的知识,我担心我不再能贡献。我现在是半躺平半努力,我在适应真实生活的不确定性,在等待。

2|打回去

我父母 70 年代生于江苏泰州,家境还行,爷爷是校长,外公在上海做裁缝,20岁到了南京,做生意做成了中产,对我期望很高。

我出生在南京,从小就被设计。父母是典型的鸡娃,小学开始学奥数和英语,周末要上五六个课外班,琴棋书画都要会,学了两样乐器,一个吉他,一个架子鼓。一直学到十六岁。

我小时候不叛逆,学是必须上的,活儿是必须干的,我没反抗。我的判逆表现在,不混圈子。学校里有很多小团体,他们有共识,有套路,我觉得那些没意思。

一个老师跟一个学生不对付,就罚站,让他做作业。学生也对抗,上课乱动,然后老师就过分关注他。在一次座谈会上,我就站起来说:这个老师自己要反思一下。

我父母被约谈,他们觉得我脑子有问题。这个老师还是他们的老乡,认识的,他们还希望他对我多关照一点。他们不理解,我为什么做这种没收益的事。

我小时候不反叛。人要活呀,衣食住行,所以我必须听他们的。他们也会打我。但高中开始,我就对抗,我父亲冲上来,我就把他推回去,他打不过我了。

他们说我不懂感恩,是白眼狼,没达到他们的期望,我还小的时候就闷着,吵不过也打不过,也不能离家出走。所以到了年纪,就赶紧跑,大学就去美国读了,我觉得这是对父权的反抗。

他们一直认为我是小屁孩,我所有都是错的,我不服。他们的生活有各种泡泡。比如他们认为房价不会跌,但这根本不符合经济常识。

他们认为找贵人是第一要务,就像《繁花》里那个爷叔。我反应很激烈,我完全不信。研究生毕业我就在硅谷创业。

我大学实习正是疫情,在字节做了段时间产品。他们觉得我该留在字节,做码农是最好选择。但我没看到有意思的公司可以加入。也许十几年前那些巨头刚起步,有初心,人才密度高,但今天变味了。若只为安全感,加入才划算。

我喜欢玩一个《文明》的游戏,你要参与文明的竞争,需要点政策树,点科技树。你可以去设置,而不是完全被控制,没选择权。

2020年刷知乎,看到阿桑奇,当时他从厄瓜多尔在英国的使馆被抓出来,知道了他是揭露美国的斗士。后来顺藤摸瓜又了解了施瓦茨,他是 Reddit 的创始人,为信息平权,把MIT 的论文盗版出来公开了,被抓起来,后来他出来了,但自杀了。

这些激进的人对我触动很大,他们是自由派,一直撞上墙为止。我觉得人不该只为自己,要逼自己去做有利于人类的事。

我喜欢2012年的《社交网络》,2015年的《大空头》,讲次贷危机的,还有《星际穿越》,这些东西的底层就是叛逆,有不一样的想法,做未来的事。

我早年崇拜马斯克,张一鸣,张小龙。但现在觉得一般般。

比如张一鸣,他很早看到机会,并且执行好,还能不被大厂招安。前几年,张一鸣说辞去CEO,想去做生命科学。但后来发现,他还是在做产品,在研究 AI。2022年出来一个年轻人分享图片的工具,我一看就觉得是雕虫小技,但张一鸣也在用,也在发,我觉得他在做不重要的事。

这个世界需要发生更长期更本质的事,需要张一鸣这样有资源和有能力的人来做,但他没做,他在应付竞争。

马斯克一直在做有意义的事,很厉害,但我不会把他当偶像。他到处生孩子,到处闹绯闻。

微信的朋友说,张小龙很专注,思考很深入。当年他做微信,是要做个很酷的生活方式。现在微信变得越来越寻常,没更酷、更激进的事发生。但我不知道是因他本人,还是因腾讯这个巨无霸组织。

上一辈的创业者里,我喜欢一个人,他刚开始做3D引擎,后来又做火箭,又做VR,卖给meta之后,现在又在做AI,他永远在技术边界,永远独立思考,永远不搞流量。

罗永浩这个人挺差,他从没做过好产品,就是秀,可我同龄人里却有很多喜欢他。

奥特曼也是不搞产品,是个政客,现在马斯克也越来越像政客,不是在想做大蛋糕,而是在想怎么分蛋糕。

蒂尔是个反常识的人。他很早说,比特世界进化很快,原子世界进化很慢,他抱怨有问题。但其实这是一定的,因比特世界很容易建模。是形态决定的。

他讲过,强者垄断,loser 才会竞争。他老是出镜,可能他意识到现在不管干什么,都需要影响力。特别有意思的是,他看中且投资了万斯,就支持他出了那本《乡下人的悲歌》,万斯忽然成了标签性的人物。

像蒂尔出了新视频,我也会去看,但不是当偶像看,当新闻看。

我现在创业做 AI,只是带来一些新体验,但还不能真的帮到人,帮人其实非常难,我能做的还很有限。

现在做的AI产品是角色扮演,让一张图片能动起来,让它能说话跳舞,像真人一样实时陪伴,相当于数字人直播。

我觉得,这不是创造幻觉,其实是把已存在的幻想落地了。比如哈利波特,你在看电影前已经看了小说,已有了一个想法,我们只是把它落地而已。

我认为川普和马斯克不是父权,因父权要有一套观念。比如福特,要求员工跟着他实践基督教价值观。节俭、勤快、家庭责任,被看作生产效率的基石。还成立社会部,核查员工是否酗酒、赌博、保持家庭整洁,有无定期去教堂、是否有储蓄习惯、对婚姻是否忠诚。但川普马斯克没这一套。

很多人觉得于东来是父权,但也不全是。比如他告诫员工,结婚不要收彩礼和送彩礼,南京也有这种情况。那这其实是反抗父权的,他用影响力去帮年轻人自由,脱离环境的束缚。

于东来的底色是平等。他不独占利润、不求个人财富最大化,更像大哥。他把自己以前的失败总结成心胸小、爱计较、贪婪。把他了解的儒家思想重新解读,提炼成“自由·爱”。其实没人会否认“爱”这个东西,而且“自由”竟在爱的前面,说明他至少自己很清醒,不想做束缚人的权威。

我觉得加密无关紧要,没价值增量,并不改变生产力,也不改变分配效率,只是一种手段。我不知道拿加密货币来买什么。加密脱离监管,但其实监管很重要,奶奶被人骗了,那我期望监管方追回来,否则找谁去。

去中心化,其实就是多元的表达,得到满足。中心化,就是有共同点,要有个安全网。那么我觉得两者是平衡的,越加强一方,另一方也会加强。

比如AI,加强了中心的权力,监管信息更方便了。但同时,个人的能力也增强了,你可以看到更多。

中美最大的区别是物质条件。美国就算是底层,在农村,也有相当好的生活,没有太大城乡差别。但国内差距比较大,农村和西北还比较苦。美国人性格很张扬,在课堂上会直接喊出来,自由第一,我觉得这是物质丰富的结果。中国人比较安静。

我觉得人类的主要问题还是物质需求,是生产力。比如电和水更便宜,可以解决很多短期痛苦。

美国的白人喜欢玩,不喜欢读书,若有小组作业,小组里有白人,保证从头到尾你都看不见他,也不回消息,也不在乎成绩。他们的价值在说话,在非技术类工作,比如销售、BD、HR。

美国有很多学生贷款上学,为还贷款,他们要打很多工,得还很久。看起来很矛盾,美国富裕,却有很多人贷款上学。

在美国医生和律师特别赚钱,但学费非常贵,学位完成时间很长,所以 ROI算明白了就义无反顾。反过来看,背学贷去读艺术的几乎没有。

美国也有穷人,尤其是没存款,手停口停那帮人,尤其移民后代,比如学生贷款还到40岁的奥巴马。

也有文化原因。美国人被洗脑了,超前消费,面包会有的,政府会发食品券的,所以不存钱。也有些家庭,到18岁就不管了,小孩自己搞钱上学。川普的副手万斯就是先参军,有了一定积蓄再去上大学。

反过来看,中国相对穷,但很少贷款上学的。跟美国的那几个情况是刚好相反。

第一,中国学费被控制的比较低,官方当做基建在投入。第二,农耕民族,存钱是几千年的习惯。第三,重视教育,知识改变命运的想法根深蒂固。

第四,家庭以至于家族的观念,父母的一切都可以为孩子付出,不止上学,还要帮你盖房子、买车子、娶媳妇。一家人太穷,孩子又多,那就让笨一点的出去打工,供养弟兄姐妹去上学。典型是王传福。

未来我会跟女友一起回国,离家里人更近一点。我是中国人,我希望我的孩子也是中国人,我希望他受中国的文化教育。我觉得一个人是从小决定的,你0 到 15岁在中国,这决定了你是个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想造火箭,在美国是不可能的,回中国才可以。

中国人在美国没有归属感,大家心照不宣,其实就是为了挣钱。

我对吃的东西很无感,在美国买一些半成品,直接加热就可以吃。只要又便宜又方便,我就挺爱吃。但有人说,现在食物比几十年前差很多,人只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并不知道失去了什么。年轻人没经历过完整的周期,所以对很多事判断是错的。

3|血性

大学时我的微信名是“乱把白云揉碎”。是李白的诗,上一句是“应是天仙狂醉”。很喜欢那种仙气,那种豪迈洒脱。

大学时有树洞,就是北大内部的匿名平台,有关于实习的讨论。经常听到有人大一就实习,我想我也可以,边学边干,多积累经验。未来保研很难,那就考虑本科就业。

所以大一暑假找了个实习。7点起床,洗澡吃饭,8点从家里出发,1个小时到公司。买杯咖啡,看看手机上的消息,准备工作。中午吃个饭休息一下。6点下班,偶尔和朋友约个饭,除此之外就回家吃饭,晚上11到12点睡觉。一点点累,但特别充实,有新收获。累身体,不累心。

倒回去十年,出国是第一选择。但我对国外不是很感兴趣,国内无论生活、吃饭、文化,过的挺适合。也有考虑香港或新加坡,对美国没兴趣。

哈佛耶鲁斯坦福,硅谷华尔街好莱坞,这些确实强,可对我吸引力不大。可能以后去旅游或交流,但要在那里留学、生活两年,我不是很愿意。尤其感觉不太安全,以及种族歧视。

现在世界不太平。很多事都是迫不得已,就是“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伐城”。

听说过“文化降维”。一个在美国流行的东西,传到日韩就容易流行,但反过来就比较难。其实就是西方的月亮更圆。但我没这个感受。

初中去过斯里兰卡。当时坐沿海的火车,夏天特别热,火车没有门,好慢,好落后。不出国不知道国内有多好。

现在想起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的快节奏,也有悠闲平淡。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更重要是内求于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每种生活都可以很精彩。

没有什么国家是无忧无虑的人间天堂,美国北欧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有问题,更重要的是想明白,自己看中什么,尽管有诸多不足,但总有可以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

中国这几十年发展这么快,我觉得自然而然。改开放开了诸多限制,让积攒起来的能量爆发。经济政策有助推,但更多在于本来就有潜力,而改开拿掉了阻碍。

一代更比一代好。我小时候搬到我现在住的地方,原本没那么繁荣,但几年,各种商场写字楼建了起来,肉眼可见的变好很多。

我们自信的来源,是国家实力的增量。但很多强国来源于他们的存量。生活在蒸蒸日上的环境里,自然对未来有信心。

上次打架是初一了,开玩笑把朋友惹急了,就打起来。最冲动的是小学,朋友和别人打架,就带人一起去干架。

人是被环境决定的。原始部落,肯定血性,战争中,肯定血性。在比较优渥的环境下,确实少很多血性,因不需要用“血性”来生存。

我父母是70后。感觉我跟他们没有太多不一样,父母挺支持我的想法。基本没吵过架。父母让我佩服。他们都是从外地考到北京,一直对我的影响是乐观、不认输,给了我很多动力。

初中开头我成绩特别差。但我一直努力,尽管当时看来遥不可及,但最后目标都实现了,这给了我信心。对挫折不服输,塌下心几年如一日的追逐。

中学时特爱吃火锅,每周末都和父母一起,买菜买肉,准备火锅,边吃边聊。在父母身上收获了不服输、乐观。这是让我走到今天的最大的内力。虽然我父母没多么高收入和地位,但这些东西,给我最大的财富。

我比父母这一辈更自信。至少我或者身边不少人,知道想要什么生活,愿意努力,并且相信可以达到,而不是依靠父母的关系或者成就。

996不是福报,而是妥协。像互联网这样的行业,薪酬高,为了保住高薪,自己愿意996。大学生供大于求,企业要降成本,就要求加班。很多人并非不可替代,为保住工作而加班。

资本家和企业家在历史上受政治的影响比较大。资本家侧重剥削,企业家侧重责任。如果真正的去区分这两者,可能比较难,往往是一体两面。

经济比较难。学校论坛有条树洞,当时很多人留言,大概意思是:回到家乡,有司机转运去隔离,因是北大的学生,司机还跟他多聊了聊。说工作和生活不容易,希望我们这些学生将来能想想办法。大家看完之后很同情。

岗位增加速度不如人才增长速度,就会内卷,内卷就是囚徒困境。某些岗位抢手,最厉害的人去抢,失败的会向下降维打击,去差一点的岗位,一级一级往下抢。国内优秀的人多于岗位,内卷越来越厉害。

内卷对所有人都没好处。但为了机会,卷是最优策略。不卷一定没机会,卷了有一定概率。

躺平。是对“上升”失去信心,在“努力但劳累且无望上升”和“得过且过但轻松”之间选了后者。这是个人选择。但很多人说“躺平”,只是调侃,绝大部分人既不是躺平也不是卷王,这两种都太极端,而是适中。

我是尽人事听天命。可能北大头衔、努力学习、好好实习等等,机会更大。躺平的根本原因是没信心,我不缺这个。

我上学那几年,清北毕业生去的最多的体制内,但我不想。可能有些不热门的学科,进体制是非常好的选择。但每个人的想法还是不同的。

我享受生活。跟世界和解,跟自己和解。或许国家、社会、世界有种种问题,但也有不少值得追求、体验的事情。我没有喜欢的明星,平常不是很看娱乐。也不怎么看电影。抖音快手都没用过。

我知道“上山下乡”,就是当年知识青年,去非常贫苦的地方。但具体了解不是很多。

爷爷奶奶的老家就是农村,小时候每年夏天都回去。路是石头的,沥青、土路也有,也没那么平整。但邻居关系很好,镇子上的人都熟悉。路边很多小店,有烟火气,也方便,吃起来也物美价廉。

我信中医。小时候经常去看同仁堂,做过艾灸,感觉挺好。中医是不是科学,我不了解。但有效比科学重要。中医有效,但比较麻烦,所以平常西药用的更多。

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科学是用抽象的方式解释世界,在此之上再利用世界。经济学是科学。它运用和物理学相似的演绎的方法。只不过它要解释的是社会,所以很多东西不准确,但不断更新。

孔子很伟大。他“知其不可而为”,我敬佩这种精神。在当时的潮流下,孔子明白有些事很难成功。历史有时是单行道,只进不退,礼乐秩序乃至天下大同自然是不可退的。但孔子不是阻碍历史进步,而是以古旧的方法去停下道德的退步,并且实干。

虽然抑制私欲很难成功,但我还是敬佩。孔子是有血性的。他的方式看起来并不血性,反而平和。但他好内心深处,跟时代潮流抗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正是血性。

这是«00后渡劫»连载之 8

来源:峰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