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晨光里,菜市场的吆喝声混着各地方言,却总能听出几分“普通话”的底色;晚风中,社区公告栏上的通知写得端端正正,哪怕不识字的人也能猜出大意……这些日常里的“语言风景”,恰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生活的生动注脚。今年推普周,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
晨光里,菜市场的吆喝声混着各地方言,却总能听出几分“普通话”的底色;晚风中,社区公告栏上的通知写得端端正正,哪怕不识字的人也能猜出大意……这些日常里的“语言风景”,恰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融入生活的生动注脚。今年推普周,以“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道尽了语言文字与家国情怀最朴素的联系。
语言是沟通的“通行证”,通用语言则是连接56个民族的“共同话语”。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不同地方的方言千差万别,不同民族的语言各有特色。但无论是边疆村落的农牧民,还是沿海社区的创业者,无论是校园里的少年,还是车间里的工人,只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就能跨越地域与民族的界限,把“我想说”变成“我能说”,让“方言里的故事”汇入“共同体的叙事”。它不是要取代方言或民族语言的独特魅力,而是为大家架起一座“无障碍交流”的桥梁。无论是卖特产的农户向外地的采购商说清产品的优良品质,还是各地学生在全国课堂与同龄人共读同一篇文章,或者是援疆医生与维吾尔族患者准确沟通病情……这些场景里的“语言畅通”,实则是人心的相通、发展的共振。
文字是文化的“基因库”,规范书写则是传承文明的“基因测序”。从甲骨文到楷书,从竹简到电子屏幕,汉字历经千年演变,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一个“和”字,写尽“和而不同”的智慧;一句“家国”,道破“休戚与共”的情怀。规范汉字不是刻板的“方块字”,而是文化认同的载体。当偏远地区的孩子第一次工整写下“中国”二字,当外卖骑手在订单备注里认真写“微辣少盐”,当社区工作者用规范文字张贴政策解读……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实则是在文化的土壤里播撒种子。每一次规范的书写,每一次准确的表达,都是对共同文化的确认,都是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添砖加瓦。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关键在“润物无声”的坚持。它不需要轰轰烈烈的运动,而需要融入日常的细节:学校里,老师用耐心纠正发音时的每一次“再读一遍”;社区中,志愿者帮老人修改通知上的错别字时的每一次“这样更清楚”;机关单位里,文件起草时对“表述准确”的每一份坚持。这些细碎的温暖,比空洞的口号更有力量。
从秦代“书同文”到今天推广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最牢固的“共同体”,不在史书里的宏大叙事中,而在“你好”“谢谢”的温暖对话里,在“家国同心”的真诚表达里,在每个普通人用通用语言传递的共情里。如今,14亿多人都用同一种语言诉说梦想,用同一种文字记录奋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心与心的共鸣中生机勃勃。
来源:掌握滨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