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款造型前卫的飞机与2018年新加坡航展上亮相的“星影”概念机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细节处的差异又暗示着七年间的技术迭代。它背后站着的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这座科研巨塔,更可能牵连着中国无人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战的隐秘路径。
当一架标着“KZ-2”字样、带着中国科学院标识的飞翼无人机悄然出现在长春航展的展台上,外界立刻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图1)
这款造型前卫的飞机与2018年新加坡航展上亮相的“星影”概念机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细节处的差异又暗示着七年间的技术迭代。它背后站着的不仅是中国科学院这座科研巨塔,更可能牵连着中国无人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战的隐秘路径。
从气动设计上看,KZ-2的飞翼布局(图1)和曲柄箭型机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的X-47B舰载无人机,但它的“驼峰”式背部结构和斜向进气口又透出独到的思路。
这种设计绝非为了美观——背部的隆起可能用来塞进更多任务设备,而隐藏式排气口则明显冲着红外隐身而去。尽管展品还架在夹具上,起落架也未显露,但按照行业惯例,全尺寸模型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离实飞测试不远了。
(图2)
更值得玩味的是它的身世。2018年“星影”模型(图2)展出时,开发商星影无人机系统公司曾含糊提及“与一家中国机构合作”,如今中科院的标识直接印在机身上,几乎坐实了双方的关联。
中科院作为中国顶尖科研联合体,旗下实验室常年对外开放,甚至聘请外籍科学家参与工作,这种“透明化”姿态反而让KZ-2的用途更显扑朔迷离。
它可能只是航空技术的民用验证平台,但也完全具备向军用转化的潜力——毕竟中国军方手里已经攥着GJ-11、CH-7等多款飞翼无人机,再多一个技术储备选项毫不意外。
比起美国将未来空中力量押注在B-21、NGAD等少数明星机型上,中国的策略显得更“奢侈”:通过“创世记”系列等技术验证项目多点开花,允许部分方案失败,最终筛选出最优解。
KZ-2或许正是这种思路下的产物,它的使命未必是直接列装部队,而是测试飞控系统、新型材料甚至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就像“星影”模型曾展示的三排气口设计,虽被质疑是否符合空气动力学,却可能暗藏降低红外信号的特种构型。
(图3)
2025年的长春航展将成为观察KZ-2的关键窗口。若它真能实机亮相,外界或可一窥其推进系统、隐身细节乃至任务定位。
而更大的悬念在于,中科院是否会像过去一样,将部分技术转移给军工单位?中国无人机生态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这种“军民融合”的弹性——民口技术快速转化军用的案例屡见不鲜。
来源:星环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