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过50多年的发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学科研究、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作为MAB的积极参与者,在国家网络建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与评估、国际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本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院刊》2025年第9期“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专刊”—栏目"总论”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学科研究、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作为MAB的积极参与者,在国家网络建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与评估、国际合作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球环境治理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MAB更有效地应对全球环境领域的共性挑战,助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建议国际社会:发起相关领域大型合作研究项目;强化新技术手段应用及其支撑体系建设;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
当前地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已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国际社会亟须强化相关多边合作。1971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旨在建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科学基础,即通过整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力量,寻求既能改善人类福祉,又能保护自然及人工生态系统的创新性解决方案,从而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作为MAB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贡献者,始终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推进生物圈保护事业的发展,与国际社会协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1 MAB对国际科技合作的贡献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生态学计划之一,MAB通过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跨学科研究、技术创新、知识共享和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科学平台。
构建了覆盖全球的科研协作网络
为实现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机融合,MAB在过去近50年里构建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至2024年9月,该网络包含分布于136个国家的759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此外,MAB还建立了多区域、多专题的协作体系,如“欧洲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和“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一网络体系覆盖了全球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关键区域,不仅是众多动植物种重要的庇护所,更是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综合平台。
探索了全球共性问题与挑战的解决方案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地方经济发展等功能于一体,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MAB的核心场所,也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示范地。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依托,国际科研团队揭示了气候变化对高山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应性管理策略;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示范意义的专项计划,如尼日利亚奥莫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绿色经济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项目”。此外,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创新性地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例如,我国武夷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推动了国家间的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数据共享和联合研究等项目,MAB有效缩小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生态保护技术上的差距。该计划建立了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将先进技术转化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同时,MAB还实施了众多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项目,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开办了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为发展中国家培养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领域的人才。此外,MAB还在联合研究资助机制等方面开展创新,如设立了“青年科学家奖”,优先支持发展中国家优秀青年学者开展跨国研究,促进全球科研合作与知识共享。
2 MAB与中国的协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及全社会在科技和环保等相关领域投入的持续增加,为MAB与中国的协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借助MAB这一国际合作交流新机制,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成为全球实施MAB最具成效的国家之一。
MAB为中国创造的收益
1
自然保护理念与实践的参考借鉴
MAB的理念与实践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保护地建设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MAB提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从内到外依次划设为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目前也称为“可持续发展区”)。这一功能分区理念和模型随即被引入中国,为国内自然保护区的科学规划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此基础上,中国结合本国国情,建立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功能区划体系。这种分区管理模式不仅显著提升了自然保护成效,更推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从以往强调单一保护,转向自然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道路。
2
现代生态学知识与技术的引入
中国最早于1973年与MAB产生联系,当时国家的核心诉求是通过这一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开展国际科技交流活动。例如,1987—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邦德国研究和技术部,以及MAB在中国的牵头单位——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了“生态研究合作计划”。该项目不仅为全球相关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性方案,还推动了我国处于发展早期的生态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并培养了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的科研和管理人才队伍。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推动下,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中得以应用。例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单位以四川卧龙、江苏盐城和福建梅花山为试点,提升了这些保护区在栖息地评估与管理方面的效能。结合其他案例,中国以MAB为渠道,为国内保护区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3
国际合作渠道的拓展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体系内一项历史悠久、声望卓著的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MAB自发起之初便具有包容性与普惠性等特点,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开辟了一条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拓展国际合作的渠道。以“东亚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桥梁纽带,中国自1995年以来利用韩国和日本等国提供的资源,带动国内相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生态旅游发展、自然保护政策制定、跨境合作等领域获得了能力的提升。为落实中俄两国政府首脑有关野生虎种群恢复的倡议,两国MAB国家委员会于2013年签署合作协议,为中方提高东北虎保护领域的科研水平、扩大该物种适宜的栖息地、提升地方政府和民间的自然保护意识创造了有利条件。相关项目取得的成果,为2021年中国创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为MAB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1
建立了全球实施MAB规模最大的国家网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鼓励各国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国家网络,以在尊重多样性基础上激发创意,推动MAB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经济文化背景下得以有效实施。为此,中国于1993年建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目前已发展为全球实施MAB最大的国家级平台,截至2025年8月已包含214家自然保护地成员,其中34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数量位居亚洲首位。基于在高新技术应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普出版等领域的工作积累,“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成为落实MAB各阶段战略与行动计划的重要抓手。
2
打造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申报与评估的国际范本
自1995年以来,MAB领域出现了一项重大变化,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开始实施品质管理计划,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申报与评估标准较以往更加严格。通过促进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组织动员多学科领域顶尖专家团队的积极参与,以及广泛汇聚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建议等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从保护区的申报和评估中创造契机,进一步缓解了当地自然保护和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保护区工作的重视和投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度肯定了中国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并在国际上推荐了中国相关经验。
3
引领了新时期MAB的国际合作事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及对外交流合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在MAB国际合作领域开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例如,基于在山地生物多样性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2021年中国与国际合作伙伴共同组建了“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截至2025年9月中旬,该网络包含分布于35个国家的88个山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成员。“世界山地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缔结战略伙伴关系、创新管理实践和知识共享,支持全球山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该网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B秘书处指导,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与西班牙奥马尼亚-卢纳山谷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组成技术秘书处进行协调管理,目前国际化发展势头良好。
3 MAB面临的关键挑战及解决建议
目前MAB在实施中面临三大问题挑战,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应对、新兴技术的创新应用与融合,以及国际合作机制障碍的突破。它们的解决不仅事关MAB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国际社会亟需创新相关交流合作机制,为解决这些问题挑战、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发起相关领域大型合作研究项目
经过50多年的发展,MAB已成为开展跨学科、跨区域研究的重要平台。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退化、气候变化等全球共性挑战,国际社会需发挥MAB的平台作用,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抓手,发起更具系统性和协同性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贯强调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工作方法,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等提供的资助渠道,以及一些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表率,为将来发起和运行大型合作研究项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强化新技术应用及其支撑体系建设
当前数字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如何将其有效应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管理,实现传统保护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是MAB领域的重要课题。为推动新技术的整合应用,提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科学监测与管理效能,建议国际社会:
1
提高新技术支撑能力
可酌情构建智能化生态监测与分析体系,强化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监测系统。通过部署温湿度传感器、红外相机和声学监测等设备,实现自然环境、物种栖息地的全天候、立体化监测。
2
强化平台作用
可考虑优先建设“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统一的大数据平台。该平台整合卫星遥感、红外影像、声学监测和环境DNA等多源监测数据,内容覆盖物种、气候和土壤等要素,并实现跨境共享。
创新跨区域合作机制
针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普遍面临的资金与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MAB需强化多边合作机制的构建,创新形成更加高效的国际合作框架,推动区域环境合作组织建设,形成能凝聚更多共识的合作平台。建议国际社会:
1
打造“南北协同+南南合作”模式
发达国家应切实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框架下的资金承诺,重点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监测技术升级与能力建设工作。同时,可依托我国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推广低成本技术的应用,如智能红外监测系统、移动端生物识别程序等。相关多层次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创新,将有助于保障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性。
2
开展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可考虑在MAB框架下设立生态环境应急基金,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提升协同处置能力,以有效应对“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面临的突发性生态环境危机,如森林火灾暴发、外来物种入侵和极端气候事件袭击等。
3
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尝试以国际合作推动跨国、跨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增强物种迁徙或迁移的便捷性,从而破解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及其他自然保护地面临的“孤岛化”难题,维持生态要素的流动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4 结语
目前,MAB已从科学合作平台发展为践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重要载体。中国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重要一员,应充分发挥MAB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更加包容的方向发展。历史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共商、共建和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才能真正实现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永续繁荣。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华举办为起点,中国将与国际社会开展更加紧密的协作,共同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作者简介
何宏平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矿物学会会士。矿物学家,主要研究领域:黏土矿物学、矿物晶体化学、矿物表面物理化学、表生成矿、早期地球演化。
文章来源
何宏平.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人与生物圈计划”连接中国与世界.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5, 40(9): 1483-1488.
DOI: 10.3724/j.issn.1000-3045.20250920001.
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文责自负,不代表本刊观点。
来源: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