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我国已正式开播 11 个卫视 4K 超高清电视频道,标志着电视传播进入高画质新阶段。然而,不少网友反馈,实际观看的 4K 节目与传统高清节目画质差异不是很明显,未能感受到超高清技术应有的视觉冲击。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现在,我国已正式开播 11 个卫视 4K 超高清电视频道,标志着电视传播进入高画质新阶段。然而,不少网友反馈,实际观看的 4K 节目与传统高清节目画质差异不是很明显,未能感受到超高清技术应有的视觉冲击。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本文将从传输、设备适配、硬件性能等维度深入剖析原因,为大家解开疑惑。
01 转码压缩:传输限制下的画质 “折损”
4K 超高清视频的原始码流约为 36Mbps,有的会超过60Mbps,这对传输网络带宽提出了极高要求。但受限于当前部分地区传输网络带宽不足,以及需兼容大量老旧机顶盒的现实需求,运营商无法直接传输原始 4K 码流,只能在信号发送前进行转码处理,降低传输码率。实际操作中,部分运营商会将码流压缩至 20 - 25Mbps,更甚者会降至 20Mbps 以内。
转码过程本身就会造成图像细节的丢失,而进一步降低码率会加剧这一问题 —— 就像交通运输中,本需大卡车运送的完整货物,因道路限制只能改用小汽车,不得不舍弃部分 “非核心” 物品。最终呈现在屏幕上的 4K 画面,细节丰富度大幅下降,画质自然与高清节目的差别就不是很大了。
即便用户配备了高端 4K 电视和性能较好的机顶盒,也无法弥补转码带来的画质损失。要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在于有线电视或电信运营商加快传输带宽升级,建设全光广播网,为原始 4K 码流传输提供充足的“通道"。
用标高清上变换的低4K画质的情况,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02 电视尺寸选择:观看距离与屏幕大小的适配误区
在高清电视时代,用户选择电视尺寸时,通常会以 “高清画质下的最佳观看距离” 为参考标准。但 4K 超高清技术对观看距离和屏幕尺寸的匹配有更高要求 —— 由于 4K 图像的信息密度是高清(2K)的 4 倍,在相同观看距离下,需要更大的屏幕才能充分展现细节优势,其最佳屏幕尺寸约为同距离下高清电视的 2 倍。
因 4K 内容稀缺,过去用户虽购买的是 4K 电视,但仍沿用高清观看的体验确定购买尺寸,再加上价格因素,势必导致屏幕尺寸偏小。当 4K 内容普及后,同样的观看距离,小尺寸屏幕难以展现高密度图像信息,影响主观画质。
我国居民近视率较高,且电视主要受众之一的老年人存在视力衰退问题。在不符合 4K 观看标准的距离下,小尺寸 4K 电视画面细节难以被感知,导致最终呈现的4K效果与高清电视差异不明显。
最近两年,随着IPTV/OTT网络视频有了更多的4K超高清内容专区,大屏电视的体验优势就展现了出来,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购买大屏电视。这也解释了为何近年来我国居民选购电视时,尺寸偏好不断增大 ——大屏电视销量持续攀升,主流尺寸已从 75 英寸起步,85 英寸及以上尺寸的产品销量更是大幅增长。
03 机顶盒性能:老旧设备拖慢 4K 体验
机顶盒的初始功能是将数字视频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以适配早期的模拟电视机。如今,虽然主流电视已升级为数字电视,但受有线电视行业计划经济遗留体制及封闭技术体系的影响,机顶盒仍然与运营商绑定,成为用户接收电视信号的必需设备。
从运营商角度来看,机顶盒属于固定资产,为实现利益最大化,会尽可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随着时间推移,运营商网络中的机顶盒型号日益繁杂,既有支持 AVS2 编码、HDR 技术的新型设备,也有数量更多的不支持这些功能、码流处理速度低下的老旧机型。
为确保所有用户(包括使用老旧机顶盒的用户)都能接收 4K 信号,运营商不得不如前文所述进行转码、降低码率,同时机顶盒还要对4K图像进行有损的二次压缩与放大降低画质,不支持 HDR 的机顶盒会直接丢失 HDR 色彩信息,导致画面失去明暗层次,变得灰蒙蒙的。
而码流处理速度不足的设备,还可能出现画面卡顿、细节模糊等问题,进一步拉低 4K 节目画质。
04 4K 体验升级需突破多重瓶颈
综合来看,当前 4K 节目与高清节目画质差异不明显,本质是 “设备适配” 与 “技术传输” 双重瓶颈所致:一方面,多数用户选购 4K 电视时,仍参照高清时代的尺寸标准,且部分电视在 HDR 显示、亮度控制等核心参数上未达到 4K 标准,甚至缺乏直接接收 4K 频道的能力;另一方面,老旧机顶盒的性能限制与传输带宽不足,迫使信号多次转码压缩,造成画质折损。
若想理想收看 4K 超高清电视频道,多数用户需同时更换符合新标准的 4K 电视与高性能机顶盒 ——这一需求不仅为电视终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也推动广播电视行业进入新的景气周期,但如何让机顶盒变得通用,是一个现实问题。
值得深思的是,未来超高清电视的发展路径仍存疑问:是继续沿用 “电视 + 外置机顶盒” 的旧模式,还是转向 “机顶盒内置一体化” 的新形态?
这一问题已超出单纯技术范畴,需结合电视产业现状、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运营商、设备厂商、用户等各方的市场定位综合考量,其答案将深刻影响超高清产业的未来格局。
来源:小璇科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