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们看了没? U16女篮亚洲杯那场三四名决赛,中国队对日本队,最后一节直接崩盘了! 我当时盯着直播,心里那个急啊,中国队领先了大半场,结果末节突然断电,日本队一波11-0的小高潮,直接把比分拉开到71-58。
哎,你们看了没? U16女篮亚洲杯那场三四名决赛,中国队对日本队,最后一节直接崩盘了! 我当时盯着直播,心里那个急啊,中国队领先了大半场,结果末节突然断电,日本队一波11-0的小高潮,直接把比分拉开到71-58。
李沅珊拼了老命,但全队手感冰凉,真是功亏一篑。 这场景,简直像坐过山车,从山顶跌到谷底。说起中国队这次的表现,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小组赛打新西兰那场,李沅珊狂砍38分,创了赛事纪录,我当时还觉得咱们有戏。
但转头对日本,就输了个57-78,暴露出一堆问题。 进攻点太单一了,全靠李沅珊一个人扛,其他队员手感时好时坏。 半决赛对澳大利亚更惨,59-87,篮板球落后18个,失误多出14次,这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数据不会骗人,中国队场均失误高达15次,而日本队只有7次,这说明咱们的配合和稳定性差远了。澳大利亚队简直是怪物级别的存在。 他们从小组赛开始就一路碾压,五场比赛全胜,净胜分304分! 决赛对新西兰,86-50,轻松加愉快。
伊莎贝尔-史密斯和麦迪逊-瑞安这些球员,身体对抗强得吓人,战术执行得像机器一样精准。 人家自2017年加入赛事以来,已经23场全胜,四连冠,超越了中国队的三冠纪录。 说实话,我看他们打球,就像看大人打小孩,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不过,中国队也不是一无是处。 李沅珊入选了最佳阵容,场均17.8分,这数据挺亮眼的。 对阵菲律宾的附加赛,82-50大胜,至少拿到了U17世青赛的资格。
比上一届第六名进步了,但第四名还是有点尴尬。 日本队的竹内美也拿了MVP,她的快速突破和防守,让中国队吃了两次亏。 最佳阵容里还有新西兰的埃米莉亚-安利,整个亚洲的年轻球员都在崛起。
亚洲篮球的格局,感觉越来越复杂了。 澳大利亚一来就称霸,日本队保持强势,新西兰首次进决赛,中国队的地位有点动摇。 以前咱们还能争冠,现在连前三都进不去。 青训体系的问题被反复提起,但具体咋解决,谁也说不好。 球员培养需要时间,可国际比赛不等人。
这次赛事的总排名,澳大利亚第一,新西兰第二,日本第三,中国第四,后面是中国台北、菲律宾、韩国和叙利亚。 数据上看,中国队的投篮命中率只有42%,而澳大利亚高达55%。
篮板球方面,中国队场均30个,澳大利亚48个,这差距太明显了。 时间点上,所有比赛在9月28日结束,半决赛和决赛同一天进行,赛程紧凑,对年轻球员的体能是考验。
李沅珊的高光时刻,小组赛对新西兰的38分,确实惊艳。 但篮球是团队运动,一个人再强也带不动全队。 半决赛对澳大利亚,中国队内线被完爆,孙璇和孙晗昀的努力也白搭。
三四名决赛,第一节外线7投1中,后来朱思雨连中三分,但最终还是守不住优势。 这些细节,反映出训练中的短板。
有人说,中国队的战术太保守,跟不上国际潮流。 也有人说,球员心理素质不够,关键时刻顶不住。 比如对日本队的两场失利,都是后半程崩盘。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队在第四节的平均得分比前三节低5分,这可不是巧合。 澳大利亚队则相反,越到后面越猛,决赛最后一节还赢了10分。
赛事亮点除了个人表现,还有团队配合。 日本队的快速传球和全场紧逼,让中国队失误频频。 新西兰虽然决赛大败,但能进决赛已经是个突破。 亚洲篮球的整体水平在提升,但中国队似乎停滞不前。 青训投入和选材机制,可能需要重新审视。
回顾整个比赛过程,中国队的起伏太大。 赢的时候能大胜,输的时候一泻千里。 这种不稳定性,在青年比赛中尤其致命。 球员年轻,经验不足,但对手也在进步。 澳大利亚的连胜纪录,背后是系统化的培养体系,这点值得学习。
结尾部分,我想起一个争议:到底是中国篮球的青训出了问题,还是战术安排跟不上时代? 有人说该学欧洲,有人说该坚持亚洲特色,但谁对谁错,没个定论。 你们觉得呢?#热问计划#
来源:菠菜说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