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纪念日前夕的追忆:英雄已逝四十载,“担当”家风代代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11:58 1

摘要:“孩子,你看这张照片!这位是你的爷爷,他是一名解放军,他去打坏人,不让坏人侵略我们国家……”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客厅地板上。烈士练照康的儿子练立军坐在小板凳上,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4岁的儿子讲述着父亲练照康的故事。这是近日记者在练

“孩子,你看这张照片!这位是你的爷爷,他是一名解放军,他去打坏人,不让坏人侵略我们国家……”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洒在客厅地板上。烈士练照康的儿子练立军坐在小板凳上,指着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向4岁的儿子讲述着父亲练照康的故事。这是近日记者在练立军家中见到的一幕。

今年9月30日是第十二个烈士纪念日,近日,记者走进罗阳街道,探访练照康烈士的家属,去追寻烈士的不朽功绩,感受一份绵延数十年的家国情怀,见证那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客厅的墙上,是练照康烈士遗照。照片上,年轻的练照康身着戎装,目光坚毅。这张遗照,成为家人追忆他最重要的凭证。

“父亲牺牲时,我才两岁半,印象很模糊。”练立军的语气平静,却透着深深的怀念。他对父亲的了解,大多来自母亲、叔叔和父亲战友的零碎讲述、相关档案记载以及这张被反复摩挲的照片。

据了解,练照康1946年出生在义和长贵村,19岁时参军入伍,在部队迅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并担任连长。当年,身为连长的练照康率领连队承担主攻任务,他身先士卒率领全连战士冲锋陷阵,却在指挥和掩护新兵作战时,不幸被子弹击中,33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黄土山上。

“父亲是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黄土山战役牺牲的,听他战友说是左胸中弹。”练立军表示。

练照康遗孀练锦群告诉记者,她和丈夫是同村的,两人在1974年喜结连理,婚后日子聚少离多,夫妻间最温暖的纽带是一封封家书。1978年10月,好不容易盼到丈夫回家探亲,期间却接到了部队召其速归的特急电报。“当时我儿子才两岁多,我肚子里还有一个,虽然他不放心我们,但还是马上收拾行李归队上战场了。”

战后,练照康被追授二等功,评为烈士,安葬于广西那坡县革命烈士陵园。

英雄的身后,是一个家庭的默默坚守与巨大付出。一句“共产党会照顾你的,你放心。”成了练照康留给妻子练锦群最后的遗言。噩耗袭来,这个看似柔弱的女人却没有被击垮,她将悲痛深埋心底,用惊人的毅力扛起了整个家,抚育两个孩子长大,赡养老人安度晚年。

练锦群今年已七十多岁,身体依然硬朗。提及丈夫,老人平静的语气中带着自豪:“他保家卫国,我为他感到光荣。我答应他照顾好家人,如今儿子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女儿也曾当过兵,我很欣慰。”

“我母亲这一辈子,太不容易了。”练立军的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哽咽,“她总跟我们说‘你们的爸爸是一位英雄,我们不能给他抹黑,你们要好好读书,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这位烈士的遗孀,将无尽的思念化作无声的行动,将丈夫的荣誉视为传家宝,教导子女正直为人、爱国尽责。

时光飞逝,虽然练照康烈士牺牲已有四十多年,但对于练立军来说,这个名字从未远去。在他心中,父亲是精神的榜样,这种榜样力量,指引着他的人生道路。“我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他坦言,“对我来说,他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而是一种具体的精神力量,一座始终照亮我的灯塔。”这份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便是“担当”二字——于国,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于家,是平凡岁月中的默默坚守。

这盏精神明灯,一直照亮着练立军的人生旅程:从学生时代的勤奋刻苦,到如今担任博罗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他以自己的方式延续着父辈的担当。

“父亲牺牲了,但他守护的东西,一直都在。”练立军的话语沉静而坚定,“他守护的,是国家的安宁,也是我们这个小家的根。如今,我自己也成为了一名父亲,对‘担当’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要把父亲的故事讲下去,不仅讲给我的孩子听,也要讲给更多的人听。”

每逢清明、烈士纪念日,练立军就会带着家人一起去祭奠父亲。擦拭照片、讲述故事,也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家庭仪式。这不仅是对父亲的怀念,更是一种对历史的铭记、对崇高精神的致敬。

“我们并非生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在一个和平的国家。”练立军深情地说,“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铭记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安宁。同时要明白,爱国不一定要惊天动地,脚踏实地过好每一天,认真负责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就是对先烈精神最好的传承。”

客厅里,阳光依旧温柔洒落。年幼的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牺牲”二字的全部重量,但他知道,照片里的爷爷,是一位“打坏人”的英雄,是他可以挺起胸膛骄傲说起的亲人。练立军简单而质朴的话语,如同一颗种子,在儿子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种下了对英雄爷爷的崇敬与向往。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练照康烈士的名字,镌刻在烈士陵园的石碑上,更永远活在家人的心中和民族的记忆里。这跨越时空的传承,是一个家庭最珍贵的财富,也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所在。

来源:博罗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