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泡泡玛特旗下核心IP LABUBU系列价格雪崩,成为潮玩市场剧烈震荡的标志性事件。从二手市场均价4000元的限量款跌至400元,从隐藏款“本我”从万元级跳水至840元,再到新品SKULLPANDA“不眠之夜”系列未售先破发,泡泡玛特的“潮玩神话
2025年9月,泡泡玛特旗下核心IP LABUBU系列价格雪崩,成为潮玩市场剧烈震荡的标志性事件。从二手市场均价4000元的限量款跌至400元,从隐藏款“本我”从万元级跳水至840元,再到新品SKULLPANDA“不眠之夜”系列未售先破发,泡泡玛特的“潮玩神话”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这场价格崩盘不仅暴露了潮玩行业的投机泡沫,更折射出品牌运营与市场规律的深层矛盾。
一、价格崩盘:从“一娃难求”到“集体抛售”的连锁反应
1. LABUBU系列:泡沫破裂的缩影
- 隐藏款暴跌90%:LABUBU“本我”隐藏款二手价从过万元跌至840元,跌幅超90%;第三代常规款“忠诚”款价格跌破原价至81元,整盒回收价从1380元腰斩至600元。
- 新品“破发”冲击:9月5日发布的SKULLPANDA“不眠之夜”系列毛绒挂件,售价159元,但6款标准款二手价低于原价,最大差价达42元。粉丝直言“换个皮肤涨价30元缺乏诚意”,二手平台出现恐慌性抛售。
2. 市场供需失衡的连锁效应
- 产能扩张引发过剩:泡泡玛特2025年毛绒玩具月产能达3000万只,是2024年的十倍,导致市场从稀缺转向饱和。
- 黄牛抛售潮:囤积LABUBU的黄牛亏损数千元,社交平台涌现“亏本转卖”“求回血”帖子,部分黄牛直接宣布暂停收货。
二、泡沫破裂的深层逻辑:投机逻辑与品牌策略的崩塌
1. 官方补货摧毁“饥饿营销”神话
- 泡泡玛特在6月至9月多次突击补货LABUBU系列,单次补货量超百万件,直接打破“稀缺性”预期。例如,第四代LABUBU发售首周补货后,二手价从3200元跌至1400元。
2. 消费者理性回归与IP价值缩水
- 品控争议:LABUBU被曝品控问题(如歪头、线头外露),79元定价遭质疑虚高;同时,含致癌物的仿品流入市场,进一步削弱正品信任度。
- 情感价值消解:老玩家认为泡泡玛特“缺乏诚意”,新品仅靠换色提价,而新玩家因价格透明化失去抢购动力,市场陷入“双输”局面。
3.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
- 泡泡玛特股价半月内暴跌15%,9月8日单日跌幅达7.5%,市值跌破300亿港元。分析师指出,其单一IP(LABUBU占营收34.7%)的脆弱性暴露无遗,对比迪士尼等长青IP模式,泡泡玛特的增长逻辑受到根本性质疑。
三、行业震荡:潮玩赛道从“金融化”回归“消费品本质”
1. 商业模式重构
- 关闭低效门店:2025年泡泡玛特在中国大陆关停21家门店,转向海外扩张(新增超20家门店)及线上直播(2024年直播营收增长112%)。
- 动态调控产量:业内共识认为,维持10:1的供需比是潮玩维持溢价的关键,但泡泡玛特当前产能已远超这一阈值。
2. 投资逻辑根本性转变
- 抛弃“塑料茅台”幻想:潮玩缺乏奢侈品品牌沉淀与快消品复购属性,95%的分析师预测LABUBU价格将在6-12个月内继续腰斩。
- 转向内容价值竞争:行业开始探索IP长青路径,如联名影视开发故事线(如迪士尼模式),或通过高频上新维持用户粘性。
四、未来展望:泡泡玛特的救赎与潮玩行业的新生
1. 品牌自救策略
- 海外市场突围:东南亚快闪店成为库存消化主战场,泰国、柬埔寨等地补货缓解国内价格压力,但长期需解决文化适配性问题。
- 粉丝社群运营:通过周深粉丝会等社群呼吁理性消费,尝试重建与核心用户的信任纽带。
2. 行业启示录
- 警惕投机泡沫:潮玩需回归“情感共鸣+设计创新”本质,而非依赖金融化炒作。嘉世咨询指出,IP生命周期管理比短期溢价更重要。
- 平衡稀缺与普惠:泡泡玛特若能控制产能、优化IP矩阵(如孵化新IP替代LABUBU),或可避免重蹈覆辙。
结语
泡泡玛特的跌价潮,既是潮玩行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回归的转折点,也是对所有“网红经济”模式的警示。当市场褪去投机的外衣,唯有真正具备文化价值与用户忠诚度的品牌,才能在泡沫破裂后存活。对于泡泡玛特而言,这场危机或许正是重塑IP价值、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契机。
来源:陈滇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