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一直都在歌颂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父母都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其中,觉得自己当了父母后,天然地就披上了“无私”与“伟大”的外衣。
我们一直都在歌颂父母的伟大和无私,在这样的氛围里,每个父母都自觉地把自己带入其中,觉得自己当了父母后,天然地就披上了“无私”与“伟大”的外衣。
殊不知,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是合格的父母,甚至一些不称职父母,一边做着伤害孩子的事情,一边口口声声说着“为了孩子好”。
说实话,这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任何考核,甚至一些人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完全意识不到自己需要学习成长,永远都用自己陈旧的思想来说教孩子,务必让孩子顺从自己,感恩自己。
生活中就有一种父母,他们为了自己所谓的脸面,不顾孩子的心理感受,在以下三件事上强装大方,或者说他们打心眼里觉得就是对的,真是苦了孩子了。
01
在承诺上装大方
空头支票造成孩子信任危机
“等爸爸有钱了,就带你去游乐场玩”、“你表现好了,妈妈就给你报兴趣班”、“等你考上重点高中,就带你出国旅行”……这些美丽的承诺如同空中楼阁,构成了许多孩子成长的背景色。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父母,他们赚钱没本事,开空头支票却是信手拈来。他们没有能力用实际行动给孩子以鼓舞和奖励,于是,他们便习惯性地用廉价的未来幻想,弥补自己当下的无力和失败。
这种承诺上的大方,本质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懒惰与贫困——它不需要实际的努力与付出,只需要动动嘴皮,就能暂时安抚孩子的失望,维持自己作为父母的体面。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承诺的频繁落空,会导致孩子形成“习得性无助”——他们不再相信努力会有结果,不再期待言语会有回响。这种深植于心底的不信任感,将伴随他们进入未来的每一段亲密关系。
更可怕的是,孩子逐渐内化了这种“说大话”的沟通模式,以为爱就是通过华丽的承诺来表达,而非通过踏实的行动来证明。
于是,家庭成了一个培养虚浮人格的温床,一代又一代地复制着语言巨人、行动矮子的悲剧。
02
在人情上装大方
将玩具送人造成孩子配得感低
在亲戚朋友聚会时,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
客人带着孩子来访,看到自家孩子的玩具后露出喜欢的神情,父母为了显得热情大方,不等孩子表态就主动开口:“这个玩具送给弟弟 / 妹妹吧,咱们再买新的。”
即便孩子紧紧攥着玩具、眼神里满是不舍,父母也会用“要懂事”“别小气” 等话语施压,甚至直接从孩子手中抢过玩具递给客人。
父母为了在亲友面前撑场面,强行让孩子把心爱的玩具送给别人。这种看似“懂礼貌”“顾大局” 的举动,实则在悄悄摧毁孩子的 “配得感”,让孩子在成长中不断否定自我价值,但父母却丝毫不在意,甚至没有任何察觉。
在成人世界里,那或许只是一个普通的玩偶、一辆小小的玩具车;但在孩子的宇宙中,那是陪伴他们入睡的伙伴,是想象世界的中心,是安全感的物质载体。父母强行将玩具送人,本质上是在剥夺孩子对“属于自己的物品” 的掌控权,更是在否定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会在一次次被迫“分享” 中产生困惑:“为什么我喜欢的东西要让给别人?”“是不是我的感受一点都不重要?” 久而久之,这种困惑会转化为 “我不配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 的自我否定,配得感就在这样一次次的情感剥夺中逐渐流失。
03
在选择上装大方,以尊重之名
行逃避之实,造成孩子人生遗憾
还有一种更隐蔽的“装大方”,藏在所谓的 “尊重孩子选择” 背后。
这类父母看似把决定权交给孩子,美其名曰“尊重孩子的意愿”,实则是孩子的选择恰好迎合了他们自身的需求 —— 可能是经济上的窘迫,可能是怕麻烦的惰性,又或是不愿承担 “耽误孩子” 的坏名声。
于是,他们顺水推舟地“听从孩子”,将自身的无能与逃避,包装成 “开明父母” 的模样,让孩子在懂事的外衣下,默默承受本不该属于他的遗憾。
孩子成长路上总会遇到关键的人生选择,比如升学、择校,这些选择往往影响着未来的人生走向。对有担当、有能力的父母而言,会主动为孩子权衡利弊,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机会;但有些父母,却会在孩子的关键选择上“装大方”,借着“尊重孩子”的名义,把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年幼的孩子。
认识一个男孩,中考时考了全县第一,本有机会踏入市里最好的高中—— 那里有更优质的师资、更广阔的平台、更浓厚的学习氛围,是无数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机会。
男孩并不是不向往市里最好的高中学习条件,只是他从小看着父母为生计奔波,深知家里经济条件有限,不想让父母为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于是主动提出“不去市里,就在家附近的高中读书”。
这本是男孩懂事体贴的表现,可他的父母却抓住这个“台阶”,立刻表示“尊重你的选择”。
他们嘴上说着“孩子懂事,不想给我们添麻烦”,心里却在暗自庆幸—— 在家附近上学,能省下一大笔学费、住宿费和交通费,而且当地高中为了留住尖子生,还会提供丰厚的奖学金,这笔钱能大大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
他们从未主动和孩子算过一笔账:哪怕家里紧一紧,再找亲戚朋友凑一凑,能不能凑齐市里高中的费用?也从未和孩子聊过: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去市里,还是因为怕我们为难才放弃?更没有想过,孩子放弃的可能不只是一所好学校,还有未来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所谓的“尊重”,不过是掩盖自身无能的遮羞布。
因为没能力承担市里高中的费用,没勇气面对为孩子奔波的压力,更怕别人说“自家孩子考了第一都供不起,真没用”,所以当孩子主动提出“放弃”时,他们立刻借坡下驴,把“尊重孩子”当成挡箭牌,既省下了钱,又保住了“开明父母”的名声,却把遗憾和委屈留给了孩子。
写在后面的话: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父慈子孝”,但真正的“慈”,不是装出来的大方,不是表演性的慷慨,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共情,它需要父母放下防御,直面自己的不完美。
装腔作势的慷慨,终将在时间面前露出马脚;而真实的爱与付出,哪怕不那么完美,也会在记忆里留下温暖的印记。
如果我们不能给孩子富足的物质生活,至少可以给他们真诚的情感世界;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们铺就平坦的道路,至少可以少让他们走弯路。
只有认清自身实力,理性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让孩子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END—
来源:夏沫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