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回信一周年,云岭儿女深入贯彻落实回信精神牢记誓言团结奋斗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1:32 1

摘要: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给参与立碑盟誓的代表后代。殷殷嘱托与深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让这座“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一座青石砌成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巍然矗立。碑上“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八个大字,历经七十余载风雨,依然熠熠生辉。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回信给参与立碑盟誓的代表后代。殷殷嘱托与深切关怀,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让这座“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一年来,石碑的坚硬质感与精神的柔软力量交织,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深深融入云岭儿女的血脉。这份温暖与激励,已转化为共建美丽家园、共护神圣国土的自觉行动,绘就出一幅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同心筑梦的时代画卷。

秋日阳光洒在宁洱民族团结园,55岁的方财兵像往常一样,轻抚誓词碑上“方有富”三个刻字。这是他父亲的名字,也承载着一段炽热的岁月。

“这是我父亲一生中最骄傲、最光荣的事。”他的讲述,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个历史性时刻——1951年元旦,普洱专区(涵盖今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市沧源县)各族土司、头人、代表与党政军领导人,在此歃血盟誓,刻石为记,立下了生死与共、团结奋斗的庄严承诺。

方有富,是当年48位签名代表之一。盟誓归来,他将誓言融入生命。退伍还乡后,他不仅是带领乡亲兴建水电站的“带头人”,更是誓词碑故事的“讲述者”,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四方。

2017年,方财兵从父亲手中接过守护的接力棒,成为义务讲解员。八年来,他已为数十万访客深情讲述这段跨越时空的团结佳话。“讲解不仅要回顾历史,更要展现新时代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方财兵说。

2024年,他与盟誓后代们共同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汇报边疆的团结新貌。收到回信的那一刻,激动与责任交织于心。更令他难忘的是,作为少数民族参观团成员出席今年的阅兵典礼,让他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植根心田,宁洱以“小石碑”做“大文章”,构建起“一碑一馆一基地一景区”的保护传承体系,并颁布《云南省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誓词碑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将每年1月设为誓词碑文化宣传月。历史的根系,已生长为根深叶茂的民族团结之树。

几公里外的县民族团结实验小学,由112名不同民族孩子组成的“伢咪伢哟”合唱团(哈尼语意为“小女孩小男孩”),宛如一个微型的“石榴籽”家园,用清脆的童声传唱着“普洱有个团结碑,团结精神记心扉……”让团结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在勐先镇宣德村,哈尼族妇女飞针走线,将誓词碑的文化元素绣入作品,展现出传统工艺与时代主题的融合。一年前,回信喜讯传来时,正值县委巡察组在该村驻点。巡察组与村党总支共同开展学习,将回信精神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行动。

一年过去,当地依托民族文化开发的文创产品已走向省外市场。针对巡察反馈的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规模有限、刺绣产品变现难等问题,村里积极落实整改:道路得以硬化,路灯陆续安装,450亩人参果规模种植有效壮大了集体经济,刺绣工坊也订单不断。

“日子更好了,各民族兄弟也更团结了!”村党总支书记方强的感慨,正是回信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体现。

民族团结的故事,也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绵延传颂。

盟誓代表召存信之孙召西利勐,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视为巨大激励。“我的外公曾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双版纳才有美丽富饶的今天’。”他动情地回忆。

召存信在州长任上四十年,胸怀民族大义,致力团结发展。如今,西双版纳州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边境和谐安宁。“要与其他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召西利勐表示,要继承外公遗志,忠心爱党爱国,维护民族团结。

当好“收信人”,西双版纳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精心培育“和和美美一家人”互嵌式社区。在这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已成为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图景。通过系统谋划与全域浸润,一个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正欣欣向荣,让团结的纽带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每个层面都紧紧相连。

放眼全州,从边境示范带到主题教育馆,从蓬勃的乡村振兴图景到“三大经济”“七大产业”的全面起势,高质量发展的枝干上,民族团结进步的灿烂花朵正迎风绽放。

“一根竹子不成蓬,两三根竹子才成蓬……一人做事难成功,众人做事才成功。”在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一句古老的佤族谚语代代相传。

1951年,肖子生等4名佤族代表赴普洱参加民族团结盟誓。归来后,他们积极宣传党的政策,牵头制定《民族团结公约》,带领佤族群众共建家园。如今,这份团结的火炬已在肖家传承三代。

一块碑一片心,一个承诺就是一代代人的坚守,云南边疆的民族团结实践,深刻诠释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镇沅彝族哈尼族自治县恩乐镇玻烈村,这个茶马古道上的古老驿站,曾一度沉寂。全县通过“民族文化+农业+旅游”融合,重拾茶马文化,稻田中的咖啡馆、“稻香”亲子园成为游客打卡地,古村焕发新生机。

“我从不敢想象我们村会这么热闹。”村民梁其友的感慨,是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写照。振太镇紫马街夜市的烟火气里,甚至出现了国际友人的身影,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姿态。

有这样一组经济数据,是普洱市奋进之年最直观的注脚:上半年生产总值增长5.6%,排名全省第二,三大产业协同发力,共同驱动着发展的强劲引擎。

发展的温度,更体现在千里边疆的安宁与富足。普洱44个边境幸福村如珍珠般散落,兴边富民行动结出硕果:边民回流安居,人均收入领先全市,“家”与“国”在边境线上紧密相连。

为系统推进回信精神落细落实,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沧源将回信精神作为一切工作的“根”和“魂”,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思茅的茶山与墨江的双子城下,纪检监察干部以政治监督为犁,深耕于政策落地的田野间、项目推进的征程上、资金监管的流程中,让党的民族政策精准浸润到每片田野、每户窗棂。

在勐海县,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并将其全面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通过完善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开设“廉洁微课堂”、开展清廉文艺汇演、打造“廉洁+”系列活动等举措,扎实推动重点任务落实,进一步筑牢了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而最深沉的凝聚力,源于文化的活水——是基诺山乡的焕新、边贸互市的繁忙,也是佤族新米节、傣族泼水节的万民同欢,这些都诠释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如同一曲恢宏的交响乐,在云岭大地奏响民族团结的华章,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

当好“答卷人”,不负殷切嘱托。云南边疆儿女以回信精神强化治理,以融合路径促进团结,以兴边实干富裕百姓。“只有各民族团结起来,才能一起过上好日子!”景洪市巴飘村党支部书记车白的话,道出了最简单也最深刻的道理。

从1951年的盟誓石碑到2024年的深情回信,一代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云南各族人民用实践证明:团结不是历史的符号,而是奔腾的时代潮流。正如誓词碑所昭示的——当誓言刻进心碑,便能在岁月的淬炼中筑起永恒的丰碑。

首席记者 汪波 通讯员 兰岚 李玲 王妤婍 范碧英 刀雪 李颖 周春荣 鲁茸央宗 陈航 罗媛华

来源:云南法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