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
按:北疆大地,物阜民丰,每一件好物都是时光镌刻的印记,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
从草原上雕花的银碗,既能看到游牧生活的生存智慧,又能寻见中原纹饰的温婉灵秀;到毡房里醇厚的奶食,在浓郁的醇香中,藏着多民族饮食偏好的相互接纳;再到林海中精巧的桦树皮器皿,在传统手艺里,也融入了多元文化的改良巧思……这些北疆好物,从来不是孤立的“民族符号”,而是各民族在长期共处中,用智慧与情谊共同打磨的“活化石”。
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路、每一缕香气、每一种用途,都记载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故事。或许是古道上的以物易物,或许是邻里间的技艺相传,或许是节庆时的共品共尝。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联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烟火中悄然生长。
我们将循着北疆好物的脉络,剥开它们的“文化基因”,看一把弦乐器如何融入多样乐理的韵律,听一味特色吃食怎样成为多民族餐桌上的共享美味,寻一件手工艺品里藏着的多民族协作密码。我们想讲清楚,这些好物背后,是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谊;想说明白,正是无数这样的“小联结”,织就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大纽带”。
让北疆好物开口说话,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在具体可感的物件里,变得清晰可触、温暖人心。
丰镇月饼,一种源自北疆大地的朴素味道,穿越二百六十载岁月,至今仍在中秋时分温暖着千家万户。它用料平实,却以焦黄酥皮包裹着甜香内里,绽放出独特的风华;它虽非宫廷珍馐,却曾是万里商道上各族行者共同的行囊慰藉。这枚月饼,早已超越节令食品的范畴,成为各族儿女在历史长河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与守护的文化结晶。
丰镇月饼(由乌兰察布市民委提供)
走进今日的丰镇食品产业园,现代化生产线上,各族工人默契协作,和面、擀皮、包馅、插孔、烘烤等一系列同样的手势传承着不变的情谊。这生动的一幕告诉我们:丰镇月饼,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舌尖上的鲜活体现。
工厂自动化生产线制作月饼(由乌兰察布市民委提供)
技艺交融,成就了“万里同香”。自清乾隆年间隆盛庄发轫,丰镇月饼便融汇了八方智慧。那“面要笑、油要跳、糖要化、水要叫”的秘诀,是不同制作技艺巧妙融合的产物,最终凝练成焦黄松软、甜香绵长的共同味觉记忆。它随着商队的足迹远播,从旅途干粮发展为地域名片,成为技艺交融的无声见证。
月饼师傅向徒弟传授技艺(由乌兰察布市民委提供)
产业共兴,书写着“万商同心”。自2014年规划建设以来,丰镇食品产业园已汇聚百余家企业,形成强大产业集群。通过创新模式联动各族农户,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产业园将生产线变成了增进团结、实践共同富裕的大课堂。未来,这里将续写新时代的融合篇章,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文化传承,贵在“一味同心”。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丰镇月饼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勇于创新。月饼博物馆、非遗课堂等构建起文化传承的链条,每年一度的月饼文化节更成为展示多元一体文化、促进情感认同的平台,让这枚月饼成为连接你我的情感纽带。
2025年第八次丰镇月饼文化节开幕(由乌兰察布市民委提供)
振兴新篇,落实于“万家富民”。丰镇市将月饼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推动三产融合,有效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这枚小小的月饼,已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奋斗、共享发展成果的生动象征,深刻诠释着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内涵。
丰镇月饼,是刻在北疆大地上的深情诗篇。当你轻轻掰开它——
那每一道裂纹,仿佛都回响着历史商道的驼铃;
那每一粒芝麻,仿佛都凝聚着各族群众的智慧;
那每一口甜香,都传递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
这,是丰镇月饼的味道,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馥郁芬芳的“北疆味道”。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