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泉叮咚、水碓轮转,初秋的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有种独特的自然美学。秋意盎然的田野,金灿灿的稻穗,与古朴的农舍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进坑千年瓷石古道见证了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是最原汁原味的古陶瓷生产遗址廊道,更是极为珍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
《牢记嘱托加油干 瓷都奋进新征程》
系列报道之六
瓷韵茶香绕古村 乡村振兴绘新卷
山泉叮咚、水碓轮转,初秋的浮梁县湘湖镇进坑村有种独特的自然美学。秋意盎然的田野,金灿灿的稻穗,与古朴的农舍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进坑千年瓷石古道见证了景德镇悠久的制瓷历史,是最原汁原味的古陶瓷生产遗址廊道,更是极为珍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
而在几十公里外的江村乡严台村,作为浮梁红茶的核心产区之一,承载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天祥茶号”博物馆内珍藏的老照片、旧契约、历代制茶器具,都在无声诉说着“浮梁茶”的兴衰与荣光。
从宋代窑火到明清茶香,“一瓷二茶”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血脉,景德镇乡村正以文化为笔、产业为墨,绘就出一幅乡村振兴的鲜活画卷。
瓷石生金:
进坑村的文化致富路
提起进坑村,首先想到的便是东郊学堂。这座由古民居改造的学堂藏在竹林深处,白墙黛瓦间挂着 “宋代制瓷遗址廊道” 的牌匾,堂内陈列的瓷石标本与古窑具,诉说着蒋祈《陶记》中“进坑石泥,制之精巧” 的辉煌过往。
黄薇,进坑村东郊学堂的创始人。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毕业后,黄薇便来到景德镇,将陶瓷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乡村振兴,让古老的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生机,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重拾文化自信的坚实力量。
初入进坑村,黄薇便被独特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所吸引。在对村庄的调研过程中,她惊喜地发现了众多窑址及青瓷矿洞。黄薇立即将这些重要发现报告给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得到了高度重视。此后,黄薇全身心投入进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她组织了一支包含村民和学生在内的调查队,开展主动调查,发掘出众多以往未被发现的遗迹,包括古窑址、古矿坑、古水碓遗址以及一条见证千年瓷业兴衰的瓷石古道。“进坑保存着从制瓷原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再到烧成的整个生产体系,是珍贵的历史财富。”黄薇说道。她积极与村民沟通,与村民共同制定了进坑村陶瓷文化遗产保护的村规民约,并在政府的支持下,设立了窑址巡逻制度,有效看护窑址和周边生态环境。在黄薇的努力下,进坑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尽管进坑村拥有深厚陶瓷文化底蕴,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也陷入了困境。传统农业收益微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落空心化问题突出。面对发展的迫切压力,黄薇没有选择袖手旁观。她提出“忙时种田,闲时考古”的理念,创办民办非营利机构东郊学堂,将陶瓷文化遗产保护融入乡村振兴。黄薇充分发挥进坑的文化优势,深入了解百姓需求,结合当地实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设计,打造地标和文化墙,创造“宋瓷”文化场景,获得进坑村民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她在东郊学堂举办的陶瓷文化沙龙讲座、展览等活动,吸引了大量专家学者、陶瓷爱好者以及村民的参与。在她的带动下,进坑村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文化活力。
如今的进坑村,屋舍俨然、风光秀美、底蕴深厚,村民们不仅口袋鼓起来了,精神更加饱满,思想愈发丰盈,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新农人”典范。
茶香致远:
严台村的非遗新传承
与进坑村的窑火气息不同,严台村的空气里常年弥漫着红茶的醇香。这座藏在深山的的千年茶村,因白居易笔下“前月浮梁买茶去” 闻名遐迩。而“天祥茶号”博物馆,正是这份茶香的传承核心。
2024年,经省文旅部门批准,全市唯一一家茶文化主题的“天祥茶号”博物馆正式建立。博物馆是由一幢1956年国家有关部委投资建设的村级茶叶初制厂改建而成,面积达1600平方米,馆藏物件2000余件,以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陈展方式,呈现茶史、茶商、茶技、茶俗、茶艺、茶器、茶仓、茶山等茶文化的方方面面。
作为“浮梁茶”的主要品牌之一,“天祥茶号”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整合高山农耕茶山近4000亩,其中古茶树面积达500余亩,政府挂牌保护古茶树200余亩。同时,作为乡村最大茶企,该公司带动了2个合作社以及500多农户共同发展。如今,天祥茶号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动了茶农增收,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帮助了当地贫困户就业。
严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江福龙表示,严台村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村落文化底蕴深厚,并且茶叶名气在外,今后将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前提,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强传统村落保护,改善人居环境,依托村庄名人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的人文资源,围绕“慢生活”, 将严台村打造成为集茶叶产业创新、古村休闲观光、诗意旅游栖居于一体的浮梁最美茶宿旅游样板乡。
瓷都密码:
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进坑村的瓷韵与严台村的茶香,只是景德镇乡村振兴的缩影。这座千年瓷都之所以能让传统文化成为富民兴村的引擎,源于一套精准有效的实践路径。
产业振兴是基础。近年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市粮食播面达143万亩,目前已经进入晚稻收割季,丰收在望,预计总产11亿斤,实现播面和产量双提高。我市“乐平菜”和“浮梁茶”产业已纳入省级重点培育134个优势特色产业。乐平市素有“江南菜乡”美誉,现已成为全国绿色食品(蔬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浮梁茶”荣登中国茶品牌前50榜单、“2024年度十大最具代表性中欧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提升至40.22亿,浮梁茶文化系统被评为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浮梁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茶叶百强县和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县。2024年全县茶园面积20.53万亩、产量1.43万吨。我们抓住景德镇网红城市契机,将人流引向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势头强劲,规划和打造精品线路6条,休闲农业接待游客已突破千万人次。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充分利用“乐平古戏台”,倡导乡风文明建设;昌江区的“牧心谷”乡村大舞台已经成了“麦霸”最爱;珠山区的陶源谷成了网红打卡地。依托景德镇陶瓷大学和景德镇学院高校资源优势,浮梁县湘湖镇的进坑村住进了“文化新农人”,蛟潭镇礼芳村再现“窑柴漂到镇上”的盛况。
生态振兴是支撑。全市大力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厕所“三大革命”,浮梁县被评为2023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和“四融一共”和美乡村先行县。组织振兴是保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狠抓基层治理。昌江区丽阳镇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乐平市涌山镇涌山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瓷二茶三戏四菜”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文化挖掘,不仅滋养出独特的文化韵味,更孕育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景德镇用实践证明,守住文化根脉,激活产业动能,乡村就能走出一条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走进进坑村和严台村,生态底色与产业活力交织的图景令人难忘。景德镇的乡村振兴,从不是冰冷的规划,而是瓷石古道上的新生,是茶山云雾里的希望,是带领农民增收的未来。全市守生态、强产业,瓷茶为笔,生态为纸,一步步走出了既有古韵又有活力的新路子,景德镇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