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两大精品项目,以红色故事作为育人载体,构成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为主体、以“学研用结合”为特征、以“学习—思考—行动—改变—成长—学习”为闭环的创新格局,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实践动能
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的“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两大精品项目,以红色故事作为育人载体,构成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为主体、以“学研用结合”为特征、以“学习—思考—行动—改变—成长—学习”为闭环的创新格局,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注入实践动能与情感温度。
立足本位,擘画“一体两翼”新格局
宜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融入项目设计,经过深入调研与周密策划,系统性构建了以“思政引领、实践赋能、服务地方、科普惠民”为主线的“一体两翼、学研用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一体”即始终坚持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为核心目标与根本遵循。打破学段隔离,根据大、中、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设计梯度化、衔接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塑造的螺旋上升与无缝衔接。
“两翼”即“红色名村成长记”与“红村故事进校园”两大实践项目,二者同根同源而又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一体”目标。“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侧重于“走出去”和“深挖掘”,通过组织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名村,开展实地调研、劳动体验、社会服务等活动,是获取第一手材料、深化情感体验的“输入端”和“实践场”。而“红村故事进校园”作为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则侧重于“引回来”和“广传播”,通过组织学生将实践收获转化为生动宣讲,走进更多中小学课堂讲述红村故事,是转化实践成果、扩大教育效应的“输出端”“宣讲台”,有效提升了参与者的人文社科素养。
“学研用结合”是贯穿始终的灵魂与方法论,精准对标OBE理念,确保所有活动都围绕明确的培养目标展开。“学”是基础,强调在实践中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内化,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触可感。“研”是深化,兼具研学、调研、科研三重维度。“用”是目标,体现三层价值:应用于课堂教学,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运用于社会服务与社科普及,以实际行动赋能乡村振兴并传播社科知识;活用于个人成长,将收获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
深耕实践:“红色名村成长记”的田野课堂
“红色名村成长记”项目是“一体两翼”中至关重要的一翼。该学院选择宜春市红色名村典型作为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校内外联动,影响带动宜春市数十所大中小学生走进红色名村开展实践活动。
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由大学教授、中学思政课教师、小学德育骨干、“四个100”文化导师及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共同构成的实践团队。他们一同走进红色名村,通过参观革命遗址,访谈革命后代、老党员、村民、致富带头人等,参与时节农事劳作,开展乡村发展现状调研等多种形式,进行沉浸式、体验式学习。“四个100”文化导师则与师生们携手,把新闻宣传、理论宣讲、文艺创作等带到红色名村。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学生刘人萍通过对袁州会议深入调研,撰写的论文入选“袁州会议95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体现了社科研究的初步成果。
薪火相传:“红村故事进校园”的生动宣讲
从红色名村返回后,学院组织师生进行总结提炼,将实践收获转化为生动宣讲。
宣讲活动中,学生们将理论转化为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红色名村故事带进中小学校园,用真实体验和深刻感悟打动听众。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专业学生崔娜娜以该项目实践为基础,创作“红色名村为什么这么红”宣讲作品,参加宜春市“砥砺新征程宣讲新使命”基层理论微宣讲大赛获得二等奖。
成效显著:“一体两翼”模式的育人价值与社会回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体两翼”实践育人模式经过数年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验证了“学研用结合”与OBE理念在思政教育中的强大生命力。
该模式有效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精准达成育人目标,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通过共同的目标、连贯的设计、混合的团队,促进了不同学段师生的交流互动与教学衔接。还践行了服务地方的使命,助力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乡村振兴,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此外,项目提升了师生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拓展了社科普及新路径。
来源:修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