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29日,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3天来,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举办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作者 | 杨 璐
编辑 | 李国政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9月27-29日,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3天来,大会以“产业变革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举办了18场会议、2场闭门会、技术展览、科技评选和系列科普活动。
在27日以“多元路径与协同发展”为主题的主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分别致辞,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发表了主旨演讲。
万钢表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要突破电池、芯片和软件等核心技术,也要推进绿色智能工艺,健全回收利用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当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稳健增长,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和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有序推进。
在此背景下,万钢强调:“要以能源转型、数智变革、低碳发展为契机,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国内外汽车企业深化交流合作、创新合作方式、共同构建开放包容、合作融通、共同发展的汽车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培育新的产业价值增长极,让创新科技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自2019年以来,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每年举办一次,至今连续举办七届。本届大会论坛上,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正式成立。
该组织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世界汽车工程联合会共同发起筹建。该组织以推动汽车产业绿色智能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团结全球汽车产业相关方,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治理和国际多边合作的重要平台。中国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任理事长。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进入深刻变革期。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975.5万辆,同比增长31.3%,市场渗透率提升至21.4%。此中,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很多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经验成为全球产业参考案例。
比如,9月27日,自动驾驶产业闭门沙龙暨 Apollo 理事会年会2025在海口召开。会议汇聚二十余位车企、芯片公司、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供应商、以及智能终端企业嘉宾,围绕自动驾驶的前沿技术趋势和产业发展路线,对端到端、VLA、世界模型等如何重塑自动驾驶,以及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剑指何方,展开讨论,共话产业发展新范式。
百度、清华AIR、一汽、奇瑞、金龙、江铃、奔驰、福特、地平线、英特尔、NVIDIA、图达通、Momenta、白犀牛、新石器、深向科技、移动以及联通等自动驾驶产学研单位代表出席本次会议。
然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相互竞争促使新能源产品更新速度过快,而原来的产品又不能持续迭代,导致用户不满意程度加大。
这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共同挑战,如何多元发展且高效良性地协作?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发挥主导作用?3天来,与会嘉宾在各场会议发言中展开深入探讨。
走多元化路径
2019年,首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举办,万钢发布了“2035年实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50%”的目标。
彼时,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只有2.3%,很多人觉得该目标遥远,不曾想,2024年渗透率已达到20%。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了50%。
在新能源快速发展中,行业探索出一些多元化发展路径。
从数据来看,今年1-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62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了45%;预计全年销量可达1600万辆,渗透率将达50%。
朱华荣表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汽车能源结构将分为 EV(纯电)、XEV(插电式混合动力)和 REV(增程式电动车)、ICE(燃油车)含 HEV(油电混合动力),3种形态的比例将是4:4:2。全球新能源渗透率可能从2025年的25%,提升到2030年的40%,市场需求具有多样性。
“未来,拥有燃油和新能源两种动力以及氢燃料的全球化布局的企业,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他认为。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中国汽车集团都在转型中开启多品牌策略,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中国用户群体差异大,全球也很大,不同品牌为不同用户创造价值。由此,中国品牌在这一轮发展中寻求品牌向上,重塑品牌形象,这是战略路径的选择。
二是通过同平台开发和通用化设计以及多品牌协同,可以大幅度提升规模、降低成本,从而更好地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上汽集团董事长王晓秋持相同观点,他认为,多元路径并行发展,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规律。
具体来看,纯电已成市场主流选择,插混、增程、混动在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满足用户需求的补充,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的区域和市场,它们在未来几年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上汽也在坚持开发燃料电池,坚持几条新能源技术路线长期并行。
在氢能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方面,丰田汽车也投入了大量资源。
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小西良树谈到,丰田常熟研发中心(IEM)是丰田全球研发氢能技术的重要机构之一。目前,公司正在研发物流领域的商用氢燃料电池所使用的电堆和电池单体,以及下一代氢燃料电池的系统。
此外,汽车产业的智能化技术也是关键竞争要素。中国长安汽车最新调研结果显示,92%的用户在购买汽车时,会深刻关注智能化。到2030年,具有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70%,国内L2级乘用车辅助驾驶将成为标配。
很多跨国企业正在认识到,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领先性。
“我们也与中国顶尖的科技企业展开了合作,比如和 Momenta 合作研发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希望在车内提供更好的人工智能助手;与阿里巴巴展开智能技术产品的交付合作。”宝马集团董事高乐表示。
他说:“现在整车厂、供应商以及科技公司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甚至已经消失,跟中国顶尖的创新技术合作会最大程度地造福消费者。”
在论坛交流中,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CEO克里斯·梅森(Chris MASON)谈到,过去几十年来,机械工程和内燃机给了我们很多机会,但现在已经不仅于此了,所以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不仅在技术上,在地缘合作上也要有开放的心态。
中外如何协作
本次论坛上,来自全球的汽车行业与企业代表纷纷表达了合作共赢的重要性。
万钢在演讲中强调,期望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联合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科技工作者和研发团队,增进理解互信、深化互学互鉴、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行业合作的诉求,车企都十分具体和迫切。
作为 WNEVDO 理事长,朱华荣表示:“过去的一百年中,汽车行业最伟大之处就是全球协同。”
他强调,这一轮汽车转型离不开技术、成本、生态,三者缺一不可,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要促进三者的跨国合作,成为全球规则的协调者,打造权威、标准的平台。汽车产业需要全球化的协同设计,才能大幅度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发展。
王晓秋表示,上汽在持续深化建设产业生态。在此过程中,上汽也面临中外贸易政策壁垒、法规差异等,他提出3点倡议:
第一,坚持开放合作,反对“脱钩断链”。
汽车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应共同维护周边贸易体系,消除贸易壁垒,推动形成公平透明的国际市场环境。因为上汽是贸易战最大受害者,被欧洲要求额外增加35.3%的关税,是中国所有企业里最高的,这是切肤之痛。
第二,要坚定绿色理念,共担社会责任。应超越短期商业利益,将绿色低碳融入产业全链条,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共同挑战。
第三,加强产业协同,优化创新生态。推动环境更稳定地发展,鼓励中外企业在技术研发、供应链建设标准制定等领域,开展更广泛的合作。
相对而言,广汽集团的国际化起步较晚,不过近年来大力投入。董事长、总经理冯兴亚在发言中表示,今年1-8月,其海外终端销量同比增长43%,目前广汽国际业务已经拓展到8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超过570个销售网点,布局了5座海外工厂,建立了7个海外中转仓,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全球销售服务网络体系。
9月,广汽在德国慕尼黑车展上,发布了在欧洲的销售方案,开启销售服务业务。今年6月,在印尼的智慧工厂已建成投产。此外,巴西基地预计明年建成投产。未来5年,广汽计划在多个国家加大投资,形成本地化开发生产的能力。
谈及国际合作,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表示,开放的市场非常重要。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征,其中,关键材料和零部件需要更加安全的跨境流通。供应链的韧性和可持续性需要进一步保障。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加强协调和合作机制至关重要。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开放市场、自由贸易、税收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可能给政府、给产业转型、给消费者都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她表示,“创新依然是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中德两国各个相关方可以在电池材料、氢能技术、智能出行解决方案以及回收工艺方面加强联合研发,加快从实验室创新突破到大规模商业化实施的转变。”
一些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强劲动力,为破解新能源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从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纯电、插混、增程、氢能等多线并行,到智能网联的深度融合,中国经验正成为全球产业创新的重要参考。
如今,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成立,更标志着全球汽车产业从单打独斗迈向协同共治的新阶段。
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企业或国家的零和博弈,而是技术、成本、生态的系统竞合。唯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打破壁垒、以互学互鉴的精神共享成果、以协同创新的行动应对挑战,才能让全球汽车产业在变革中健康持续发展。
来源:帮宁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