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霍童溪畔,薄雾轻笼水面,畲族姑娘的“双音”与潺潺溪水声、啾啾鸟鸣声交织成自然交响。这里是蕉城区八都镇,这座枕山面海、拥溪揽翠的千年古镇,曾是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宁德北大门”,如今正以文化为魂、山水为脉,在“抱团联建”的实践中,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清晨的霍童溪畔,薄雾轻笼水面,畲族姑娘的“双音”与潺潺溪水声、啾啾鸟鸣声交织成自然交响。这里是蕉城区八都镇,这座枕山面海、拥溪揽翠的千年古镇,曾是明清时期商贾云集的“宁德北大门”,如今正以文化为魂、山水为脉,在“抱团联建”的实践中,奏响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踏入八都镇区,宽阔街衢延伸向前,阳光透过黄氏绣花楼的雕花窗棂投下斑驳光影。这座始建于乾隆年间的清代木构建筑,与四栋同时期黄氏民居相依,形成古建筑群。得益于修缮与改造,这里已新生为牛川书局、展馆、研学课堂等多功能国风空间,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在这里,文化不再是静态展示,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体验。
近年来,八都镇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村民自治的多元保护模式,累计投入超千万元,恢复或修缮黄氏古民居、神农庙等古迹古宅40余处。目前,全镇拥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2处、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成为蕉城区古迹与古村风貌保留最完好的乡镇之一,真正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让乡愁有了安放之处。
文化的活力,更在产业创新中迸发。猴盾村这个纯畲族聚居村,是八都镇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典范——村内畲族风情一条街上,畲酒、畲族银饰、畲药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畲民为游客展示打糍粑、菅叶粽的制作过程,讲解畲族服饰背后的文化密码。该村通过畲族村寨建设、举办畲族特色活动等,将畲族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成为蕉城区乡村旅游目的地之一。因央视热播剧《那山那海》取景而声名鹊起的洋头村,不仅原貌保留“蓝主任家”“观风寨小学”等8处拍摄场景,还串联起神农庙、永安桥等民俗文化节点,月均接待游客达5000人。日前,该村还向全国招募优质业态主理人,将引入咖啡馆、簪花妆造馆等“慢生活”消费场景。这种“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的模式,让曾经年轻人“往外跑”的小村,变成了城里人“追着来”的文旅热地。
唱响文旅长歌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攥指成拳”的协同发力。沿福口至猴盾旅游公路驱车而行,“一村一韵”的画卷徐徐展开:溪池村的烧烤园内,市民在制作美食,孩童在沙滩上嬉戏;福口村的无动力游乐园中,亲子家庭在七彩滑梯上欢笑;洋头村的望月民宿露台上,游人泡着山泉茶看星河倾泻——这条串联五村的“八公里美丽乡村旅游路线”,正是八都镇“跨村联建”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成立大霍童溪片区党建联建体,八都镇统筹溪池、福口等五村资源,统一规划旅游线路、共享客源市场。
文旅发展的最终落点是民生福祉,八都镇引导各村挖掘优势资源,如溪池村打造为“乡村游、生态游、休闲游”慢客村,动员群众经营2家农家乐、4家民宿,建设烧烤园、儿童游乐园。2024年,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700亩,综合产值160万元。同时,党建联建体统筹推进村道硬化、灌溉水渠、村民活动中心、孝老食堂等民生工程,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获得感、幸福感也愈发厚实。
当夜幕降临,八都镇的乡村活力尽显。传统与创新碰撞,山水与人文交融,这里以文旅为钥、联建为桥,不仅解锁乡村振兴密码,更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画卷。(闽东日报 黄璐)
来源:东南网宁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