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五晚上十点,一条“厦门健身教练‘多人运动’”的微帖瞬间点燃网络,评论区很快冲破三万。这并非个例,过去半年,广州、深圳、惠州等地“教练变海王”的剧情屡屡登上热搜。
健身行业乱象频出,我们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
周五晚上十点,一条“厦门健身教练‘多人运动’”的微帖瞬间点燃网络,评论区很快冲破三万。这并非个例,过去半年,广州、深圳、惠州等地“教练变海王”的剧情屡屡登上热搜。
观众不再是单纯看笑话,而是担心自己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厦门这起事件,就像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大众的忍耐,全网情绪集体爆发。
帖子没什么惊天内幕,却因一句“人设在健身房,剧情在小黑屋”引发强烈共鸣。而且,热点的出现还很讲究“时间玄学”,晚上八点到十一点的流量高峰,让这类信息迅速传播。有人还在评论区晒收益,让人既羡慕又觉得不是滋味。 法律层面,律师明确指出,涉及权力压迫或隐瞒婚史可能构成性骚扰,健身房也要承担连带责任。广州一家连锁健身房虽出台“禁止私加会员微信”的规定,可执行却困难重重。 真正的赢家不是最早爆料的人,而是那个把健身房信用体系做成漫画科普的小作者。他的内容点赞虽没破十万,但“收藏”众多,这些干货在热度消退后仍发挥着作用。 健身行业乱象丛生,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短暂的热点追逐。作为消费者,下次选教练,真得先看看他有没有备案号;而对于行业来说,如何建立更完善的监管体系,保障消费者权益,值得深思。 来源:朔州日报健康前线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