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婆婆一句‘我孙子不能饿’,新手妈妈当场崩溃”——5月12日上海,28岁的林女士在月子中心抱着娃大哭冲上热搜,导火索是婆婆偷偷给出生15天的宝宝喂了半勺米汤。78%的年轻媳妇把“育儿主权”写进底线,可现实里一句“我们以前都这么带”就能让边界碎成渣。
“婆婆一句‘我孙子不能饿’,新手妈妈当场崩溃”——5月12日上海,28岁的林女士在月子中心抱着娃大哭冲上热搜,导火索是婆婆偷偷给出生15天的宝宝喂了半勺米汤。78%的年轻媳妇把“育儿主权”写进底线,可现实里一句“我们以前都这么带”就能让边界碎成渣。
边界不清,再甜的“妈”都叫人心慌。
抖音50亿播放的“边界感”视频里,点赞最高的是婆婆把奶粉罐递回去,补一句:“你们小家庭的事自己定。
”话短,却像给媳妇打了一剂镇静。
上海那家三甲医院干脆把“隔代育儿沟通门诊”开成常设科室,医生不治病,专教婆婆说“观察-感受-需求-请求”四步话术,上完课的婆婆回家先问:“你希望我怎么做?
”矛盾率直接掉四成。
数字摆这儿,谁还信“忍一忍就过去”?
有人吐槽“签协议太冰冷”,可广州一对高知婆媳把《育儿责任协议》贴在冰箱门:几点喂奶、谁换尿布、疫苗谁预约,写得比劳动合同还细。
头三个月零争吵,婆婆有空就去上“智慧婆婆”班,毕业礼物是媳妇送的一束康乃馨,卡片写“谢谢你尊重我”。
面子和里子都有了,谁还说“协议伤感情”?
想一句话总结:把“我是为你好”改成“我听你怎么想”,婆媳问题就少一半。
——“早这样我月子里能少哭十斤!
米汤事件那婆婆要是先问一句,能闹上热搜?
边界感不是冷漠,是给彼此喘气的缝。
”
来源:育儿宝宝岁月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