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威尔说美股高估了,科技投资者还有什么选择?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0:00 1

摘要: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5年9月23日的公开讲话中被问及市场状况时表示,“By many measures, for example, equity prices arefairly highly valued.”(“就很多指标来看,股票价格是相对偏高的”)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2025年9月23日的公开讲话中被问及市场状况时表示,“By many measures, for example, equity prices are fairly highly valued.”(“就很多指标来看,股票价格是相对偏高的”)

这句话虽显得轻描淡写,却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涟漪。过去几年,美国股市无疑是全球资产中最亮眼的存在,标普、纳指轮番创新高,背后最强劲的驱动力就是AI浪潮。

如果说AI是当下最确定的产业革命,那么美国科技巨头无疑是这场革命的重要发动机,近几年各龙头公司纷纷进入了“资本开支狂飙”的模式,数据中心、GPU、算力网络成了新的战场。

早在2024年,《TheInformation》就披露了一家算力领域的巨头公司与OpenAI讨论超算/数据中心项目,单体投资或达5000亿美元,这基本把“天量算力投建”定成了AI行业的共识。

到今年9月,路透社曝出另一芯片巨头计划分阶段向OpenAI投资,金额最高可达1000亿美元,并会同步建设至少10GW的AI系统。也就是说,该巨头不仅是卖GPU的硬件供应商,还直接掏钱做投资人,把自己和OpenAI绑在一条船上。

与此同时,OpenAI对外的采购合同也在不断膨胀。和某云服务巨头的传闻合同,规模更是动辄数千亿。到这里的逻辑就很直白了:OpenAI先花大钱从云服务巨头买算力→云服务巨头转身去芯片巨头下单买GPU→芯片巨头卖出GPU赚了钱,再拿出一部分投给OpenAI继续建数据中心。

资金和订单像套娃一样转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这样的盛况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华尔街的大投行们陆续开始提醒:科技巨头的资本开支规模或许并不可持续。AI应用的商业化落地仍处于早期,盈利兑现的速度远跟不上动辄千亿美元的投入。一旦资本开支的边际效应递减,财务压力和股东回报之间的矛盾就会凸显,泡沫越灿烂,内外部的压力就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在当下,美股对鲍威尔的只言片语格外敏感:继续追捧这些巨头是否还有足够的安全边际?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把目光转向其他市场,尤其是中国的科技股。

对很多全球资金来说,AI赛道已经是“必配”,只是资金该押在哪个市场、哪条曲线上,正在发生微妙的摇摆。中国香港市场的科技板块,正在越来越吸引全球投资者的目光。

曾几何时,港股的“科技板块”几乎是互联网的代名词。

恒生科技指数在2020年7月推出时,权重公司大多是互联网的电商、社交、平台型企业,投资者对它的主要印象就是“中概互联网的延伸”。

但几年过去,港股科技的构成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伴随着政策制度的引导和上市公司结构的调整,如今的港股科技生态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互联网故事,而是覆盖了汽车、芯片、AI、创新药等更广泛的硬科技领域。

政策是最直接的推手。2018年,港交所开辟了18A规则,让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可以赴港上市;2023年又推出18C,为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等“专科技术”公司打开大门。

这些制度红利让港股逐步聚拢起一批Biotech与硬科技企业不同程度上把AI研发、云计算和智能硬件作为新的增长点。再叠加港股的新能源车企、自动驾驶公司,以及一批成长中的芯片公司,港股科技板块的结构,已经从“单一互联网”演变为“多元硬科技群落”。

在这轮AI浪潮中,港股科技表现出了相当的实力。无论是大模型、算力基础设施,还是AI应用层,港股上市公司都有较强的存在感。

南向资金的持续净流入、叠加海外资金的重新关注,让AI概念在港股市场打开了估值的天花板。更重要的是,美联储降息周期的打开,使港股重新进入全球资金的配置视野。

在海外资金眼中,港股科技正在成为配置中国科技资产的重要阵地,某种意义上,它逐渐成为“中国科技的第二主场”。

整体来看,港股科技板块已经完成了从“互联网印象”“硬科技矩阵”的转身。它既有AI浪潮带来的想象力,也有制度供给支撑的产业深度。在这一转身的过程中,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正好成为了这个群体的缩影。

国内也有一些基金跟踪该指数,例如$国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A(F024820)$ /$国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C(F024821)$,可以作为普通投资者便捷投资该指数的工具产品

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选取了30家市值较大、研发投入高、营收增速快的港股科技龙头,覆盖电子(24%)、传媒(22%)、医药生物(14%)、汽车(11%)等关键赛道,前十大持仓权重超过七成。这不仅让它具备了TMT的高成长性,还兼顾了新能源车、创新药等硬科技行业的深度。

某种意义上,它已经成为观察和参与港股科技板块变迁的一个代表性窗口。

在全球科技竞争与中国资本市场演变的交汇点,港股科技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独特:既是中国科技企业的海外融资窗口,也是国际资金参与中国创新周期的重要通道。

当全球投资者的视线在美股和港股之间切换时,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为什么科技资产值得长期配置?

答案首先来自成长性。

科技产业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本质上是因为它与产业升级几乎同义。无论是电子、传媒,还是医药、汽车,都在经历技术驱动下的快速演化。尤其在AI浪潮之下,推理算力需求的爆发带来了对高端芯片和云计算资源的追捧,而应用层的落地更是将需求扩散到医疗、教育、金融等日常生活的角落。这种多赛道的共同繁荣,使科技资产天然具备了“长坡厚雪”的积累效应,也让投资者能够参与到一个跨越周期的长期故事里。

对于港股市场而言,成长性同样清晰可见: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正通过云计算和AI研发寻找新增长点;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半导体、创新药等板块正在不断壮大,逐渐撑起港股科技的新框架。

成长性之外,流动性同样是科技资产不可忽视的价值来源。资金总是倾向于追逐有共识的标的,而港股科技板块中的龙头公司,几乎都在市场成交榜的前列。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海外资金的回流,共同推升了板块的活跃度。

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是我们刚刚提到的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其成分股多数是港股市场最具交易量的核心资产,前十大权重股集中度超过七成,既保证了市场辨识度,又在资金层面增强了板块的承接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不仅买到了行业的“头部代表”,也享受到了市场博弈下的流动性红利。

估值则是另一条支撑逻辑,过去几年,美股科技巨头的市盈率动辄数十倍甚至百倍,而经过“924”以来长达一年的牛市,A股优质科技龙头也很难称得上便宜。相比之下,港股科技的估值明显低了一个档次。以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为例,目前23倍的PE处在历史20%左右的分位点,不仅相较自身历史更有性价比,放到全球横向比较,依然是难得的“估值洼地”。这种差异,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相对较高的安全边际,也意味着未来一旦市场风险偏好回升,修复的弹性可能会更大。

过去几年,国家层面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新质生产力”到“重大科技专项”,港股恰恰成为承载这一批新兴企业融资与发展的重要舞台。制度供给叠加资金活水,使得港股科技的成长性不仅仅是市场选择,更是政策方向。

而全球资本的再平衡同样值得注意,在美股的资本开支狂潮背后,越来越多投资者意识到单一市场的风险,也因此将目光转向更有估值优势、产业覆盖面更广的中国科技资产。

成长性、流动性、估值洼地这三条主线的交织下,港股科技构成了一个兼具想象力和安全边际的重要科技资产。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从30家龙头企业中筛选样本,覆盖电子、传媒、医药、汽车等关键行业,正是这种资产的一个优秀代表。

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这既是观察中国科技变迁的窗口,也是参与未来中国工程师红利的重要配置入口。

最后的话

当美股巨头在资本开支狂飙与泡沫担忧之间徘徊时,港股科技板块却在悄然间吸引着全球资金的目光:既是中国科技产业的第二主场,也是全球资金重新审视中国资产的重要出口。

港股科技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兼具成长性、流动性与估值的平衡:有足够的产业深度支撑长期成长,有资金流入保证活跃度,也有全球视野下的估值优势。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借助跟踪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的产品,如$国富国证港股通科技指数A(F024820)$ /024821),或许能更便捷地把握住这条长期主线。它既提供了科技子行业分布的多元覆盖,科技“纯度”更高更集中,也在指数化工具的框架下降低了个股选择的波动风险。

市场的风口来来去去,但科技的演进不会停下。顺着这一条主线去看,港股科技不仅是当下的估值洼地,更可能是未来十年里最值得关注的成长舞台之一。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作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来源:楚团长瞎扯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