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巍:从边防哨所走出的考古学教授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9:24 1

摘要:在霍氏家族的荣耀殿堂中,霍巍教授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楷模。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殊荣于一身,于学术领域,他在汉唐、西南、西藏等考古方向深入钻研,著作等,成果屡获殊荣,为学界开拓

#分享我的头条荣誉#在霍氏家族的荣耀殿堂中,霍巍教授无疑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楷模。集“四川大学杰出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全国‘最美退役军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等殊荣于一身,于学术领域,他在汉唐、西南、西藏等考古方向深入钻研,著作等,成果屡获殊荣,为学界开拓新径,指引前行方向;在退役军人舞台,坚毅与奉献精神并存,成为众人敬仰的楷模。

壹 多学术任职背后的担当

霍巍,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生于成都,祖籍河北。1977年1月,参军入伍,成为驻守在中缅边境上雪林哨所的一名边防军人。在部队最基层的边防连队,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霍巍以突出的军事训练成绩和出色的政治表现,在入伍第二年便破格成为班长。1978年,霍巍以优秀班长身份参加了高考,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3年退役,1985年留校工作至今。

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中央统战部、宣传部、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共同设立的四川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任等职。

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七丶第八届考古学科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考古学会会长等学术职务,受聘为四川省高等院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学术委员、四川省文博考古系统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四川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文科副主任委员等职;曾两次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荣获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模范教师”称号,系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专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贰 考古征程中的成就

霍巍教授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考古学研究领域

汉唐考古: 对汉唐时期的考古遗址、文物等进行系统研究,如在《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通过考古材料等论证了唐代吐蕃时期的对外交流路网等,展现了汉唐时期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往来。

西南考古:重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从早期青铜时代到明清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如在《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中,对巴蜀文化等长江上游早期文明以及秦汉以后的西南考古文化等进行了深入分析。

西藏考古:涵盖西藏从旧石器时代至吐蕃时代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考古研究,如对藏北高原的尼阿底遗址等旧石器时代遗存,以及昌都卡若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揭示了西藏与周边地区的文化联系。

文物学与艺术史:对各类文物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进行研究,如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等器物,探讨其与神灵祭祀等行为活动的关系,以及对中国上古青铜文明知识图谱的改写等。

中外文化交流: 聚焦于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如通过对高原丝绸之路的研究,阐述了从史前时代开始青藏高原地区与外部世界交流往来的路线、交通网络及多元文化交流等情况。

学术著作与课题研究领域

先后出版有《史前至唐代高原丝绸之路考古研究》《青藏高原考古研究》《考古发现与西藏文明史·第一卷:史前时代》《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西藏西部佛教文明》《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等学术专著,在中外权威及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200 余篇,研究成果曾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项共计 10 余项,并两次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他与他的研究团队曾多次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发言,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

文化遗产保护领域

霍巍强调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全社会共同参与,并肯定了四川考古成果对展示四川文明发展、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观念、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挑战,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教育教学领域

从事考古学教学39年,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依托考古学科优势,培育引导青年学生肩负起新时代考古学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全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考古学专业在2023年“软科中国最好专业排名”中位居第2。其主持的《新时期考古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开设的《西藏历史与文化》荣获首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

叁 军人气魄与学术担当

霍巍在考古中有许多感人故事:

艰难的西藏考古之旅

1990年,霍巍与李永宪教授前往西藏寻找中印和唐蕃历史交流足迹,在西藏西部高原,颠簸的路面磨破机油桶,机油浸透大米,他们吃了十几天“机油盖饭”。行车时遇山石滚落,只能咬牙加速与滚石赛跑。1994年在吉隆河谷考古,背夫因干粮告罄离去,他们仍坚持。1997年去阿里措拉山考古,途中翻车,霍巍坚定地说“走!”最终找到了“大唐天竺使出铭”。

执着寻找西藏石窟寺

西方学者曾说“西藏没有石窟寺”,霍巍一直不信并坚持寻找。一次调查返回途中,他向牧羊少女打听,最终发现了皮央东嘎石窟群,补全了西藏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一环。

传承军人作风与考古精神

霍巍作为退役军人,始终保持军人作风,年过花甲仍带领学生从事一线考古工作,尤其是西藏高原野外考古,条件艰苦却全程参与、亲力亲为,面对考古的艰难,他曾言:“虽高原环境恶劣,然考古之魅力让一切艰辛化作收获的前奏。”让无数学子受感召,投身文物考古事业。

当问及他为何对西藏考古情有独钟时,霍巍教授目光深邃,缓缓说道:“西藏这片土地就像是一部活着的史书,它的每一寸土壤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记忆。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我就被它深深吸引,那些隐藏在雪山峡谷间的古老遗迹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我有责任和使命去倾听、去解读。”

谈到考古过程中的艰辛,他轻轻叹了口气:“在高原考古,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最大的挑战。稀薄的空气、极端的气候,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是对身体和意志的双重考验。但当发现那些珍贵文物和遗迹的瞬间,所有的疲惫和困难都烟消云散,因为你知道,你正在触摸历史的心跳。”

对于考古人才的培养,霍巍教授语重心长地表示:“考古学的未来在于年轻人。我希望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对考古事业的热爱和敬畏之心。田野考古是基础,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考古学的真谛。”

霍巍教授以其对考古事业全方位的卓越贡献,在学术的崇山峻岭中开辟道路,在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长河中架起桥梁,成为当之无愧的考古学大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探索历史真相、传承人类文明而不懈努力。

来源:辛瓜地考古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