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五一”,重庆荣昌因“卤鹅哥”林江的跨城投喂火爆出圈;这个国庆,景德镇因“鸡排哥”李俊永的幽默服务迎来流量考验。两座城市,两种市井IP,共同演绎了地方营销从“被动观望”到“主动拥抱”的治理变革。看似偶然的网红现象,实则是城市与民众双向奔赴的必然结果。
这个“五一”,重庆荣昌因“卤鹅哥”林江的跨城投喂火爆出圈;这个国庆,景德镇因“鸡排哥”李俊永的幽默服务迎来流量考验。两座城市,两种市井IP,共同演绎了地方营销从“被动观望”到“主动拥抱”的治理变革。看似偶然的网红现象,实则是城市与民众双向奔赴的必然结果。
荣昌的实践堪称“政府与群众共创”的范本。当林江穿着大花棉袄追着国际网红投喂卤鹅时,当地政府没有因“土味”避嫌,反而迅速授予其“首席推介官”称号,报销费用、奖励10万元,并将个人行为升格为城市战略。一套组合拳包括开放机关食堂、免费停车、柔性执法,甚至将卤鹅嵌入龙舟赛、非遗体验中,让游客“咬着卤鹅看夏布织造”。数据显示,“五一”期间荣昌卤鹅销量突破29万只,旅游收入达20亿元。其成功关键在于:尊重群众首创性,以服务替代管控,用产业链承接流量。区委书记高洪波直言:“交警不是贴罚单的,城管不是掀地摊的,我们的任务是服务”。
景德镇的“鸡排哥”剧本似曾相识,却更具当代性。李俊永的走红源于“6元鸡排卖出60元情绪价值”的真诚服务,而当地城管从昔日驱赶摊贩转为成立“工作专班”维持秩序,文旅部门火速授予其“推介官”称号。但挑战也随之而来:黄牛代购、排队三小时、配方被兜售等乱象凸显流量管理的紧迫性。与荣昌相比,景德镇需回答更复杂的问题:如何让“鸡排热”不囿于一时打卡,而融入“瓷都千年IP”的叙事? 当地试图通过“鸡排+陶瓷”联名包装、英语培训计划等跨界融合破题,但其长效性仍待检验。
两起案例折射出城市营销的三重启示:
一是 “捕捉—承接—转化”的敏捷治理。荣昌在72小时内完成从奖励到产业方案部署,景德镇则在一周内实现从街头摊贩到官方推介官的转身。速度背后是提前布局:荣昌早已培训本土主播,景德镇城管已实践柔性执法。
二是 “市井IP需与城市基因共生”。卤鹅本身是荣昌非遗名片,而鸡排虽能引流,却需与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深度绑定。唯有将网红符号转化为文化体验,才能避免“昙花一现”。
三是 “宠粉不如宠市民”的可持续逻辑。荣昌假期后邀请环卫工聚餐,景德镇需保障普通摊贩的公平环境。若资源过度倾斜顶流,反而削弱大众获得感。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从荣昌卤鹅到景德镇鸡排,中国城市的营销正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触达”。真正的流量密码,不在于造神单个网红,而在于激发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创造热情,让市井烟火烹出共同富裕的滋味。
来源:长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