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庐:从客家侨居到非遗工坊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09:55 1

摘要:九月秋风,远山如黛。梅县区城东镇石下村,一座青瓦白墙的客家民居“欣庐”静立于村道旁,与周边翠绿的龙眼树、生机勃勃的菜园和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风景画。

九月秋风,远山如黛。梅县区城东镇石下村,一座青瓦白墙的客家民居“欣庐”静立于村道旁,与周边翠绿的龙眼树、生机勃勃的菜园和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风景画。

欣庐,是毛里求斯著名侨领朱梅麟的父亲朱为勋于1937年返乡时开建,但由于抗日战争爆发,房屋并未完全完工;1999年朱梅麟家族的儿孙回到祖籍地梅县省亲,为纪念朱为勋,特取客家话中“欣”与“勋”的谐音,将这座房屋命名为“欣庐”。

栉风沐雨,所有的故事都写在了屋顶的灰瓦和斑驳的墙壁上,所幸的是八十多年后,欣庐的整体结构都保存较为良好。2022年,通过搭建多方协议,由梅州诸所有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对其进行修缮和布展,活化成以“客家文化和非遗体验”为主题的非遗工坊(文创馆),至此一个连接过去与未来、客家与南洋、传承与创新的文化场所悄然而生,成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一个亮点。

游客体验植物土法染布

记忆:承载客侨文化的侨居

欣庐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客家侨居,分上下两层结构,前后两座建筑主体构成。前为一座西式两层洋楼,中间方拱形,大门上嵌入碑刻“欣庐”两个大字,房顶还有围栏平台;后为典型的“人字斜顶”客家砖瓦房,也是上下两层,空间开阔、冬暖夏凉。由此可见,欣庐在建造之初就考虑了既要有传统客家文化的传承,又要有西方建筑美学的创新。

欣庐

说起欣庐,就不得不说这座侨居近90年的故事。1870年,年仅13岁的朱为勋告别他的家乡“金盘围”,漂洋过海到西印度洋的毛里求斯谋生。朱为勋从做伙计学做生意开始,逐渐走街串户卖货做“行商”,终于在而立之年拥有了自己的小店成了“坐贾”,同时也就是这一年朱为勋回到家乡成亲,先后育有芳麟、梅麟、注麟三个儿子。其中,朱梅麟长大后则继承了父亲的商业思维和技能,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创立了批发公司“嘉隆号”,此后又设立ABC食品连锁店,主打进口欧洲的食品到毛里求斯,后来又投资船坞和保险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42年,朱梅麟成为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主席,之后又进入政坛,可谓叱咤政商两界。

儿子朱梅麟的成功让父亲朱为勋感到欣慰。故土难离,思乡意切。1937年,79岁的朱为勋带着儿子回到家乡梅县,开始建房养老。然而房屋还没完全建好,抗日战争就爆发了,为躲避战乱,朱为勋不得不再次离开故土回到毛里求斯。此后,经历多年房屋才完工,但这已成了朱为勋终身的遗憾。

从欣庐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出客家人根深蒂固的“故土”观念。大批客家族亲为了谋求生计和新的发展,从千年古镇松口出发漂洋过海到南洋,以勤劳、坚韧、包容、开放的品质在异国他乡扎根,并取得成功。功成名就之后,他们大多会选择回家乡择地建房、光耀门楣,同时将国外新的思维、理念带回来,推动当地乡村的发展。因此,无论是欣庐还是其他载体,都承载着浓重的客侨文化,使梅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侨之乡”。

焕新:体验客家非遗的工坊

“我们第一次来到欣庐的时候,看到有些墙壁已经破损,瓦面也坍塌了,心里都不是滋味。于是,就动了想修缮改造的念头。”梅州市非遗“植物土法染布”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梅州诸所有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燕告诉记者,出于对客家传统建筑和非遗的热爱,决定对欣庐进行焕新升级。

欣庐修缮的理念秉承“修旧赋新”,既要保留原建筑的基本风貌,不破坏房屋的历史沧桑感,又要对空间重新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布置。经过近一年的修缮,欣庐终于以“非遗工坊”的全新面貌呈现在世人眼中。

如今,当你来到欣庐,推开大门,一楼中间部分是开放式的“超级大课堂”,参观者和学员可以在这里体验非遗传承课堂;两边则是阅读空间,当阳光透过中空玻璃穹顶照射下来,天光朗朗,投射在旧木桌椅之上,颇有“霁景朱明早,芳时白昼长”的开阔明亮之感。阅读空间向两侧门廊延伸,设有“漆器”主题室,老门板制作成的桌子、缝纫机底座制成的桌腿、石头做成的长条凳以及各具特色的漆器,色彩明艳、古色古香。接着是“雕刻”主题室,木雕弥勒佛、达摩、雕花屏风以及客家建筑上的雕刻物件,充分展现了雕刻匠人的精湛技艺。“陶艺”主题室则以大埔青花瓷为主,展示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工艺品和生活器具,展现了“中国青花瓷之乡”的独特魅力。“布艺”主题室介绍了客家传统服饰蓝衫的样式及植物土法染布的历史,以及植物土法染布在现代潮流时尚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除此之外,还有纸艺、石艺、编织、文创等主题室,这些主题室都有相应的传承人或老师不定期开展非遗技艺讲授和活动;二楼是一些会议、接待和相关的功能区域。

非遗教学课堂

“到欣庐就可以体验客家人的一天!”李海燕告诉记者,欣庐焕新的目的是通过客家非遗赋能侨居建筑,打造一个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学员或者游客在这里,既能参观浏览各式客家非遗,学习传统文化,也可动手体验植物土法染布、编织竹器、制作陶瓷等。另外,还将开设客家美食制作课程,游客可以亲手制作盐焗鸡、酿豆腐等客家美食,还原客家老屋欢聚一堂的热闹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欣庐进行焕新设置了不同的空间,但老屋还是保留一片未经修缮的墙角,这也是为了纪念这座房屋主人。另外,在二楼的空间,还专门布置了朱梅麟先生事迹展,让游客记住这位客家侨领的奋斗历史,激励后人传承客家人的精神继续前行。

未来:打造乡村文创的样板

欣庐,从客家侨居到非遗工坊,或者说非遗文创馆。这或许是客家民居活化利用的一个小小的探索和尝试。梅州是国家级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据不完全统计,祖籍梅州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达700多万人,遍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客家围龙屋4367座,其中保存完好的1476座;已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共有非遗代表性项目448项,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40人。

如何保护好这些客家围龙屋,传承好这些非遗,将非遗与建筑相结合从而激活乡村的动能?这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梅州制订《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7—2030)》,先后出台《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持续深化客家建筑、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并推动客家建筑修缮利用,通过各种方式让客家非遗注入到现实场景的运用。

“陶艺”主题室

“漆器”主题室

“布艺”主题室

“欣庐只是我们在石下村的一个点,未来我们是希望有更多的点,通过我们多年的打造形成一个面。目前,我们还在附近拿下了几栋老房子。计划做欣庐的一些其他配套,比如民宿或更多的休闲空间、美术馆之类,把整一个客家的艺术、客家的文化多方位地展示在大家面前。”在欣庐的活化利用过程中,李海燕认为城东镇石下村除了欣庐还有很多类似的客家传统民居,可以以欣庐作为一个支点,将周边其他客家传统民居进行修缮活化作为配套,从而解决保护和利用的问题。但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把乡村、建筑、非遗、文旅、农业等相结合起来,让更多的资源和活力注入到乡村,打造出乡村文创的样板。

文脉链接

朱梅麟:印在外国纸币上的梅州人

朱梅麟在生意上获得成功后,开始在毛里求斯的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积极活动。1942年,他被任命为毛里求斯华商总会主席,在他的努力下,维护了侨胞的利益,发扬了中华文化,也提高了华侨的社会地位。其中,通过朱梅麟提交的议案,使中国的农历春节终于成为毛里求斯的法定假日。

1948年,朱梅麟进入毛里求斯立法委员会,并于1953年和1959年再次当选,在政坛可谓叱咤风云。在经济领域,朱梅麟把大量华人企业家引进到毛里求斯,促进了毛里求斯经济发展。因为一系列的特殊贡献,朱梅麟去世后,毛里求斯政府决定,将他头像印在毛里求斯25卢比面值的纸币上,这是最高荣誉,也是对其最佳的肯定。

除了对毛里求斯作出贡献,朱梅麟还始终有一个中国心。他与其他华人一道,捐资兴建华人学校,组建华语电台,传播中华文化。1937年,随着全面抗战阶段的到来,朱梅麟召集毛里求斯华人华侨开会募捐,为援助祖国的抗战。在家里,朱梅麟非常注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子女要学好中文。同时,他遵从父亲朱为勋制定的家规:在家里一定要讲客家话,不讲番话!

此外,朱梅麟引进中国电影到毛里求斯。自小接受当地文化教育的朱梅麟在回乡途经香港时看了中国电影,启发了他要发扬中华文化的决心。于是,他返回毛里求斯后,开始计划引进中国电影。他利用有限的资金,向上海电影公司购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中国电影,令当地侨胞欢呼雀跃,因为有机会欣赏到中国电影,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抗战胜利后,他又从香港购买了两部国语片《月儿弯弯照九州》《血染海棠红》在毛里求斯的山区放映。

晚年朱梅麟常常旅居香港,他热爱祖国,同时也是毛里求斯仅有三位双重爵士勋衔荣誉的人之一。1991年,朱梅麟去世,其子女将在毛里求斯的故居开辟成纪念馆以遗后人和游客瞻观。

《羊城晚报》2025年9月30日A15版报道

文、图 | 记者 危健峰 实习生 田欣仪 刘欣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