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树化,这个名字,曾闪烁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乐坛,后又如“星沉大海”,一度成为“音乐史失踪者”。李树化是广东梅县人,是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新音乐的发端者,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系首任系主任、教授,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和重
乐坛大师李树化:棣棠竞秀融中西 萼花芬芳耀艺光
□赖嘉华 吴乐瑶 毛雨馨
“我父亲的一生,也许在你们眼中很普通。但如果没有人记得他,这个世界会更寂寞一些。”这是李丹妮对她的父亲李树化的追忆。
李树化,这个名字,曾闪烁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乐坛,后又如“星沉大海”,一度成为“音乐史失踪者”。李树化是广东梅县人,是我国第一代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新音乐的发端者,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音乐系首任系主任、教授,也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和重要推动者。
乐坛大师李树化 李石粦供图
他不仅亲历了中国现代艺术的萌发与激荡,更以音符为火种,点亮过一段鲜为人知的音乐之路。今年6月,一场为纪念他而开展的学术研讨会与作品音乐会在嘉应学院举行,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等2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梅州参加研讨。他们再次点亮了这段如今几乎被遗忘的中国音乐史,让李树化这个名字再次回响于时代的长河。
梅水启航旅法淬火
梅江水缓,客韵绵长。秋日的一天,步入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金黄的稻谷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片宁静的乡村之中,坐落着一座名为“棣萼楼”的古朴老宅。这便是李树化的故居,现已有130多年历史,建筑面积约630平方米。2020年9月,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名人故居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缅怀梅州历代名人的光辉事迹,梅县区委、区政府对“棣萼楼”拨款修缮,实现活化利用。
李树化故居“棣萼楼”位于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 赖嘉华 摄
踏入李树化曾居住过的房间,他所使用过的旧箱、木床、书桌等物品仿佛都在默默诉说着他的故事。“常常听长辈们说起,二伯李树化原名叫李权福、李树华。他幼年自泰国归乡在梅县生活,在梅江河畔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后来他与林风眠、林文铮相识于梅州中学,三人常常在节假日聚于二伯家中,纵论艺术与未来。”李树化侄子李石粦的讲述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李树化尘封的音乐之门。
五四运动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兴起。1919年,怀揣着远大艺术理想的李树化、林风眠与已先抵达上海的林文铮会合。同年10月,李树化与李金发自上海乘坐“渥隆号”启航,远赴法兰西。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成立,李树化在1923年入读该校音乐专科,学习声乐指挥专业兼修钢琴,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并以钢琴中级课程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李树化选择读音乐专业很大可能是受到我爷爷的熏陶,爷爷喜欢拉二胡。”李石粦娓娓道来。据说李树化留法期间,如有开联谊会,都会邀请他上台表演,一次校园舞会上,李树化认识了法国女孩珍妮,两人互相青睐后来结为连理。
为“研究和介绍世界艺术,整理中国古代艺术及创造新艺术”,李树化与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等人1924年在巴黎发起成立“霍普斯会”(后改称“海外艺术运动社”)。1925年史太师堡的演奏会后,国内《晨报》称他“声誉大振”,俨然已是华人音乐家中的翘楚:“民国十四年(1925),留欧艺术界,假法国史太师堡莱茵河皇宫,举行中国美术展览会,公推李树化组织演奏会……从此李(树化)之声誉大振……”该文足以说明彼时的李树化与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刘既漂等人已崭露头角。
李树化曾居住过的房间 赖嘉华 摄
旅法期间,李树化的音乐才华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探索,让他不仅在钢琴与声乐指挥上有所建树,还深入了解了当时欧洲的音乐教育现状。
西湖弦歌孤山梦寻
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林风眠任首任院长,已回国的李树化随即携家人南下,参与创建音乐系,并任法文教授兼院长室秘书、音乐研究会主任。同年8月18日,他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七人发起的艺术运动社,致力于艺术革新运动。且其目标十分明确: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李树化无疑是中国现代艺术运动倡导者之一和重要推动者。
这时期,李树化先后发表《音乐上之表现》《俄国音乐》等13篇文章。特别是《改良国乐之途径》一文,从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说起,提出改良之步骤和方法。而《六人团》等则是对国外音乐进行剖析和介绍。他在《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音乐”一章的绪论中写道:“音乐艺术实际不能和马达机器一样,出几个钱从外运过来,就可以一样在自己国里开起电灯驾起轮船。音乐常有一种国民特性,这种特性,属于这一国国民的,往往他国国民不能领受。”
“艺校健儿,齐挥锤痛敲!要把亚东艺坛重造,要把艺光遍地耀!”1930年,由林文铮作词,李树化谱曲的杭州国立艺术院第一首校歌诞生了,歌声回荡在西子湖畔,张扬着艺术家们的理想与追求,所表达的正是一种激昂的艺术运动精神。
目前,通过整理发现李树化有著作10本(包括部分手稿)、音乐理论66篇、歌曲27首、钢琴作品17首、室内乐3首。“中国美术学院郑朝教授看到作家欧阳鹭英和我所编的《李树化集》(初稿)时非常惊讶,他问:资料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一直在找寻李树化先生。”林风眠研究学者林勇军介绍,中国美术学院一直在找寻李树化的相关资料。由此可见李树化在该校历史上的地位。
尽管名声不似同时代一些音乐大家那样如雷贯耳,但李树化对中国新音乐的发端、音乐教育的奠基、钢琴创作的开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曾提到,李树化与赵元任、萧友梅、唐学咏等人属于中国第一代作曲家。因此,对李树化需要重新研究,重新进行历史评价,尤其是在中国钢琴创作发展史这一方面,这一段的历史需要“重写”了。从中可见作为中国新音乐发端者之一的李树化,其音乐天赋与才能,以及对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星沉光在琴归来响
1956年离国后,李树化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甚至一度成为“音乐史失踪者”。直到2010年,其女儿李丹妮与国内亲人重逢,才揭开他晚年旅法教学的经历。2016年,里昂图书馆的手稿被偶然发现,一批珍贵的乐谱、文章得以重返故土。
李树化和女儿李丹妮合影 欧阳鹭英供图
历史需要记忆,音乐需要传承。自2004年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静蔚发表《音乐家李树化》起,学界对其关注日增。2020年嘉应学院举行李树化首届研讨会、2024年浙音资料展、2025年的学术盛会……一系列活动让李树化的音乐重新回到当代听众耳边。此外,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嘉应学院等高校接连举办李树化作品音乐会,《林间》《感旧》《四季》等钢琴曲被奏响——那不是尘封的遗音,而是依然鲜活的时代脉动。
今年6月,2025纪念梅州籍音乐家李树化学术研讨会与李树化作品音乐会在嘉应学院举行。来自20余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梅州参加研讨。浙江音乐学院副院长汪洋现场回顾了李树化在国立杭州艺专推动“艺术运动”的历程。珠海科技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院长何平表示,研讨会内容丰富、关注者广泛,深刻体现了李树化研究中浓厚的“梅州情结”与精妙的西方艺术元素的融合。当晚,李树化作品音乐会如期而至,优美的旋律,让人沉醉其中。这场音乐会,不仅让观众们了解到李树化高水平的音乐天赋与艺术成就,更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李树化从梅州走出,以琴为舟,以梦为帆,将中国新音乐的声音带向世界。回望其一生,他与林风眠、李金发、刘既漂等一批梅州籍艺术家赴法留学、回国推动国内现代艺术发展中可见,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从未褪色。他们彼此照亮,彼此推动,在历史的夜空中划出不被遗忘的光路。
文化在记忆中延续,精神在回响中传承。作为一位音乐家,李树化始终是很低调的,他一直处于人生、社会、音乐舞台和音乐史的边缘,深入了解他的人确实不多。但他留下的,不只是乐曲与文章,更是一种跨越时代、仍可共鸣的艺术精神。
依然芳华的艺术生命
——整理《李树化集》有感
□林勇军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现象令史学界侧目,就是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李树化等一批来自广东梅州山区的菁菁学子,怀揣报国理想,远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他们以开拓者的角色,选择艺术道路且践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他们为推动中国现代艺术史进程做出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这当中,中国新音乐的发端者、第一代钢琴家和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李树化先生却鲜少被人提及和了解。
《西溪游》手稿 欧阳鹭英供图
发现李树化,是缘于李丹妮,而认识李丹妮,却是因为林风眠。2017年4月下旬,有朋友说梅县区程江镇大塘村的李石粦家中有林风眠先生与其亲人的合影,我遂着急前往,原是李丹妮与义父林风眠的合影多张。这才发现李丹妮曾于2013年回过梅州,继而我通过石粦叔得以前往厦门探望,并有幸参加了丹妮生日家宴。但令我没想到的是,此行却意外地与李丹妮父亲——李树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此前,李丹妮在法国时已将李树化的资料捐赠给法国里昂图书馆收藏,直到回国后的2016年12月,受李丹妮儿媳妇欧阳鹭英的嘱托,并在丹妮的授权下,杭州林风眠研究学者徐宗帅先生远赴法国,前后花了整整一年多时间将这些资料分两批从里昂图书馆复印而来。尔后,在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博士张奕明等众多专家不遗余力的推动下,李树化才重回中国音乐界和研究者的视野。
2019年8月,时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来广东梅州考察时,知悉我们正在整理《李树化集》,提出此书由中国美术学院来出版,这就是出版《李树化集》的缘起。丹妮赠的法国里昂图书馆提供的复印件有600多页,但这项整理工作并不容易。令我们最为遗憾的并不是因为李树化文献的稀少,而是丹妮已于2018年7月12日去世,为父亲写传是她生前的愿望,只是此刻再也无法完成,所幸她生前把“接力棒”交给了欧阳鹭英等一众家人。
我们整理的《李树化集》主要以法国里昂图书馆提供的基本史料和他在国内发表的文献为重点,加上李树化家谱、照片、亲朋好友及学生的回忆(或日记)、编者的走访记录等。欧阳鹭英负责撰写《载浮载沉说沧桑——留法音乐家李树化行藏略述》一文作为人物介绍。为能让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先生,欧阳鹭英还撰写《李树化音乐史料的找寻始末》等。
有学者说,一座城市最深的底蕴和灵魂,就看它怎么对待自己脚下那块最有价值的土地。梁茂春教授在《李树化20世纪30年代在杭州谱写的钢琴曲——新见李树化十二首钢琴曲手稿的研究》一文中提到:有生命的艺术迟早会发光。可以预想,本书的出版,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史的研究,而李树化先生之艺术生命亦将再现光芒。我想,点亮那盏有生命的艺术之灯,这亦是我与欧阳鹭英的使命。
《羊城晚报》2025年9月30日A14版报道
来源: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