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自律?不是他不行,是你替他‘当家’太久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07:26 1

摘要:我是林晓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儿童心理与学习动机研究18年。

北师大心理教授直言:胜任感,才是自律的真正开关**

我是林晓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从事儿童心理与学习动机研究18年。

在过去十年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我听到最多的问题是:

> “我们家孩子聪明,就是不上心,非得盯着才学,一放松就倒退……怎么办?”

今天,我想说一句可能让很多家长不舒服的真话:

**你家孩子不是不想学,而是你一直在替他“背锅”——你抢了他的责任,却怪他不肯走。

一、为什么越催越慢?因为责任被“转移”了

在发展心理学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叫**责任归属(Attribution of Responsibility)**。

简单说:一个人只有认为“这件事是我的事”,才会主动投入。

但现实中,太多家庭上演着这样的剧本:

-妈妈每天提醒:“作业写完了吗?”

-爸爸睡前检查:“这题怎么又错了?”

-爷爷奶奶追着问:“明天要交的本子带了吗?”

久而久之,孩子的潜意识变成:

> “学习不是我的事,是爸妈的任务。”

一旦他们发现——我不做,有人会急;我拖着,最后总有人帮我收场——

**动力系统就彻底关闭了。**

这不是懒,是**被动依赖的养成过程。

### 二、自律从哪里来?从“我能行”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德西(Deci& Ryan)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

人的内在动机有三大支柱——

✅自主感(我能自己做主)

✅胜任感(我能做好)

✅归属感(我被爱、被接纳)

其中,**胜任感**,是自律的起点。

一个孩子只有经历过“我独立完成→得到认可→体验成就感”的闭环,

才会形成“我可以为自己负责”的信念。

可问题是,很多父母在孩子刚要动手时就说:

“你放着,妈妈来!”

在他写错一行字时就打断:

“这么简单都错?”

在他安排时间不合理时立刻纠正:

“你这样不行!”

结果呢?

孩子永远得不到“我能做到”的体验,

反而不断接收“我不行,得靠你”的信号。

---

###三、真正的教养,是学会“退出”

我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对比了两类家庭:

-A类:父母高频干预、持续催促

-B类:设定边界后放手,只提供支持

结果发现:到初中阶段,B类家庭的孩子不仅自律性强,抗挫力也显著更高。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父母早早就把学习的责任还给了孩子。**

他们不是不管,而是做到了三点:

1. **管住嘴**:不说“快去写”,而是问“你计划什么时候开始?”

2.**忍住手**:允许忘记带作业、允许考试失误,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3. **给空间**:设立“自主时间表”,由孩子主导安排,家长只做复盘引导

当一个孩子第一次靠自己整理好书包、按时交作业、拿到老师表扬时,

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任何外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那才是**自律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声音**。

# 给父母的三个行动清单:

从“监工”转型为“教练”**:少指挥,多提问:“你觉得该怎么安排?”

**允许试错**:一次忘带作业,胜过十次唠叨提醒

**强化过程反馈**:不说“考得好”,而说“看得出你认真准备了”

---

**最后我想说:**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

而是养育一个**能对自己负责的人**。

当你终于忍住没催、没插手、没包办,

那个曾经磨蹭、依赖的孩子,

也许正悄悄学会——如何成为自己的主人。

** 作者简介:

林晓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专注儿童学习动机、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韧性研究18年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生自主性发展路径研究》

**互动话题:**

你有没有哪一刻,突然意识到“是我太操心了”?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放手故事”。

来源:育儿新鲜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