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抑郁问题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假期这一特殊节点,更需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本文将带大家深入了解“青少年抑郁”,借助国庆中秋小长假开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旅。
青少年抑郁问题近年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假期这一特殊节点,更需留意他们的情绪变化。本文将带大家深入了解“青少年抑郁”,借助国庆中秋小长假开启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之旅。
假期中,部分青少年看似享受休闲,实则暗藏心理隐忧。他们可能出现这些变化:活泼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整日待在房间不愿与人交流;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突然失去吸引力,对游戏、追剧均提不起精神;作息紊乱,或失眠熬夜、或过度嗜睡,甚至出现食欲明显下降或暴饮暴食的情况。这些看似“假期综合征”的表现,可能是抑郁情绪的萌芽。
青少年抑郁具有隐蔽性,源于其表现与成人存在差异。他们往往不会直接表露出情绪低落,而是常以身体不适为信号,如长期头痛、胃痛却查不出器质性病变;或通过行为问题呈现,如突然变得叛逆、厌学、沉迷网络。家长需警惕这些现象,帮助孩子驱散心理“阴霾”。
认识假期背后的心理压力源
假期本应是青少年卸下学业负担的时段,但部分青少年仍面临多重压力。社交压力:同学聚会中的比较心理,易引发"自我价值感"下降;家庭期待:家长安排的补习班、家人对成绩的讨论,往往会将假期的"放松"转化为孩子的"压力";数字环境:短视频、游戏的虚拟世界与现实落差,会加剧青少年的孤独感与虚无感;社交断联:假期脱离校园同伴群体,失去日常互动支持,易陷入负面思维循环。
国庆中秋守护计划:给青少年心灵真正放个假
小长假期间,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心灵。首先,减少对成绩的过度评判,转而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与其追问分数,不如倾听孩子内心的真实世界。其次,创造专属陪伴时间,利用假期与孩子一起旅行、户外徒步或共同参与兴趣活动,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此外,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情绪识别机制,教导孩子用"情绪日记"记录状态(如"今天感到烦躁,因为……"),帮助其理解自身情绪,而非压抑表达。
科学应对:从“谈抑郁色变”到“理性求助”
若孩子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自我否定、睡眠障碍等症状,需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解郁除烦胶囊,具有解郁化痰、清热除烦的功效,既能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也能缓解抑郁引发的情绪低落、心绪不宁、食欲不振、失眠多梦、头晕耳鸣、注意力不集中等身体不适,且为纯中药制剂,无成瘾性,安全性较高,可在医生指导下为青少年心理重建提供支持。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成长的基石,当家长放下对“完美”的执念,以理性态度对待问题,才能真正为孩子筑起一道心理防护墙。这个假期,让我们用倾听代替评判,用陪伴替代说教——因为真正的成长,始于被看见的内心,而非被要求的分数。
来源:首都国医名师大讲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