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外的“圈层课”:教师的成长,藏在同行的选择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0:00 1

摘要:​“素丝无常,唯所染之。”若将教师的职业成长比作一匹素丝,那身边的教育圈子,便是浸润这匹丝的染料。我们总以为,教师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对教案的打磨、对学情的钻研,却忽略了备课室里的闲聊、教研组的氛围、同行间的交流,早已像无形的风,推着我们的职业方向走。有时,一群总

​“素丝无常,唯所染之。”若将教师的职业成长比作一匹素丝,那身边的教育圈子,便是浸润这匹丝的染料。我们总以为,教师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对教案的打磨、对学情的钻研,却忽略了备课室里的闲聊、教研组的氛围、同行间的交流,早已像无形的风,推着我们的职业方向走。有时,一群总抱怨“学生难教、政策多变”的同事,会慢慢磨掉我们创新教学的热情;而一群盯着“课程优化、学生成长”的伙伴,却能让我们在倦怠时重拾动力。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说的“群体本能影响”,在教师群体中格外明显——你的教研态度、教学视野,甚至对教育的初心,都在被身边的“教育圈”悄悄塑造。对教师而言,读懂圈层的意义,远比多备一节课更能决定职业的高度。而最先要警惕的,是那些悄悄消耗教育热情的“倦怠型圈子”。

一、倦怠型圈子的“温水效应”:抱怨,会偷走教学的初心

不少教师都有过这样的感受:明明刚入职时想搞创新教学,可待久了却渐渐变得“随大流”——这不是能力退化,而是被“倦怠型圈子”的“温水”慢慢浸泡的结果。同事小陈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刚进学校时,总抱着笔记本去听老教师的课,还主动研究分层教学,想帮基础差的学生跟上进度。可办公室里的几位老教师,每天闲聊的不是“哪个班学生调皮难管”,就是“搞创新教学吃力不讨好,不如按课本讲省心”。起初小陈还会反驳,可听得多了,也慢慢觉得“没必要折腾”:分层作业改起来太费时间,创新课件不如现成的PPT省事,久而久之,他的教案越写越简单,课堂也渐渐没了当初的活力。期末评教时,学生反馈“陈老师的课有点枯燥”,他才猛然发现,自己早已被抱怨的氛围“同化”。

类似的场景在教师群体中并不少见。比如教研组长组织集体备课,本想讨论“如何用项目式学习教文言文”,可总有老师插话说“文言文考的是背诵,讲那么多没用”“学生连课本都背不熟,搞项目式就是浪费时间”;课后交流时,本该聊“怎么帮学困生补基础”,却变成了吐槽“家长不管孩子,老师再努力也没用”。这些看似“解压”的抱怨,实则像慢性毒药——它会让你把教学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渐渐放弃主动改变的努力。就像一位退休老教师说的:“我见过太多有才华的年轻教师,不是败给了教学难度,而是败给了身边‘躺平’的圈子。”倦怠型圈子的可怕之处,从不是直接阻止你成长,而是用“大家都这样”的借口,让你心甘情愿地放弃初心,最终在重复的教学中慢慢倦怠。

二、成长型圈子的“星火效应”:共鸣,能点燃教学的热情

与倦怠型圈子相反,“成长型圈子”从不缺对教育的热爱——这里的同行聊的不是抱怨,而是“怎么把数学课上得有趣”“如何用短视频帮学生记英语单词”,哪怕是遇到难题,也会一起琢磨解决办法。这种“星火般的共鸣”,往往能让教师在倦怠时重新找回动力。李老师刚教语文时,总愁“文言文教学太枯燥,学生听着就犯困”。后来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她主动申请加入,才发现工作室里的老师都在琢磨“文言文新教法”:有的用情景剧还原《桃花源记》场景,有的让学生给古诗画“意境漫画”,还有的组织“文言文辩论赛”。跟着这群伙伴,李老师也试着把《论语》改编成“校园情景剧”,让学生扮演孔子和弟子,没想到课堂氛围格外热烈,连平时上课走神的学生都主动参与。更意外的是,期末测试时,她班上的文言文得分率比上次提高了15%。

成长型圈子的价值,远不止“分享教学技巧”,更在于它能拓宽你的教育视野。市区的语文教研群里,老师们会分享“整本书阅读的校本课程设计”“跨学科融合的语文实践活动”;线上的教育论坛里,同行们会讨论“核心素养下的作文教学改革”“如何用AI辅助个性化辅导”。这些交流,会让你突然发现:原来语文不只是教课文,还能链接生活;原来数学不只是算题,还能玩出趣味。就像李老师说的:“以前我觉得教学就是‘教课本、改作业’,可进了名师工作室才知道,教育有这么多可能性。”巴菲特说“和赢家为伍才能成为赢家”,对教师而言,和“热爱教育、主动成长”的同行在一起,你对教学的热情会被点燃,视野会被拓宽,职业成长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三、主动破圈的“教学密码”:先做“发光者”,再找“同行人”

很多教师会说“优质教育圈不好进”,可真正的问题不是“圈子封闭”,而是我们总等着“圈子来接纳自己”,却忘了破圈的核心——先让自己成为“有价值的教育者”,再用自己的光吸引同频的人。王老师刚到乡村学校时,学校的教研氛围很淡,同事们大多“按部就班教学”。可她没有抱怨,而是主动做两件事:一是坚持写“教学反思日记”,把每天的教学问题、学生反馈记下来,每周整理成“分层教学建议”;二是主动给同事分享“如何用简单的教具教物理实验”,比如用矿泉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硬纸板做“光的折射模型”。起初只有两三位老师愿意听,可慢慢的,她的“教学小技巧”帮同事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的难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她交流。后来,镇上的教研主任听说了她的做法,邀请她加入镇教研小组,还让她牵头设计“乡村学校物理实验校本课程”。不到两年,王老师就从“普通教师”成长为“镇级骨干教师”。

教师的破圈,从不是“攀附名师”,而是“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创造价值”。想进优质教研群,不如先把自己的“分层教学案例”整理好,主动在群里分享;想加入名师工作室,不如先把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做出来,比如带学生搞的“校园文化征文活动”“科学小发明比赛”。就像王老师那样,她没有等着别人“带自己成长”,而是先做“发光的人”——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吸引同行,用实用的教学经验赢得认可。对教师而言,最好的“教育圈”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挣”来的:你对教学的用心,会成为你破圈的“通行证”;你为学生的付出,会成为你吸引同频者的“磁铁”。

​塞万提斯说:“告诉我你和谁在一起,我就告诉你你是谁。”对教师而言,你身边的教育圈子,就是你职业成长的“镜子”——照出你对教育的态度,也映出你未来的高度。我们不必抱怨“没有好的同行圈子”,因为每个教师都有选择圈子的主动权:远离那些消耗热情的抱怨,像李老师那样主动靠近成长型圈子;不做等着被带动的“追随者”,像王老师那样先做发光的“创造者”。当你身边的同行,都在和你一起琢磨教案、一起为学生的进步开心、一起为教育的创新努力时,你会发现:原来教师的职业成长,从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而那匹原本可能被“倦怠染料”染暗的“职业素丝”,终将在优质教育圈的浸润下,绽放出属于教育者的明亮光彩。

来源:伯灿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