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二天,我就邀约了十来位书友前往探访。说来也巧,当时负责修复李家大院的李景耀先生正在院中忙碌着,看见有人来访,连忙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仔细打量眼前这位李元晋举人的后人,身材不高,自然也不魁梧,一双眼睛却透着精明,说起话来声量很高,语气中带着一种自信,还含着文化
摇红
作者简介:王来福,山西孝义人,原下柵乡兴跃村支部书记,孝义市读书会名誉会长,孝义市三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八年前,孝义市读书协会搞得有声有色,当时我是读书协会的名誉会长,经常与热爱读书的文化人打交道。
有一次,进行读书活动时,有人说大孝堡清末举人李元晋老宅李家大院修复得极有韵味,值得看看。
第二天,我就邀约了十来位书友前往探访。说来也巧,当时负责修复李家大院的李景耀先生正在院中忙碌着,看见有人来访,连忙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仔细打量眼前这位李元晋举人的后人,身材不高,自然也不魁梧,一双眼睛却透着精明,说起话来声量很高,语气中带着一种自信,还含着文化人的气息。这是李景耀先生留给我的第一次印象。
大概是由于都喜欢传统文化的缘故,我们交谈起来几乎没有什么生疏的感觉,就是话很投机。以后就常来常往,成为一起共事的好朋友、好兄弟。
说到这里,还是先说说李景耀先生修复李家大院的故事吧。
李家大院的主人叫李元晋,当时那是清末民初咱孝义的举人和首富。是当时晋商的代表人物,就是在省府太原也是赫赫有名。做过北洋政府的议员,又和来华的日本商人合资经营煤矿,后来感觉日本人获利太多,就暗通省府,让公司迟迟不能注册,生产能力不高,获利甚微。再后来日本停止投资,算是为保护国人利益做了一点贡献。
李元晋出身农家,在父辈基础上发展产业,曾有百逢源钱庄等众多产业,盛极一时。晚年为民行医,救死扶伤,不收分文,名传千里。
李元晋的老宅也是中西合璧带有明显民国风格的建筑。门楣上的不少匾额都记录着这个家族的家风,诸如“遵司马训”“孝感天下”“诗书传家”“仁义之乡”等等,无不透露着李家的教育之风。
让这样一处老宅,重新焕发新的魅力,是李景耀先生的初衷。依托李氏家族,成立了德孝文化公司,命名为德孝文化园。重点是弘扬大孝堡郑兴割股奉母的孝道文化,以及李氏家族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之风,激励族人及后人努力学习,振兴家族,报效国家。
写到这里,我想说,这是三代人守护一座灵魂老宅,续写家族与宅院的文化传承。
此后数载,李景耀以大院为基础,不断丰盈其文化肌理。西院设马烽文学馆、书法展馆,沿街辟汾孝战役纪念馆,武大疆捐赠的烈士遗物在恒温展柜中静默诉说。2023年,借大孝堡入选传统村落之机,他创办农耕文化园,郭建荣律师为每件农具撰写了注解。从清末犁耙到民国家纺,器物序列还原出“春耕秋藏”的完整农耕图景。当城里孩子指着犁耙问“能玩手机吗”,李景耀总会轻抚木把手上的磨痕道:“这纹路是祖辈的老茧印,碗中米粒皆由它翻耕而来。”
收藏家左家鹏受其感召,将“集宝缘”展厅落户院内,千件契约票证与老宅相映生辉。2024年,德孝文化街落成,风车旋转,百块展板述说孝河文化,李家大院的青砖灰瓦成为街巷最厚重的背景。
至此,德孝文化园初具规模,开门迎客。这真是一院纳古今,千器载春秋的文脉绵延。改造李家大院仅仅是李景耀的文化事业的一部分。
2019年夏,李景耀与胡天将、王爱琴和我四人共聚莱茵中心,为传承马烽先生的乡土文学精神,商讨创办《小马烽作文选》事宜,立志为孝义文化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努力营造读书写作的氛围,希望未来能从孝义走出像马烽这样的大作家。我们定位这份公益刊物恪守“不收费、不登广告”的原则,全凭赤心维系。为此,李景耀常在办公室校稿至深夜,逐字推敲文字。
我清楚记的2021年他因病入住汾阳医院期间,恰逢法治征文评审。他不顾病体,嘱我将文稿送至病房,五日伏案审阅百篇。当我取回批注过的稿件,见纸页间细密批注,不禁潸然泪下,心想:这般好人,何以遭此病痛折磨?这件事的最终结局是我们推选的二十余篇佳作,为孝义赢得了四项荣誉。
还记得《小马烽作文选》创刊周年庆恰逢除夕,李景耀在莱茵会议中心策划“文学春晚”。郭建荣律师题写“师踪马烽,梦逐未来”点明宗旨,孩童朗诵作品,文人畅谈理想。李景耀慨言:“‘师踪马烽’是根,‘梦逐未来’是路,此刊永为文学摇篮。”2024年马烽诞辰日,他于德孝文化园举办乡村文学座谈,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专题推介,让山药蛋派文脉在新土重生。
这无声的耕耘是病榻上的墨香与文学星火的传递。
历史上大孝堡普化寺曾有文鸣会的故事,那是孝义历史上的先贤霍冀、梁明翰及张氏三兄弟读书期间,在那里共同学习,合作探讨文法,最后全部科举及第的故事。为接续这中断的文脉,李景耀复活明了明代普化寺“文鸣会”传统。
2019年秋首届文鸣会于大院中启幕、挂匾,讲述文鸣会的故事,让文鸣会的品牌重新立在孝义大地。
这两年,他还依托德孝文化园着力发展文旅事业,为大孝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出谋划策。清明祭英烈,拜祖先,临黄塔祈福,五一和十一搞研学活动,秋收时节,谷粒在金辉中飞舞,传统农具的操演成为最生动的乡土课堂。
在2024年世界读书日之际,李家大院挂牌全球第3811所孔子学堂。古院洒扫一新,孔子像伫立照壁前,李红老师率众行三拜礼,《论语》诵读声绕梁不绝,“学习强国”平台记录下这古今交融的一刻。
这是古韵新声,从文鸣会到孔子学堂,做的是文化的传承。
最近三四年,他开通自媒体,宣讲孝义故事,每晚七至九点直播,雷打不动,为百姓发声,为文化辟新径。参与文旅考察时,他彻夜撰写策划书,思考如何将孝义文脉植入胜溪湖的碧波、孝河湿地的芦荡。
书写至此,搁笔凝神,这些与李景耀交往的片段如胶片影像般掠过。这位大孝堡的“厮儿”,李元晋的后代,正以愚公般的执着,将一座宅院化为文化长河中的航标。青砖不语,却见证着一种比建筑更不朽的坚守——那是让文脉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生不息的赤子之心。
更新于 前天
来源:草根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