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八年光阴,于常人或许转瞬即逝,而饶斌却在这段岁月中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率领建设队伍,在长春的荒原上历时三年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型汽车制造厂。1956年,一汽成功试制出第一批“解放”牌卡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开端。随后在1958年,又先后研制出
不忘这座桥,这些人,那些事,是我们作为新一代汽车人的精神使命。
饶斌曾在长春度过了近八年的时光。
1952年12月,他被中央正式任命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开始主持一汽的筹建工作。
1960年1月,他又奉调离开一汽,前往北京担任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职务。
八年光阴,于常人或许转瞬即逝,而饶斌却在这段岁月中为中国汽车工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率领建设队伍,在长春的荒原上历时三年建起了一座现代化大型汽车制造厂。1956年,一汽成功试制出第一批“解放”牌卡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性开端。随后在1958年,又先后研制出“东风”牌轿车和“红旗”牌高级轿车,开创了中国自主生产轿车的先河。
不被广为人知的一点是,饶斌还于1955年主持创办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尽管该校已于2000年6月并入吉林大学,但作为“中国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它为中国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汽车工业人才,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在今年五月“勇毅前行——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主题展开展之后,吉林大学便与上海汽车博物馆取得联系,希望能在学校内部开设一个分展,记录饶斌同志在长春的时光剪影和他所作的贡献。9月20日,在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上海国际汽车城的支持及上海汽车博物馆的配合下,“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专题展”暨“轮擎万象·汽车文化展”在吉林大学工学图书馆正式启幕。据悉,本次展览汇集500余件珍贵展品,包括从世界最早汽车“奔驰一号”到饶斌主持研发的新中国第一辆小轿车东风CA71、第一批量产高级轿车红旗CA72,以及代表智能网联前沿科技的问界M9等模型,系统呈现了汽车工业发展历程与技术演进。
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韩喜平在致辞中表示,饶斌先生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为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和吉大工学学科创建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70年来,吉大工学始终与国家工业发展同频共振,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起步,历经从无到有、由小至强的奋斗历程,形成了鲜明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底色。
“我老了,无法投身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 在一汽换型改造庆功会上,七十四岁的饶斌曾满怀激动地说了一个这样的心愿。
为什么要成为桥?无非是希望后来者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篇章更好地续写下去。“桥”的精神,就是一种传承。如今,我们更想向他证明,七十年来,我们没有忘记那座桥。
读懂饶斌,就能读懂中国汽车的历史。这一次,就让我们以吉大工学学科的前世今生为引,以上海汽车博物馆饶斌展所设计的“筑基—立柱—盖梁”为脉络,再次重温饶斌在长春期间的育人往事。
PART.01
筑基:“出汽车,也出人才”
在创建一汽的过程中,饶斌深刻地知道人才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即便是在如火如荼创建一汽的过程中,饶斌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提高本厂职工的文化素质,而是更快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汽车专业人才,以适应全国的需要。
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百业待兴之时。为了快速实现工业化,20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院系调整,希望通过学习苏联模式创办一系列专门型高校,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工业生产所需的大量人才。由此,1954年12月31日,国家高等教育部和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共同协商一致同意,在长春成立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任筹委会主任,主持建校,并在联合通知中指出:“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的建立,是我国高等工业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
为了更多地吸取相关经验,在饶斌领导下,学院筹备委员会派遣了多名干部和教师分赴华中工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工学院等高校参观、交流和学习。在没有任何办学经验的前提下,他们迅速地在学校管理、组织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等领域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硬件方面,学院的设施也在短时间内筹备齐全,其中包括机械、仪器、教学设备和图书,这在当时物资极为匮乏的年代里是弥足珍贵的。尤其是当时极为稀缺的汽车,第一汽车制造厂选址时长春只有两辆吉普车,在长春拖拉机学院创始初期,就拥有了数十辆汽车、拖拉机,可见学院的筹备得到了多方的大力支持。
1955年9月,教育部和一机部将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山东工学院的部分院系调整出来进行合并,正式成立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饶斌成为第一任院长,挑起了一汽厂长和学院院长两副担子。9月26日,学院正式开学。
在这紧张而充实的过程中,最值得一提的,是饶斌为了能够汇聚当时国内最好的教育资源,为学院聘请了黄叔培、戴桂蕊、方传流、余克缙、徐廼祚、张烨、陈秉聪、罗邦杰、许金钊等一批在国内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享有盛名的专家、教授。他们从上海、武汉、济南等地奔赴长春,以建设者精神融入到了“工大人”的血脉。建校之时,教师及工作人员共计47人,其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6人。学校还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巴尔斯基、舍列米其也夫、涅菲道夫等来校讲学并担任顾问,帮助学校培养师资、建设专业。饶斌还多次选派教师到苏联学习,组织师生互教互学,总结、推广教学中的先进经验。
饶斌在主持一汽工作期间,极具远见地提出了“出汽车,出人才”的宏伟目标。他不仅致力于确保一汽顺利建成并投产,更将培养坚实的汽车工业人才队伍视为长远发展的根基。
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学院踏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积淀下深厚的底蕴,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就:1958年,学院更名为吉林工业大学;196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63年,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等教学和科学研究机构迁至江苏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今江苏大学);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11月,国家正式批准学校“211工程”建设可行性报告,吉林工业大学成为首批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1998年9月,学校由原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直至2000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与吉林大学等高校合并,组建新吉林大学,吉工大也继续以汽车工程学院的全新形态,继续担当培养汽车人才的重任。回望这段历程,饶斌早年播下的人才之种,早已在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PART.02
立柱:产学研结合的探索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曾在回忆饶斌的一篇文章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他将饶斌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年内建起一座现代化汽车城的原因,最根本地归结为“人才”——
“这一奇迹的发生,自然有众多的原因,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饶斌同志抓住了人才这个最关键的一环。当时,一汽汇集了全国各地大批优秀人才。他十分尊重人才,不仅善于使用人才,而且注重培养人才。”
当时的一汽,是一所当之无愧的学习型工厂。在当时繁重的建厂工作中,饶斌亲自领导开展了广泛持久的培养人才的学习活动,让全厂干部职工在完成工作的同时持续学习。无论是对干部,还是由学校分配来的青年知识分子、招来的青年工人,饶斌都要求他们结合业务、深入学习,尽快成为专家,还选拔了500多人赴苏联学习。为解决教师缺乏问题,除聘请一批苏联专家在现场进行指导外,他还提倡“能者为师”,让高学历和留学归国的技术人员,甚至是经验丰富的工人担任教员。
同时,在学校这边,也同样进行着遵循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方针。饶斌组织师生承担国家任务,建立劳动生产基地,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58年,戴桂蕊研究设计的内燃机水泵由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农业机械研究所试制成功,周恩来总理亲莅参观指导。据报道,这是我国排灌机械上的一项重大革命,若得以广泛使用,将大大加速我国农村水利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这种“干中学,学中干”的精神不断实践、深化,历练出了大批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也塑造出了一批肯吃苦、有能力、懂管理、富于奉献精神的年轻人。后来以庄继德、邬惠乐、张洪欣、王光潮等为代表的我国首批留苏归国的博士又充实到汽车学科队伍当中,为中国汽车学科日后的发展增添了勃勃的生机与活力。
PART.03
盖梁:从第一,到千千万万
即便在离开长春之后,饶斌也时刻记挂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早在上世纪80年代,饶斌就预见到车身设计能力也是直接关系到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要素,应尽早培养本土的、高水平的车身设计人才。
因此,就在1987年1月,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的饶斌在给吉林工业大学校长庄继德、党委书记李铁心的亲笔信中表示:“吉林工业大学曾是培养我国汽车工业人才的摇篮,鉴于今后汽车工业发展的需要,并能不断培养与输送车身专业人才,建议吉林工大可否考虑重新建立汽车的车身设计与制造专业,围绕这个专业将有关的教学内容组织进来,并补充现代技术等教学内容,这将是对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极大支持。”
据一位自吉林工业大学毕业的学生回忆,汽车设计专业是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从本科到博士后需要12到15年的时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年都会在一汽工厂实习,年复一年。他也不由感慨道,在吉工大的学生往往都踏实肯干,具有钻研精神,毕业后也有很多人成为了一汽的中流砥柱。
直到今日,吉林大学与一汽仍然延续着饶斌在任时建立的厂校结合的关系。吉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希曾言,吉林大学与中国一汽的合作源远流长,已成为校企合作的典范,为国家建设、东北振兴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多年以来,一汽与吉大为国内汽车企业或管理部门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和管理干部。
2019年7月,吉林大学与中国一汽联合成立产学研融合发展创新机构——吉林大学红旗学院。学院依托吉林大学教务处和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进行教学管理,由中国一汽选派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开设智能网联、新能源等方向课程,采用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面向多学科选拔学生。
而随着新四化浪潮的到来,为培养智能电动汽车新兴领域领军人才,吉林大学于2023年还新开设了以“饶斌班”车辆工程工科试验班,实施新工科拔尖2.0人才培养计划,班内汇聚了院内最顶尖的学生。原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高镇海曾表示,饶斌班的设立,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为了回应电动智能网联、轻量低碳等颠覆性技术对人才知识体系的挑战。“我们要思考,未来的汽车工程师,应该是什么样子?”
数十载汽车专业教育的深耕,正是对饶斌“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这份殷殷嘱托的深切回应。如今,“饶斌班”这棵新苗已茁壮成长,硕果累累——班级平均绩点高达3.5+,全员入选学院顶尖人才培养计划“引擎工程”;12人获国家级等各类奖助学金;多人参与国家级大创项目及专利撰写。
饶斌所做的一切,并不会因为时间而离我们远去。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饶斌的铜像静默矗立,目光如炬,坚定地望着远方。他毕生心血所浇筑的,不止于一汽、二汽等一座座实体工厂,更是留下了那敢为人先的创新胆魄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化为一个民族工业梦想的生生不息。
他的精神如不灭的灯塔,持续照亮着“中国智造”汽车的前行之路;他所化身的那座“桥”,连接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去与未来,而桥上的行者们,正一代代接力,向着汽车强国的梦想“勇毅前行”。
这盛世,已如您所愿。
[1] 吉林大学举行“中国汽车拓疆者饶斌专题展”暨“轮擎万象·汽车文化展”启幕仪式
[2] 吉林大学学生会:承仰先贤薪火,奋进时代新程——校院学生会组织开展纪念学校先贤活动
[3] 吉林大学工学学科创建70周年学科大事记《70天·70年丨1955年历史回顾》《70天·70年丨1987年历史回顾》
[4] 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回忆:《一座伟大的桥梁》
[5] 吉林大学档案馆《共拾吉大记忆(三)》
[6] 吉林大学档案馆《薪火弦歌 赓续传承 | “党在高校一百年——吉林大学校史中的红色印记”主题展览(二)》
[7] 1955年,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
[8] 制造“汽车人”的学校,看完真的长见识
[9] 吉林大学学生会:丰碑礼赞丨校史篇-饶斌:中国汽车工业奠基人(第87期)
[10] 高镇海:与汽车新苗共成长
来源:汽车人才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