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米兰国际宇航大会上,各国抛出的地外探索蓝图,勾勒出一场无声的太空竞赛。NASA的“阿尔忒弥斯3号”剑指2026年登月,中国则将载人登月锁定2030年前,欧洲、印度紧随其后,商业巨头加速入场。这场以月球为起点、火星为终极目标的角逐,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
2024年米兰国际宇航大会上,各国抛出的地外探索蓝图,勾勒出一场无声的太空竞赛。NASA的“阿尔忒弥斯3号”剑指2026年登月,中国则将载人登月锁定2030年前,欧洲、印度紧随其后,商业巨头加速入场。这场以月球为起点、火星为终极目标的角逐,不仅关乎技术突破,更暗藏地缘政治与未来资源的博弈。
美国:“阿尔忒弥斯”的雄心与困境
作为登月“先行者”,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承载着重返月球的战略使命。其核心目标直指月球南极——这个永久阴影区藏有亿吨级水冰的宝地,水冰分解出的氢氧可制造火箭燃料,堪称深空探测的“太空加油站”。按照规划,“阿尔忒弥斯3号”将送首位女性和有色人种登陆此处,而环绕月球的“门户”空间站,将成为通往火星的中转枢纽。
但宏伟蓝图下满是荆棘。原定于2024年的“阿尔忒弥斯2号”载人绕月任务,因两大关键设备延误被迫推迟。SpaceX的“星舰”载人着陆系统虽在2025年9月的试飞中实现助推器回收突破,但多次爆炸事故暴露的可靠性问题,让外界对其2026年能否胜任登月任务充满疑虑。更棘手的是Axiom Space的宇航服研发滞后,这套需承受月球极端温差与辐射的装备,至今尚未完成最终测试。
资金与政治因素更添变数。整个计划预计耗资930亿美元,而NASA 2025年年度预算仅250亿美元,国会对“烧钱速度”的质疑从未停止。《SpaceNews》指出,美国大选后的政策转向,可能让2028年前的登月进程再遭冲击。
为稳固优势,美国通过《阿尔忒弥斯协议》拉拢日本、加拿大及欧洲航天局(ESA)组建联盟,试图主导月球开发规则。同时押注商业力量,Intuitive Machines的IM-2任务将于2025年运送NASA的PRIME-1钻机登陆月球,钻探水冰样本——这种“政府主导+商业参与”的模式,将单次任务成本压缩至传统方式的1/3。
中国:30年前哨战,从“嫦娥”到载人登月
当美国为时间表焦虑时,中国探月工程正按部就班推进“三步走”战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院士确认,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专攻月球南极水冰勘察,而嫦娥八号将在2028年验证原位资源利用(ISRU)等关键技术,为2030年前载人登月铺路。有消息称,嫦娥七号可能提前至2025年末发射,借助天宫空间站的技术积累加速攻关。
中国的技术底气来自自主创新。计划2030年首飞的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140吨,远超NASA SLS火箭的95吨,可一次性将载人登月舱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天宫空间站的运营更积累了宝贵经验——其舱外活动系统、再生式生命支持系统,已为月球基地建设提供成熟技术蓝本,其中的碎片屏蔽技术,未来可直接用于月球栖息地的辐射防护。
在国际合作上,中国主导的国际月球科研站(ILRS)已吸引10多个国家加入,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等国的参与,打破了美国主导的太空合作框架。尽管氦-3开采技术尚需数十年,但中国对月球清洁能源的提前布局,彰显了长远战略眼光。更值得关注的是火星探索领域,“天问三号”计划2028年实施火星样本返回,比NASA推迟至21世纪30年代的同类任务更具时间优势,业内猜测中国可能率先完成火星采样壮举。
多方角力:欧洲“骑墙”,印度“低成本突围”
欧洲航天局在这场竞赛中扮演着特殊的“平衡者”角色。一方面,它为NASA“猎户座”飞船提供服务舱,主导的“月光”计划正打造月球通信导航网络,其“阿戈号”着陆器将支持“阿尔忒弥斯”任务;另一方面,又表态愿与ILRS合作,展现务实合作姿态。但80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仅为NASA的1/3,严重限制了其项目规模,“月球村”概念更多停留在愿景层面。
印度则走出了一条低成本创新之路。2023年“月船3号”成功软着陆,仅花费7400万美元,不到同类任务成本的1/10。在此基础上,印度将载人登月目标定在2040年,计划2026年实施“加冈扬”号载人航天任务,2035年建成小型空间站。尽管15亿美元的年度预算杯水车薪,且依赖LVM3轻型火箭,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正聚焦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试图缩小与中美差距。按计划,“月船4号”将于2027年执行月球样本返回任务,稳步推进探月进程。
商业巨头:太空竞赛的“新变量”
与冷战时期的政府主导模式不同,如今的太空竞赛涌入了 SpaceX、蓝色起源等商业力量,成为改变格局的关键变量。SpaceX的“星舰”凭借运货、载人、在轨加油的多功能性,既是“阿尔忒弥斯”计划的核心载具,也是马斯克火星殖民愿景的基石。其29亿美元的载人着陆系统合同,与NASA SLS火箭单次超100亿美元的发射成本形成鲜明对比,彻底改写了航天任务的成本逻辑。
蓝色起源的“蓝色月球”着陆器已获得NASA订单,计划2029年前运送载荷登月;Intuitive Machines的Nova-C着陆器则通过CLPS项目持续获得任务合同,成为月球探测的“常客”。这些商业公司的参与,不仅降低了探索成本,更将航天节奏从“政府时间表”推向“市场快车道”。不过,“星舰”的多次试飞事故也警示,商业航天的可靠性仍需时间验证。
终极挑战:从月球到火星的漫漫征途
无论各国目标多么宏大,技术现实仍是最大考验。月球基地需攻克三大难题:原位资源利用技术要实现水冰提取效率超90%,辐射防护需将剂量降至年均50毫希沃特以下,生命支持系统要达到90%以上的物质循环率。而火星探索难度更甚——6个月的地火转移时间考验生命维持技术,24分钟的通信延迟对无人探测的自主性提出极高要求,沙尘暴则可能让火星车彻底瘫痪。
地缘政治与资源争夺同样暗藏风险。月球南极的水冰资源集中在直径不足100公里的区域,中美都将其列为优先探测区,战略前哨的争夺已悄然展开。氦-3、稀土等月球资源的开发权分配,更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博弈。但正如航天专家所言:“太空足够大,容得下各国探索。” 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合作,是各国必须面对的课题。
从米兰宇航大会的蓝图到实际探测的脚步,一场跨越月球与火星的探索竞赛已全面展开。NASA能否在2026年兑现登月承诺?中国能否如期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商业力量将如何加速这一进程?答案或许藏在嫦娥七号的着陆器中,藏在“星舰”的助推器火焰里,更藏在人类对宇宙的永恒好奇中。这场竞赛没有终点,因为每一步突破,都是文明迈向深空的新起点。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