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中秋“双节”临近,我们南方地区正值夏秋过渡,高温余威未消,但降水增多可能带来短暂降温,需防范“一场秋雨一场寒”,建议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中秋过后,南方地区气温也会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气候和人体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针对这一气候特点
(第十七场)
一、发布会名称
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第十七场)
二、时间
2025年9月29日(星期一)上午10:00
三、地点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3楼会议室(新民路2号)
四、主要内容
主要介绍南方地区秋季常见疾病预防要点
五、主持人
覃素媛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六、发布人
李仲霞梧州市工人医院儿科专家
程星梧州市工人医院中医科专家
李育英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专家
彭军梧州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
莫俊贤梧州市工人医院胸外科专家
黄园英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中心卫生院医师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
覃素媛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广西“时令、时事与健康”新闻发布会。
国庆中秋“双节”临近,我们南方地区正值夏秋过渡,高温余威未消,但降水增多可能带来短暂降温,需防范“一场秋雨一场寒”,建议大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中秋过后,南方地区气温也会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增大,气候和人体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针对这一气候特点,广西各级卫生健康部门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疾病监测预警、普及防病知识、保障药品物资供应及优化诊疗服务等措施,加大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控制力度,全力构建健康防线,旨在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切实守护八桂百姓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重点介绍南方地区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要点,并围绕国庆中秋时节健康养生、疾病防治有关问题,请各位专家共同回答大家的提问。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梧州市工人医院儿科专家李仲霞女士、梧州市工人医院中医科专家程星先生、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专家李育英女士、梧州市工人医院心内科专家彭军先生、梧州市工人医院胸外科专家莫俊贤先生、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中心卫生院医师黄园英女士。我是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处长覃素媛。
首先,请李仲霞女士介绍南方地区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要点。
梧州市工人医院儿科专家
李仲霞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见面。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南方地区秋季常见疾病的预防要点,帮助公众更好地应对这个季节的健康挑战。
南方的秋天,既不像北方那样干爽凛冽,也不同于夏季的湿热黏腻,而是呈现出“初秋闷热、深秋干燥、昼夜温差大”的鲜明特点。首先是“秋老虎”盘踞初秋。9月至10月初,南方受副热带高压残留影响,白天气温高、湿度大,闷热感如同夏天,仅夜间气温略有回落,易让人产生“夏秋难分”的错觉。其次是深秋干燥加剧,10月中旬后,北方冷空气南下频次增加,空气湿度下降,皮肤紧绷、口干咽燥、鼻腔干涩等“秋燥”症状明显。最后是昼夜温差大,一天内冷热交替频繁,人体难以及时适应。
南方气候的特殊性容易导致以下五类常见病,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措施。
一是呼吸道疾病。干燥空气刺激呼吸道黏膜,加上温差大易导致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复发率显著上升。预防需每日补充水分,多吃梨、银耳等润燥食物;早晚及时添衣,避免穿脱过频;室内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减少粉尘和病菌堆积。
二是胃肠道疾病。初秋闷热环境利于细菌繁殖,剩菜剩饭、生冷瓜果易变质,加上部分人喝冰饮、吃凉菜,易引发急性胃肠炎。防控关键是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存放,剩菜彻底加热;减少冰品、辛辣食物摄入,避免刺激肠胃。
三是过敏性疾病。秋季豚草、蒿属植物花粉扩散,尘螨、霉菌孢子悬浮,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患者易发作。建议外出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清洗鼻腔和衣物;定期清洁被褥、沙发,减少接触过敏原。
四是心脑血管疾病。昼夜温差大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老年人或高血压患者突发脑梗、心梗风险升高。需每日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避免早晚低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高盐高脂食物。
五是虫媒传染病(登革热等)。秋雨、台风后积水多,蚊虫容易滋生。预防要“清理积水”,定期倒掉花盆、水桶里的积水,减少蚊虫滋生;“做好防护”,出门穿长袖衣裤,用合格的驱蚊产品,避免蚊虫叮咬。
总的来说,南方秋季养生的核心是“顺时调整”,既要警惕初秋的“热隐患”,也要应对深秋的“燥与寒”,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适度保暖等,减少疾病发生,平顺地度过多变的秋季。谢谢!
感谢李仲霞女士的介绍。下面进入今天的现场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有问题的请举手。
健康报特约记者
秋分过后,感觉天气越来越干燥。请问从中医角度,应该如何应季养生?有什么药膳食疗以及穴位按摩等保养方法推荐吗?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中医科专家
程星
谢谢您的提问。中医认为“肺属金,旺于秋”,秋分时节肺脏功能最为活跃,也最易受燥邪侵袭,出现咽干、咳嗽、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养护肺部需紧扣“滋阴润肺、宣肺理气”原则,可以从呼吸、茶饮、穴位按摩三方面入手:
一是练习“腹式呼吸法”,调畅肺气。每日清晨可到公园、江边等空气清新处,采用“鼻吸口呼”的方式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两手放松置于腹前,用鼻吸气,感觉腹部缓慢隆起,使肺部充分扩张,停留2—3秒;呼气时,用口呼气,感觉腹部逐渐收缩,将肺部浊气缓缓排出,每次练习10—15分钟。中医认为,腹式呼吸能“宣通肺气、调和呼吸”,增强肺脏通气功能,改善秋燥引发的呼吸不适。
二是选择润燥食材,缓解秋燥不适。推荐多食用梨、银耳、百合、莲子等滋阴润燥食物,比如用梨搭配川贝煮水,既能缓解咽喉干痒,又能润肺止咳;银耳莲子羹则适合作为日常甜品,补充水分的同时滋养脾胃。粉葛也是秋分饮食佳品,粉葛搭配排骨煲汤,能祛湿健脾,贴合本地百姓饮食习惯,汤饮需温热饮用,避免凉饮损伤脾胃阳气,少辛辣油炸,呵护娇肺,为秋冬打下好基础。
三是按摩“肺经穴位”,疏通肺络。重点按摩肺经上的中府穴与太渊穴;每日可缓柔和的顺时针按揉2—3次,每次1—2分钟,力度以有酸胀感为宜。中府穴是肺经第一个穴位,位于胸前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两横掌),平第1肋间隙,或者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有一凹陷,该处再向下1横指即是。按揉此穴能“宣肺理气、止咳化痰”;太渊穴为肺经“原穴”,肺脏原气留止之处,穴位在:伸出手掌,大拇指立起,大拇指根沿线会出现一根大筋竖起,大筋内侧(手腕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处,手指触摸时会有脉搏跳动,这里就是太渊穴,按揉能“调理肺气、改善肺功能”,适合日常肺部保健。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中国中医药报特约记者
请问适合秋分节气的运动保健有哪些?在运动强度、时间或细节上应该注意些什么?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中医科专家
程星
谢谢您的提问。秋分时节运动需遵循“适度温和、避免耗伤阳气”原则,中医认为“秋季运动宜收不宜散”,过度剧烈运动易导致“阳气外泄、津液耗损”,加重秋燥与疲劳感。推荐三款适合秋分的运动方式:
第一,练习“八段锦”,调和气血、滋养脏腑。八段锦动作柔和缓慢,每式动作对应不同脏腑调理,练习时需配合均匀呼吸,每个动作保持3—5秒,每次练习20—30分钟,每日1次,能有效调和身心、增强体质。
第二,开展“户外散步”,顺应“秋季养收”节律。选择清晨或傍晚气温适宜时,到公园等植被丰富的地方散步,均速为宜,行走时保持“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双臂自然摆动;散步时可配合“腹式呼吸”,进一步增强肺部功能,每次散步30—40分钟,每周坚持5—6次,能改善秋燥引发的乏力、精神不振。
第三,尝试“太极推手”,活络筋骨、调和阴阳。太极推手强调“以柔克刚、动静结合”,通过柔和的肢体动作转换,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练习时需保持“心神专注”,避免分心,动作幅度以身体舒适、不勉强为宜,每次练习25—35分钟,适合中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太极推手还能调节情绪,实现“身心同养”的养生效果。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南宁晚报记者
秋季天气明显转凉且干燥,儿童容易出现哪些健康问题?家长应如何针对性预防?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儿科专家
李仲霞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秋季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有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皮肤干痒与过敏等。主要是秋分后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下降,而儿童脏腑功能未发育完善、皮肤黏膜娇嫩、免疫力较弱,容易受到“凉”和“燥”的侵袭,加之呼吸道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在秋季活跃,致病风险升高。家长们可以从四个方面防护:
第一,坚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以温软易消化食物为主,如南瓜小米粥、山药蒸糕、清蒸鱼,避免食用刚从冰箱拿的水果、少吃油炸及辛辣零食。注意多喝温开水(最好少量多次),可适量喝无糖梨水等。
第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警惕“病从口入”,做好手口卫生,注意饭前便后洗手,外出带免洗洗手液;餐具建议消毒,避免与成人共用。少去商场、游乐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第三,科学增减衣物。家长们在给孩子穿衣时采用“洋葱式穿搭”的方式,内层纯棉透气、外层轻便外套,重点保护背部、腹部、足部,既防“捂”过头又避免着凉,尤其避免盲目“秋冻”。
第四,做好保湿防护。室内空气保持适当的湿度,注意开窗通风,外出可佩戴透气口罩,减少冷风直吹口鼻,缓解皮肤与呼吸道干燥。
这个季节照顾孩子,核心是“防凉”与“润燥”,家长多留意孩子体温、食欲、皮肤状态,及时调整护理方式,就能帮孩子平稳适应季节变化。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广西交通台记者
中秋节过后,我们南方天气也会逐渐转凉,早晚温差大,孩子的作息和情绪也会受影响。请问如何帮助儿童适应节气变化,保持身心健康?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儿科专家
李仲霞
谢谢您的提问。秋分后昼短夜长的自然节律及开学后学业压力,会影响儿童作息与情绪。除了饮食调养和疫苗接种,还可从“顺时作息、情绪疏解、运动赋能”三方面帮孩子适应。
一是规律作息,锚定节律:顺应夜长变化,让孩子早睡早起,固定作息时间,避免周末打乱生物钟,保证充足睡眠能增强免疫力。建议学龄儿童每晚21点前入睡、保证9—10小时睡眠,睡前1小时避免接触电子屏幕,防止蓝光影响褪黑素分泌,巩固规律的生物钟。晨起可用拉开窗帘引入自然光的方式轻柔唤醒,减少孩子晨起烦躁。
二是情绪安抚,温和沟通:秋季易导致孩子情绪低落(“悲秋”),家长应多陪伴、多听孩子表达感受,避免对孩子吼叫,保持家庭氛围安宁,也可通过互动游戏、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放松。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可主动拥抱孩子,给予情感理解;还可鼓励孩子绘画、写日记记录心情,将抽象情绪转化为具体事物,减少情绪积压。
三是接触自然,运动赋能:秋高气爽,带孩子亲近自然,沐浴阳光,补充身体阳气。天气晴朗时多去户外散步、爬山,在运动中感受天地能量,促进气血流通。也可做扩胸运动等舒缓的体操,活动关节筋骨,帮孩子疏解低落情绪。户外活动建议选上午9—11点或下午3—5点,此时阳光温和、紫外线适中,既能促进孩子合成维生素D,又能避免晒伤;搭配踢毽子、放风筝等亲子运动,锻炼会更有趣味和意义。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人民网记者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请问公众在这个季节应做好哪方面的防护?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
彭军
感谢您的提问!秋分后气候骤变,昼夜温差大、寒邪易使血管收缩、痉挛,导致血压波动加剧,心脏负荷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急症的风险。加之中秋、国庆长假易打乱作息与用药规律,高油高糖饮食等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我们从以下方面给出保健建议。
一要做好动态的保暖。核心是“稳温度、慢节奏”:头部、颈部、脚部等重点部位保暖优先。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即醒来后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后坐半分钟,双腿下垂在床沿再坐半分钟,然后再下床活动。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导致的血压急剧波动。
二要保持作息规律。尽量做到作息不松、用药不松、出行不松、居家不松“四不松”。避免熬夜聚会,擅自停药、减药,避免行程安排过满,劳累过度;避免久坐看电视、打牌,维持基础运动量。
三要把控饮食与情绪。中秋节月饼浅尝即止,并搭配清茶解腻,饮酒严格控量;避免高油高盐饮食,保持情绪平稳,减少长时间高强度娱乐。
特别提醒高血压、高血糖患者需注意早晚监测血压、血糖,及时掌握指标变化。若出现胸痛、头晕等异常症状,立即休息并拨打急救电话,抓住黄金救治时间。
今天恰逢是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这是由世界心脏联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在1999年设立的,在此呼吁大家重视心血管健康,学习心脏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养成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定期体检的健康生活方式,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谢谢大家!
南国早报记者
秋意渐浓,广大农村地区的居民在养生保健方面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作为基层的健康守门人,乡镇卫生院又能为大家提供哪些帮助和指导?谢谢!
梧州市长洲区倒水镇中心卫生院医师
黄园英
谢谢您的提问。中秋、秋分时节天气转凉、温差大且空气干燥,广大农村地区的乡亲,尤其是常年从事农事劳作的老乡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养生保健要讲究“接地气、重实用”,具体注意这四点。
一是饮食调养:“贴秋膘”要适度,当季果蔬是宝贝。中秋佳节,家家户户餐桌上都比较丰盛,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贴秋膘”要克制。避免食用肥腻、辛辣烧烤的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多吃雪梨、柚子、石榴等本地应季果蔬对抗秋燥,气虚体质可适当吃鸡肉、山药,痰湿体质宜选用薏米、红豆等利湿食物。
二是起居劳作:顺时节作息,干活别硬扛。早晚温差大,清晨下地、夜里睡觉要及时添衣,别受凉。俗话说“春困秋乏”,得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顺应自然收敛之气。秋高气爽,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乡亲们可选择散步、广场舞、打太极拳等和缓运动,微微出汗即可;干农活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三是慢病管理:定期监测,坚持服药,不适早诊。秋季温差容易让血压波动,心脑血管、呼吸病容易犯。慢病患者务必要按时吃药,别自行减停,常到村卫生室或卫生院测量血压、血糖。出现头晕、胸闷、久咳不愈等症状,千万别拖,及时就医。
四是防病防疫。讲卫生,早接种。秋季流感等传染病多,家里要勤开窗,大人小孩要养成洗手的良好习惯。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手段。
作为基层的健康“守门人”,我们会做好四件事:一是结合秋季气候特点,通过下乡讲座、大喇叭、微信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多种形式宣讲秋季养生知识;二是增加家庭医生签约的随访次数,给予个性化指导;三是备足常用药,畅通与上级医院转诊绿色通道;四是中医馆开展艾灸、拔罐、穴位贴敷、推拿按摩等特色服务,帮助大家调理身体,增强抵抗力。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南宁日报记者
伤春悲秋多烦恼,秋天容易让人情绪低落,比如提不起劲、夜里睡不好、对平时喜欢的活动也提不起兴趣。请问有哪些方法能缓解“悲秋”?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专家
李育英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从神经内科临床角度来看,秋季情绪波动甚至低落,本质是环境变化与人体生理、心理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的“多愁善感”,我们可以从原因和预防两方面具体说明。
先说说核心原因。第一是光照变化的直接影响。秋季日照时间缩短、强度减弱,会抑制大脑中血清素(调节情绪的“快乐激素”)的合成,同时促进褪黑素(调控睡眠的激素)分泌紊乱——血清素减少会直接导致情绪低落、动力不足,而褪黑素失衡则会引发入睡困难、睡眠变浅,形成“情绪差→睡不好→更焦虑”的恶性循环。第二是气候与生活方式的联动效应。秋季气温下降、空气干燥,人体新陈代谢会随之减慢,容易出现疲劳感;加上衣物增厚、户外活动减少,不仅会降低身体兴奋性,还可能减少社交互动,进一步加剧孤独感和低落情绪。第三要区分“正常波动”与“需要警惕的情况”:偶尔的提不起劲多是生理适应过程,但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两周,且严重影响工作生活,可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表现,属于一种与季节相关的抑郁倾向,需要及时干预。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主动补充光照、保持规律运动、优化饮食与作息和激活情绪四个“主动调节”入手。建议多进行户外运动,适当增加日晒时间,延长“有效光照时间”。在饮食方面,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族的食物,比如鸡蛋、深海鱼、坚果等,避免过量摄入高糖、高油食物,保持固定的作息时间,帮助稳定褪黑素分泌。主动激活情绪联结,通过社交互动和兴趣投入,打破“情绪低落→自我封闭”的闭环。
秋季情绪变化是身体对自然的正常反应,只要我们主动掌握调节方法,就能更好地适应季节转换,保持积极的身心状态。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中秋佳节临近,月饼作为节日必备食品,很多人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又担心高油高糖对健康有影响。请问从体重管理的角度出发,大家吃月饼时在时间、份量和搭配上有什么讲究?谢谢!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中秋吃月饼是传统习俗,如何在享受美味时兼顾健康,核心要做到“会选、会吃、分人群把控”,尤其要关注体重管理。具体建议如下。
会选:瞄准“低糖低油”,避开健康雷区。一是看配料表:优先选糖、油(如白砂糖、起酥油)排名靠后的,警惕“代可可脂、氢化植物油”等反式脂肪酸来源,添加剂越少越好。二是挑馅料:推荐坚果杂粮(五仁、紫薯)、低糖豆泥(豆沙、枣泥);蛋黄莲蓉、鲜肉月饼高油高糖,浅尝即可;慎选“水果味”(多为冬瓜蓉加香精)和酥皮月饼(油脂高)。
会吃:控时控量,科学搭配。一是选对时间:早午餐时吃,代替部分主食,利用白天代谢消耗热量;切忌饭后当零食、睡前吃。二是严控份量:100—150克月饼≈2—3碗米饭热量,建议切成4—8块分食,每人每天不超1/4—1/2个。三是巧搭配:建议配红茶、绿茶、黑茶解腻;搭配柚子、猕猴桃等酸果促消化。
会平衡:吃动结合,控制总热量。吃了月饼需减少其它主食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主动增加散步、慢跑等运动,避免热量堆积。
特殊人群需要注意:糖尿病患者需选“无糖月饼”(注意含淀粉类代替品仍需控量),食用前后监测血糖;心脑血管患者避开蛋黄、鲜肉、坚果类,严格控量;肠胃弱人群少吃,搭配热茶减轻消化负担。
中秋核心是团圆,月饼重在分享尝鲜。牢记“选对、少吃、巧搭配”,就能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守住健康与体重。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广西电台记者
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其中,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高度相似,群众应如何区分及应对?对于老年人、婴幼儿等人群,有哪些具体防护建议?中秋节、国庆节期间,如何做好自我防护?谢谢!
梧州市工人医院胸外科专家
莫俊贤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蚊子可传播多种病原体,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均为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均为白蚊伊蚊和埃及伊蚊,症状相似,却各有特点。
一、症状区分与应对办法。两者均为蚊媒传染病,但核心特征有明显差异:一是关节疼痛表现不同,基孔肯雅热以手指、手腕、脚踝等小关节剧痛、肿胀为主,部分患者疼痛剧烈到无法握拳或行走;登革热则以全身肌肉酸痛为突出症状,关节痛相对轻微。二是病程与并发症差异,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仅2—4天,起病急骤、传播速度快;登革热常伴随血小板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市民若出现发热(多为高热)、头痛、皮疹、全身酸痛或关节痛等症状,切勿自行用药,需尽快前往具备筛查能力的医疗机构(如三级医院、县级人民医院)就诊,就诊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尤其是蚊媒传染病流行地区)、蚊虫叮咬史等;确诊后需严格配合医院隔离治疗。
二、特殊人群防护要点。针对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强化防护:家庭建议安装使用纱窗、纱门,定期检查是否有破损缝隙,睡觉休息时可使用蚊帐。户外活动时,宜穿宽松透气的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可在裸露皮肤、衣物上喷涂驱蚊液、驱蚊膏;婴幼儿、孕妇等特殊人群应严格按产品使用说明书使用驱蚊产品,婴幼儿推车可加装防蚊网。蚊媒传染病流行季节应避免在清晨6—9点、黄昏17—19点蚊虫活跃时段外出,如需外出,尽量远离树林竹林、草丛、积水边等蚊虫孳生栖息区域。若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
三、双节期间自我防护。国庆节、中秋佳节将至,这是外出旅游的高峰时期,在此温馨提醒大家务必做好自我防护。日常要做到勤洗手、多通风、常锻炼,保持规律作息以增强体质,坚持健康饮食从而减少生病机率。出游前,需密切留意相关部门发布的健康提示,及时掌握目的地疫情动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合理规划出行安排。旅途中,注重饮食饮水卫生,切勿生食海鲜,不接触、不烹饪死禽及动物,做好防蚊工作。返程后,做好健康监测。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主动向医生说明旅行地点与饮食状况。家人照顾病患时,也要做好家庭清洁消毒与自身防护。
我的回答完毕,谢谢大家!
南宁新闻记者
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长假,很多群众都有出行计划,请问在旅行途中如何主动预防意外创伤?若游玩时不幸受伤,现场该如何进行处理?
梧州市工人医院胸外科专家
莫俊贤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国庆节、中秋节出游,预防意外创伤核心是“提前防、出事懂处理”,具体分两部分:
一、提前预防,降低风险。
出门前先做好准备:建议不穿新鞋、高跟鞋,尽量穿平时穿惯的防滑运动鞋,提前备双速干防滑鞋。有高血压、骨质疏松的长辈,出门前测测血压,常用药装在随身小包里;带娃的家长,给孩子穿亮色衣服,方便盯着。多穿长袖,防树枝刮,常备水、创可贴等急需用品。游玩的过程中,注意人多地方别乱挤,避免撞台阶、摔栏杆;别为了拍照片做危险的动作;玩累了注意歇息,不要硬撑。
二、现场处理,科学应对
若发生骨折:有出血就先按压止血,再找身边的“固定工具”—比如捡根结实的树枝、把空矿泉水瓶捏扁裹上衣服,或者用围巾、腰带,固定骨折肢体的“上下两个关节”(比如小腿折,就固定膝盖和脚踝);固定时松紧以能伸入一指为宜,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无伤口可直接固定,避免骨折部位晃动。
若有开放性伤口:先用干净纱布按压止血,再用碘伏消毒后包扎,避免污物接触伤口。无论何种创伤,现场处理后立即联系景区的急救站,就医时说明受伤原因和现场处理措施,尽快接受专业治疗。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感谢莫俊贤先生的回答,感谢今天参与发布的6位发布人,感谢各位媒体记者。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宣传处沟通采访。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围绕“时令、时事与健康”这个主题召开系列发布会,请大家持续关注。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来源:健康八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