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9:01 1

摘要:今天的“千年永定”专稿有些特殊。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上午八点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醒狮广场上,隆重举行“英烈精神永流传 党团队共筑强国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

今天的“千年永定”专稿有些特殊。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上午八点半,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前的醒狮广场上,隆重举行“英烈精神永流传 党团队共筑强国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活动,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精神。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近千名师生参加纪念活动。摄/武亦彬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走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全民族抗战开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展厅,三列大字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动荡的时刻。

这是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的一段原文。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上,卢沟桥是亿万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笔。这座横跨在永定河水之上的古桥,成为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也成为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年代里,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

那一夜,卢沟桥畔的枪声沿着永定河水系扩散,激起全民族抗战的巨浪。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外景。摄/武亦彬

精神地标

1937年7月的北平城早已是四面楚歌:北面,“伪满洲国”的国界已经划到了离北平不足100公里的雾灵山;东面,殷汝耕成立了“冀东防共自治政府”,22个县脱离国民政府的统治;西面,内蒙古建立了一个以德王为首的傀儡政权,受日本人控制。

北平和外界的唯一联系,只剩下了平汉铁路,而平汉铁路,必须要经过卢沟桥。日军曾在《对华作战计划》中提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作用:“占领卢沟桥,则华北门户洞开,冀察政权可随时颠覆。”卢沟桥成为其控制华北、切断中国南北联系的关键节点。

此时的北平,又被推到了历史的峰头。

1937年7月7日深夜,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后,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反抗,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随即爆发。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这是中国军队在卢沟桥抗击日军的进攻。图源:新华社

如果日军占领卢沟桥切断平汉铁路,北平就是孤城一座。一旦日军攻占北平,便可长驱直下占领华北,兵锋直指山西。那一夜,中国人民退无可退。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一纸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首次展出。证明书的主人、年仅27岁的中共地下党员沈忠明,在7月8日早上与日军肉搏作战中,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卢沟桥畔。

沈忠明是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牺牲的第一批共产党员,这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和图像的中共党员,是艰难岁月中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勇毅抗日的缩影。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就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通电全国。

沈忠明革命烈士证明书。图源:北京晚报

卢沟桥畔的枪声,如同点燃的导火索,瞬间引爆积蓄已久的民族情绪。社会各界群情激愤,要求团结御侮的抗战呼声四起。

“卢沟桥,卢沟桥,国家存亡在此桥”,这是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冼星海创作的《保卫卢沟桥》,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旗帜下,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团结一心,共赴国难。

在濒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内部蕴藏的巨大力量被唤醒,如同火山熔岩般喷涌而出。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全国抗战又是从北京开始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卢沟桥和永定河成为了激发全国各民族共同抗日的精神地标”永定河文化博物馆馆长谭勇说。

这条被誉为“北京母亲河”的水脉,自太行山脉奔涌而下,蜿蜒穿行于华北平原,不仅孕育了璀璨的农耕文明,更在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年代,成为红色文化的摇篮与民族觉醒的坐标。

一把尖刀

“挺进,挺进!在卢沟桥畔,在永定河边,在敌人的远后方,在祖国的最前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建立了晋察冀、晋绥、晋蒙、冀察热、冀中、平西等一系列抗日根据地,其中,平西抗日根据地与北京抗战最为息息相关。

1938年3月初,邓华率八路军进入永定河畔斋堂川,创建北平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在斋堂川掀起了空前的抗日热情。

抗战时期,平西抗日根据地包括今天北京市西部以及河北省张家口市和保定市的部分地区。这里,群山环绕、永定河贯穿其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教授董佳认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存在犹如一把尖刀,直插华北日伪的统治中心。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可直接威胁日伪统治中心北平,控制交通命脉,又可以作为晋察冀根据地的北部前沿,牵制大量日军兵力。

1944年,蛰居在北平的画家齐白石登临陶然亭时感叹“西山犹在不须愁,自有太平时候!”齐白石所望西山,正是平西抗日根据地。

“正是因为平西抗日根据地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平西在则晋察冀在,晋察冀在则华北在,因此平西成为了众多敌占区人民坚信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柱。”董佳说。

平西抗日根据地开创后,迅速成为八路军向热河、察哈尔前进的阵地,更成为北平、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边区联系的“红色走廊”。“抗战时期,乃至通往延安,平西都是重要的交通线路之一”董佳介绍。

自1939年起,为了沟通根据地与平津地下党的联系,我党在平西与平津之间开辟出数条秘密交通线,永定河成为平西通往外界的重要通道。

这些秘密交通线,可以说是党开展工作的“血脉”,利用这些线路,交通员们穿行于敌占区与敌后之间,传递情报,护送干部,输送药品、通讯器材等军需物资。

秘密交通员护送英国电讯专家林迈可过永定河。图源:永定河文化博物馆林迈可(左一)等人通过秘密交通线到达平西抗日根据地。图源:永定河文化博物馆

八年的抗日战争,有无数热血男儿前仆后继、为国捐躯,平西儿女亦复如是。

世人熟知“狼牙山五壮士”,相似的故事也曾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的老帽山发生。1943年春,为掩护党政机关和群众撤离,六名战士在据守阻击日伪军进攻中弹尽援绝,抱枪跳崖殉国。

战后烈士被安葬,但没人知道他们是谁、家在哪里、多大年纪。让无名者“有名”,2014年,六壮士遗骸被迁至平西无名烈士陵园。

无名烈士墓碑。来源:解放军报

在开辟和巩固平西抗日根据地以及和日伪军作战中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和游击队员有上千人,很多人没有留下名字,却以生命捍卫民族尊严,为抗战与解放的胜利铸就了永恒的史诗。

八十多年过去了,烈士的忠骨依然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我们虽不知其姓名,但他们壮烈的故事,仍在京西的青山绿水间久久回荡、永被传颂。

革命战争年代以来,先后约有2000万名烈士为国捐躯,他们的功勋彪炳史册,精神永垂不朽。

红色摇篮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如果探寻近代民族觉醒的过程,永定河西岸的长辛店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依水而生、凭水而兴,作为渡口村,长辛店的发展与永定河紧密相连。近代以来,随着京汉铁路的修筑和长辛店机厂的兴建,长辛店成为中国北方铁路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聚集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长辛店地处交通要道,开风气之先,很早就与外部世界建立了联系,1918年,北京华法教育会就在长辛店开设了留法预备班。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长辛店部分工人已经为声援青年学生斗争开展了示威游行活动,尽管规模不大,但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次政治性罢工,因此被视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预演。

1920年,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邓中夏等北大进步学生受李大钊委派来到长辛店,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起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先进青年和产业工人,在社会变革的浪潮中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1921年5月5日,长辛店铁路工人会正式成立,这是京汉铁路工会运动由北而南发展的起点,也是中国工人阶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最早建立的工会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建伊始,在长辛店吸收了众多工人入党。

“中国工人运动还是从长辛店铁路工厂开始的”,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长辛店工人运动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

长辛店二七纪念馆。摄/武亦彬

不仅是长辛店,翻开北京的工业史,从最古老的手工业,到北京近代工业如煤炭、炼铁、发电、机械等产业工厂,许多都诞生在永定河畔,门头沟、大兴、房山等地都有近代先进工人聚集地。在北大学子多次往返长辛店之时,邓中夏的同学王复生也多次前往门头沟矿区,向矿区工人传播马克思主义。

工业发展依水而兴,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如燎原之势在产业工人的心中播撒,促使永定河畔成为催生近代工人运动的摇篮。

永定河文化博物馆馆长谭勇说,从长辛店到卢沟桥,永定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如果说卢沟桥实现了全民族的彻底觉醒,成为中华民族从沉沦走向觉醒的关键转折点,那么长辛店更像一个起点,意味着从知识分子到产业工人的觉醒。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中,5098张照片组成的巨型照片墙,展现中国人民从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5098天浴血抗战的历史。图源:新华社9月3日,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游客在留言簿上写下留言。摄/郭涛

走出抗战馆,永定河的红色波涛滚滚奔流。

从新文化运动的星火燎原,到卢沟桥畔的枪声震动,再到平西等革命根据地的烽火连天,永定河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这片土地扎根生长,也记录了中华民族从迷茫彷徨到奋起抗争的历史转折。

今日永定河生态涵养区的碧波绿岸,与沿岸红色遗址群的巍巍丰碑,共同构成民族记忆的经纬。它将红色文化深植于北京的肌理之中,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同频共振。

这是北京城的母亲河,也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英雄之河。

明日预告

无定之治|如何让“无定河”实现“永定”?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