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俄乌战争、全球高科技竞争和能源转型的多重压力之下,欧洲正积极谋求“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企业的依赖,在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上掌握自主权。
引言
在俄乌战争、全球高科技竞争和能源转型的多重压力之下,欧洲正积极谋求“战略自主”:摆脱对美国企业的依赖,在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上掌握自主权。
德国涌现出多家瞄准世界前沿的青年企业。它们分别对应着欧洲最关键的三道考题:
本篇将通过三家新兴企业——The Exploration Company(TEC)、Reflex Aerospace 和 Marvel Fusion,观察德国如何在航天、安全和能源领域 探索自主路径,为欧洲争取“自研自强”的空间。
01
The Exploration Company:打造欧洲版 SpaceX 的征途
德国工业智库
截至目前,国际空间站(ISS)的定期航天运输几乎由两家美国公司承包:SpaceX 的 Crew Dragon 和 Northrop Grumman 的 Cygnus。
美国掌控的不仅是市场,更是欧洲航天事业的话语权。
德国、法国和意大利联合创立的 The Exploration Company(TEC)立志改变这一格局。
其核心产品 Nyx 可重复使用货运/载人太空舱,计划于 2028 年前后开始为 ISS 输送货物。
创始人 Hélène Huby 表示,如果不做点什么,每年约 5 亿欧元的宇航员运输费用将继续流向 SpaceX。
Nyx 采用模块化设计,未来可升级为载人舱,最多搭载 5 名宇航员。2024 年 Nyx 进行了名为“Mission Possible”的缩比试验,验证关键技术;ESA 已与公司签订货运服务合同。
近期报道指出,Nyx 的首个商业发射计划将在 ISS 退役前完成。
这一项目既是技术突破,也是欧洲战略自主的象征。
Huby 公开表示:“我们尊重 SpaceX 的成就并希望向他们学习,但世界需要更多竞争。虽然我们起步晚,但必须迈出第一步。”
02
Reflex Aerospace:快速定制卫星与欧盟安全网络
德国工业智库
在卫星制造领域,传统上需要三到四年的研发周期。
位于柏林和慕尼黑的 Reflex Aerospace 承诺将这一周期缩短到 9~12 个月,提供 250–500 公斤的定制卫星。
公司通过垂直化的内部设计与制造、3D 打印、人工智能设计工具,实现了“小批量、快交付、模块化”的目标。目标客户既包括民用通讯企业,也覆盖军用和安全场景。
更关键的是,Reflex 正在研发激光加密通信技术,力求实现高安全、抗入侵的信息链路。
在网络安全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欧洲迫切需要一批能确保自主信息安全的卫星。
Reflex 的布局正好契合这一需求。
公司还参与由欧盟防务基金支持的 OPTIMAS 项目,为多域作战开发高安全激光通信,其目标是构建高数据速率、抗截听的光通信链路。
通过这些项目,Reflex 不仅是“快速造星工厂”,更已嵌入欧洲安全网络生态,成为数字主权战略的重要执行者。
03
Marvel Fusion:激光驱动的核聚变与能源主权
德国工业智库
俄乌战争引发的能源危机让欧洲更加迫切地寻找安全、清洁的替代能源。
总部位于慕尼黑的 Marvel Fusion 是欧洲近年来最受关注的青年能源企业之一。
公司采用超短脉冲高强度激光将氢同位素与硼的纳米燃料丸加热至约 1.4 亿摄氏度,实现瞬时的惯性约束聚变——通过激光脉冲在极短时间内压缩燃料丸,从而触发聚变反应。
这一方式与传统托卡马克装置不同,理论上不产生长寿命放射性废料,并有望实现小型化模块部署。
Marvel Fusion 已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 EQT Ventures、西门子能源和欧盟创新委员会基金。
公司计划到 2032 年建成激光聚变原型设施,2036 年建成商业聚变电站;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合作的 1.39 亿欧元激光设施正在建设中。
如果这一路线成功,将成为欧洲在核聚变能源领域的一条不同路径——不同于 ITER 那样的长期巨型工程,而是一种更快、更小规模的商业化探索。
结语
欧盟内部市场专员 Thierry Breton 在 IRIS² 启动仪式上曾直言:
“欧洲不能再依赖他人的技术来维持安全与繁荣。”
德国工业智库
德国工业智库是服务于中德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型交流合作平台,专注于智能制造创新技术产业。以德国先进技术及项目经验为源头联动中国制造业企业,以深度行业研究能力和技术分析能力解析中国市场,致力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技术标的挖掘、项目合作对接、投融资咨询和市场营销等全方位定制化服务。
来源:德国工业智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