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人形机器人圈热度简直挡不住,尤其是“量产要来了”的消息一放出来,核心零部件企业直接站到了聚光灯下。这其中,卧龙电驱和三花智控的“龙头之争”最热闹——有人说三花抱上特斯拉大腿,躺着就能赢;也有人觉得卧龙全链条布局扎实,稳扎稳打更靠谱。
最近人形机器人圈热度简直挡不住,尤其是“量产要来了”的消息一放出来,核心零部件企业直接站到了聚光灯下。这其中,卧龙电驱和三花智控的“龙头之争”最热闹——有人说三花抱上特斯拉大腿,躺着就能赢;也有人觉得卧龙全链条布局扎实,稳扎稳打更靠谱。
其实单看热度没意义,真要辨明白谁更有竞争力,得从技术底子、订单真章、未来潜力这三块核心逻辑入手,不玩虚的,全说实在的。
先聊大家最关心的技术,毕竟机器人能不能“走得稳、动得灵”,全看核心部件的硬实力,而卧龙和三花,走的根本是两条不一样的技术路。
三花智控走的是“精准破局”的路子,专啃高端关节的硬骨头。可能有人不知道,三花在热管理领域早就是全球老大,电子膨胀阀、四通换向阀的市占率常年第一,这种精密制造的功底,刚好能用到机器人执行器上。现在它做的旋转关节,精度能卡到0.01毫米,集成的行星滚柱丝杠精度也有0.1毫米,这俩指标直接能满足特斯拉Optimus重载关节的需求,不是随便凑数的技术。
为了搞机器人业务,三花还专门成立了事业部,不只是卖单个零件,而是直接给方案——从接收控制信号到机械转动,一套执行器全搞定,相当于给机器人关节装好了“智能心脏”。这种从成熟领域迁移技术、再针对性突破的玩法,风险小还见效快,也是它能快速切入特斯拉供应链的关键。
再看卧龙电驱,走的是“全链兜底”的路线,胜在全面且能落地。作为做电机出身的老企业,卧龙的工业电机国内出货量12年没掉过第一,防爆电驱更是全球领先,这种基础实力让它能覆盖机器人运动的全环节:小到无框电机、空心杯电机这些核心零件,中到“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的一体化关节模组,大到灵巧手、外骨骼这种成品,基本上机器人要动起来,卧龙都能提供部件。
而且卧龙很懂“补短板”,知道减速器是行业瓶颈,直接跟绿的谐波合资建厂,目标就是把高承载谐波减速器的成本降25%。这一下就把性价比拉上来了——比如有些本土机器人厂想做家用机型,成本卡得紧,用卧龙的定制化模组,比找其他家能省不少钱,这也是它能在国内生态里快速铺开的原因。
简单说,三花的技术像“精准手术刀”,专盯高端场景;卧龙的技术像“万能工具箱”,啥场景都能适配,没有谁好谁坏,只是瞄准的市场不一样。
技术再好,落不了地也是白搭,订单才是检验实力的“试金石”,而这两家的订单逻辑,差别比技术还明显。
三花的订单,核心就是“绑定全球巨头”,特斯拉是它最硬的背书。作为Optimus旋转关节总成的一级供应商,三花在特斯拉这部分的采购占比高达90%,单套执行器大概2.8万元,目前已经拿到近2000台的订单,2025年三季度也开始正式交付了。
有特斯拉这个“敲门砖”,三花后续进优必选这些头部企业的供应链也顺理成章,形成了“靠大客户稳基本盘,再辐射其他玩家”的格局。反映到业绩上也实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涨了39.31%,机器人业务的贡献越来越明显,这种“抱巨头大腿”的模式,短期订单稳、利润有保障,不用愁没活儿干。
而卧龙走的是“深耕本土生态”的路子,不盯着单一巨头,而是把国内主流机器人厂的需求摸透了。比如通过投资间接跟宇树科技绑在一起,跟智元机器人签了合作协议,还跟云深处科技在四足机器人领域联手,国内叫得上名的头部玩家,几乎都在用它的部件——央视播过的“领航者2号”机器人,核心伺服电机就是卧龙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关节模组,也批量给优必选、追觅供货。
更聪明的是,卧龙没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除了机器人,还把电驱产品拓展到低空经济,给沃飞长空供货的产品,单机价值量就有20万元。这种跨场景布局,让它2025年机器人关节电机的订单直接突破15亿元,在国内新赛道里算是实打实的成绩。
我身边有个做机器人供应链的朋友,跟我聊过一个真实案例:有家本土厂想做低成本家用机器人,找三花报完价觉得超出预算,最后选了卧龙的定制化模组,直接把成本降了20%。这就是俩家订单策略的真实差距——三花赚高端市场的“稳钱”,卧龙赚本土生态的“活钱”。
最后再说说未来潜力,毕竟“真龙头”不能只看当下,还得看量产潮来了能不能接得住,行业有波动时能不能扛得住。
先看三花,短期的确定性几乎没人能比。特斯拉计划2025年试产Optimus 5000台,2026年要冲10万台的目标,作为核心供应商,三花肯定是直接受益的。而且它的全球化布局早就铺好了,全球48个工厂里13个在海外,海外主机厂要货,它能快速响应,不用愁交付问题。
当然风险也得说透,过度依赖特斯拉是把双刃剑,如果以后特斯拉多找几家供应商分流份额,三花的溢价空间可能会受影响。不过好在它有传统业务托底,2025年上半年制冷空调零部件业务营收104亿元,同比涨了25%,就算机器人业务有波动,也有稳定资金撑着,不用慌。
再看卧龙,它的优势在长期成长性,想象空间更大。国内人形机器人市场2025年增速预计能超300%,而卧龙早就提前卡位本土生态了——跟中国商飞共建实验室搞兆瓦级飞机电机,拿了时的科技首批订单,还跟全球汽配巨头采埃孚合资,订单来源很广。
更关键的是卧龙现在“轻装上阵”,去年把亏损的新能源子公司剥离后,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直接涨了36.7%,能把更多钱投到研发上,还计划2026年把机器人业务收入冲25亿元。最近它又递交了港交所上市申请,想募资5亿美元深化全球化,明显是想往国际市场冲,这种“减负+增投+拓市场”的节奏,长期成长动能很足。
其实到这儿,“谁是真龙头”的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没有绝对的“唯一龙头”,关键看你按啥标准评。
要是比短期订单稳不稳、高端技术硬不硬,那深度绑定特斯拉、精准破局的三花,是妥妥的“高端龙头”;要是比长期成长弹性、本土适配能力,那全链布局、深耕生态的卧龙,更像“潜力龙头”。
而且从行业逻辑来看,人形机器人是万亿级的大市场,不是一家企业能吃下来的——既需要三花这样的企业攻克高端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垄断;也需要卧龙这样的企业搭建本土化供应链,降低行业成本,帮更多国内主机厂活下来。
现在工信部要求2025年人形机器人关键部件国产化率超50%,长三角还给出最高50万元/台的补贴,政策和需求都在往好的方向走,卧龙和三花根本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更像是推动国产核心部件突围的“双引擎”。
所以不管是关注赛道的投资者,还是行业里的从业者,与其纠结“谁是真龙头”,不如看清俩家的核心逻辑:三花的关键是“跟着巨头吃行业红利”,短期稳;卧龙的核心是“深耕生态分成长蛋糕”,长期有盼头。
等后续量产潮真正到来,谁能持续把技术转化成订单,谁能跟着行业一起长大,谁才是最终站得住脚的“真龙头”——而现在,这俩家都在正确的路上往前跑。
来源:玲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