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载忆八十载 与城市共写岁月长卷丨与城共生·《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光影记忆展成市民打卡热点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8:35 1

摘要:金秋时节,太阳岛风景区坐龙广场被一层温暖的“记忆光晕”笼罩。29日,哈尔滨市首个户外沉浸式互动打卡展览——“与城共生·《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光影记忆展”启幕第二天,成为市民欢乐打卡的热门地标。

金秋时节,太阳岛风景区坐龙广场被一层温暖的“记忆光晕”笼罩。29日,哈尔滨市首个户外沉浸式互动打卡展览——“与城共生·《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光影记忆展”启幕第二天,成为市民欢乐打卡的热门地标。

展板上,泛黄的报纸版面、珍贵的历史图片与鲜活的城市故事交相辉映,将80年的办报历程与冰城的发展轨迹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每一位驻足的市民都能在文字与光影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片段,每一段回忆都串联起城市发展的清晰脉络……一场关于城市记忆与个体经历的集体共鸣,由此在秋日的太阳岛上温情上演。

记录城市大事 见证人生难忘岁月

一张城市的报纸,就是一本城市“日记”,承载着城市和居民们经历重大事件的共同记忆。

“你看这张1998年抗洪的照片,当年我也在江边守过堤坝!”77岁的原省社科院工作人员张阿姨站在一块展板前,声音里满是感慨。展板上,松花江畔军民齐心堆筑沙袋画面,瞬间将她拉回27年前的难忘岁月。

“1998年夏天,哈尔滨遭遇特大洪水,我所在的单位就在松花江边上,形势特别危急。”张阿姨回忆道,当时沿江的沙袋堆得有一人多高,单位组织职工参与抗洪抢险,大家24小时轮班值守,不敢有丝毫懈怠。“那时候我已经人到中年,也会跟着年轻人一起守堤坝、查险情。那时候,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念头,守住堤坝,就是守住城市,守住家里人。”

张阿姨的讲述很快吸引了周围市民的共鸣。市民李女士凑上前来,分享了自己的记忆:“1998年我还在上高中,家就住在江边。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解放军战士们在堤坝上扛沙袋、不分昼夜地值守。我们小区的邻居们看着心疼,大家都自发做点热乎饭菜,轮流给战士们送过去,感谢他们为守护我们家乡的努力。”在展板前,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市民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1998年冰城军民同心抗洪的完整记忆。《哈尔滨日报》,成为所有珍贵记忆的共同载体。

在另一块展示哈尔滨文旅爆火场景的展板前,市民刘先生正兴奋地给朋友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刘先生在中央大街附近经营着一家小餐饮店,哈尔滨因“热情好客”火爆全网时,他也成了家乡的“宣传员”。“那时候中央大街全是南方游客,看着他们冻得搓手跺脚,我就想着尽点绵薄之力。每天中午或者晚饭点之前,我都会煮上热饮、备好暖宝宝,到街上免费送给游客。”刘先生笑着说,“就觉得家乡突然被这么多人喜欢,跟家里来了客人一样,必须让他们在哈尔滨吃得开心、住得舒服,感受到咱们冰城人的热情。”

刘先生的经历是哈尔滨文旅出圈的一个生动缩影,而这一过程也被《哈尔滨日报》全程记录。“从一开始的游客打卡,到后来的文旅创新举措,报道特别及时,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哈尔滨的魅力。现在看到展板上的这些图片,还能想起当时热闹的场景,特别有成就感。”刘先生说,作为经历者和参与者,如今再看到当时的报道,觉得特别骄傲。

一纸相伴半世纪 阅读习惯刻进岁月

“毫不夸张地说,阅读《哈尔滨日报》是伴随了我一辈子的习惯。”在展览现场,市民田广学老人戴着老花镜,逐字逐句品读展板上的文字,目光里满是珍视。他笑着向记者细数与这份报纸的缘分:“我今年75岁,《哈尔滨日报》比我大5岁。从20岁参加工作那天起开始读《哈尔滨日报》,这一读就是55年。”

在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哈尔滨日报》是田广学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那时候,国内外大事、哈尔滨的政策决策、身边的民生资讯,全靠这张报纸。早上上班前翻一翻,午休时再仔细读,一天的生活才算完整。”更让田广学引以为傲的是,他曾多次在《哈尔滨日报》副刊发表赞颂家乡的文章,“每次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心里都特别激动,这可是我人生中数一数二的高光时刻!”

退休后,田广学的读报习惯并未因生活节奏放缓而改变。他会早早到家门口的报摊买报,偶尔让子女帮忙捎带;天气好的时候,他还会遛弯到群站分园江畔的报纸展示板前,和周边看报的人一起读报讨论。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不服老的田广学跟着子女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如今每天都会看《哈尔滨日报》电子版,还关注了报社旗下多个新媒体账号,“不管是文字报道、短视频还是直播,内容都特别鲜活,既能看新闻,还能了解家乡的新变化,但是我心里还是很喜欢看报纸的感觉。”

谈及对此次光影记忆展的感受,田广学语气坚定:“《哈尔滨日报》是咱们哈尔滨的党报,编辑和出版实力一直很强,报道的内容真实又接地气,是我一辈子都离不开的报纸。我真心希望这张报纸能越办越好,一步一个台阶,继续陪着我们这些老读者,也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连接几代人情感 成为记忆传承纽带

80年岁月流转,《哈尔滨日报》不仅记录着城市的变迁,更成为连接几代人情感的纽带,让记忆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在哈尔滨马拉松主题展板前,市民孟先生正指着图片给5岁的儿子讲述自己的参赛经历。

“我前后参加过两次哈尔滨马拉松,每次冲过终点线都特别有成就感。”孟先生告诉记者,今年虽然没能抽中马拉松参赛名额,也没有mini马项目,但他和家人通过《哈尔滨日报》的报道,报名参加了荧光夜跑活动。“没想到5岁的儿子第一次参加就完成了近5公里的赛程,全程没喊过累,特别棒!”更让孟先生惊喜的是,活动当天他还被《哈尔滨日报》记者采访,报道发布后,记者特意将链接发给了他。“我把链接转发到家庭群里,亲戚们都纷纷点赞,孩子也拿着手机反复看,特别开心。”

除了荧光夜跑,孟先生一家还通过《哈尔滨日报》参与了不少活动。就在上周,他报名参加了报社推出的《王的战车》赠票活动,幸运地中了4张门票,带着全家一起观看了演出。“现在孩子也知道主动从网上找《哈尔滨日报》的报道,还经常问我‘爸爸,报纸下次有活动我们还能参加吗’。”孟先生笑着说,在与《哈尔滨日报》的互动中,一家人的温馨瞬间被一一记录,这些都成了家里珍贵的回忆。

“从爷爷那辈就看《哈尔滨日报》,到我这代,再到现在的孩子,这份报纸就像家里的一位老朋友,陪着我们成长。”孟先生坦言,他希望《哈尔滨日报》能一直办下去,推出更多有趣的活动,让更多家庭能在参与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让这份承载着城市情怀的报纸,能被更多年轻人喜欢。

从纸墨飘香的传统版面到图文并茂的数字平台,从记录城市重大事件到陪伴市民日常点滴,《哈尔滨日报》用80年的坚守,与哈尔滨这座城市深度交融,成为冰城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次“与城共生·《哈尔滨日报》创刊80周年光影记忆展”,正是这份深厚情感的集中体现。

开展以来,每天都有大批市民来到太阳岛观展,他们中既有相伴报纸数十年的老读者,也有带着孩子感受城市记忆的年轻人;有三五好友结伴而来,在展板前回忆往昔;也有独自前来的市民,在文字与光影中找寻属于自己的岁月痕迹。展览现场,不时传来阵阵讨论声与笑声,每一段回忆都是对城市的深情告白,每一句赞许都是对报纸的认可与期许。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3120170003来源丨哈尔滨日报记者 李木双文/摄/视频拍摄制作 张大巍 韩伟 李毅 范子龙/摄

编辑丨张宗

责编丨安永禹

审核丨范思瑶

统筹丨刘鹏

来源:新晚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