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轻时总盼着清净,觉得亲戚串门太客套,朋友聚会费精力,一门心思躲着热闹,以为日子过得自在就好。可真到了50岁,孩子离家、日子慢下来,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才猛然发觉:长期没人上门,从来不是“清净是福”,而是藏着戳心的人间现实,越品越不是滋味。
年轻时总盼着清净,觉得亲戚串门太客套,朋友聚会费精力,一门心思躲着热闹,以为日子过得自在就好。可真到了50岁,孩子离家、日子慢下来,看着空荡荡的屋子才猛然发觉:长期没人上门,从来不是“清净是福”,而是藏着戳心的人间现实,越品越不是滋味。
八月十五快到了,街上月饼飘香,超市里堆满了礼盒,可心里却空落落的。想起小时候,中秋一到,家里就热闹得像过年。七大姑八大姨提着月饼上门,围坐一桌聊得热火朝天,孩子们在院子里疯跑,笑声能传到巷子口。可如今,手机通讯录里名字不少,能喊来家里吃顿饭的,却屈指可数。
人情往来,藏着“价值交换”的潜规则。别觉得谈“价值”太俗,成年人的关系,大多是有用才近,无用则远。正如巴尔扎克所言:“社会不过是一群互相利用的人。”年轻时你有冲劲、有人脉,朋友找你搭线,亲戚求你帮忙,哪怕只是随口说句“来家里吃饭”,都有人热热闹闹赶来。可到了50岁,若你没了当年的资源,帮不上别人的忙,甚至自己都要为琐事操心,那些曾经围着你转的人,就慢慢淡了。不是人心坏了,是成年人的世界里,“互相需要”本就是往来的底色。
想起头条上《石草月饼的记忆》里的一段情节:主角小时候,每到中秋,奶奶总会亲手做石草月饼,邻里亲戚都来帮忙,边做边聊,院子里飘着甜香。可后来奶奶走了,亲戚们也渐渐不来往了,月饼成了超市里冰冷的商品,再也没了当年的温度。这何尝不是现实的缩影?曾经的热闹,是因为有“需要”——需要帮忙,需要陪伴,需要那份人情味。可当这些“需要”消失,关系也就慢慢冷却。
圈子散了,人也就“顺路”走远了。年轻时我们都有热热闹闹的圈子,可到了50岁,圈子早就变了样。同事可能换了工作,联系少了;朋友可能要照顾生病的老人,家里外头两头跑;就连曾经最闲的发小,也可能被工作、房贷压得喘不过气。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战场。”不是他们忘了你,是生活的重担压得人没精力再走亲访友。与其说“人情淡了”,不如说大家都在咬牙扛日子,连自己的战场都应付不过来,哪还有余力去维系别人的世界?
八月十五的月亮还是那么圆,可人心却不像从前那么暖了。不是月亮变了,是人变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自己的压力,自己的家庭要照顾。那些曾经无话不谈的朋友,如今可能一年也见不了一次面。不是不想见,是见面的成本太高,时间、精力、金钱,都是现实的问题。
可即便如此,也不必过于悲观。50岁的人生,早已过了需要用热闹来证明自己的年纪。那些真正关心你的人,哪怕不常联系,心里也始终有你。那些愿意在你需要时伸出援手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活到50岁,见够了人情冷暖,才慢慢明白:长期没人来串门,藏着价值的权衡、圈子的散场,也藏着各自的无奈。但也不必因此失落,毕竟到了这个年纪,早已不需要用“门庭若市”证明自己。若是身边还有几个愿意主动上门的人,哪怕只是来喝杯茶、唠唠家常,都是莫大的福气,要好好珍藏;若是暂时冷清,也别焦虑,不妨把日子过成自己的风景——浇浇花、看看书,偶尔给老朋友打个电话,情谊未必需要“串门”来维系。说到底,人间最珍贵的从不是热闹的门庭,而是心里有牵挂、远方有惦念,哪怕不常联系,想起时依旧温暖。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八月十五的月亮圆了,愿你心里也有份圆满。
来源:魏玲玲W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