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刷抖音,刷到一条巴黎高定时装周的现场视频,镜头里那个1:1的王一博人偶,一抬手,手机里的AR也跟着抬手,评论区瞬间炸了:
“把真人做成娃娃,还能眨眼、皱眉、摆pose,你敢信?
”
昨晚刷抖音,刷到一条巴黎高定时装周的现场视频,镜头里那个1:1的王一博人偶,一抬手,手机里的AR也跟着抬手,评论区瞬间炸了:
“这真的不是替身?
”
“以后演唱会直接摆十个假人,票还卖吗?
”
看完那段视频,脑子里只剩一句话:真人BJD,已经不只是手办那么简单了。
先说最直观的——脸。
过去BJD最被吐槽的就是“死鱼眼”,现在直接上72个面部标记点,连挑眉的弧度都能复刻。
现场有人拿手机拍微距,放大看,睫毛根根分明,瞳孔里还倒映着埃菲尔铁塔。
这不是建模,是“复制粘贴”一个活人。
再聊钱。
泡泡玛特那套盲盒,10万套3秒没,隐藏款炒到28倍。
朋友在闲鱼蹲了一周,最后花三千八收了个“巴黎时装周人偶”,拆盒第一件事不是拍照,是拿酒精棉片擦脸——怕蹭掉妆。
“以前买隐藏款是惊喜,现在买隐藏款是抢期货。
”
最离谱的是学术圈。
央美开了门选修课,专门讲“流行文化里的偶戏美学”,课件第一页就是王一博穿高定站在展柜里的照片。
教授的原话:“当明星开始被‘物化’成可拆解的数据,表演艺术才算真正进入数字时代。
”
听完只觉得,以后追星可能得先学代码。
技术层面更野。
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公布的专利,关键词是“实时映射”。
简单说,真人做个wink,BJD同步wink,延迟0.1秒以内。
已经有特效公司来谈合作,想把这套系统用在虚拟偶像直播——以后主播请假,直接上“替身娃”代班。
产业链也在变形。
BOSS直聘上新岗位叫“数字人偶师”,要求会ZBrush、会动捕、还得懂饭圈黑话。
薪资开到35K,备注写着“能接受出差追星优先”。
HR私下透露:“其实就是给明星做‘数字替身’,但得保证粉丝看不出真假。
”
最后说点冷的。
艾媒咨询报告里有一行小字:2025年上半年,中国BJD产业规模53亿,其中34%来自真人明星衍生品。
换句话说,三分之一的钱,花在“买明星的另一张脸”上。
有人把这当艺术,有人当理财,更多人只是想在玻璃柜里,放一个永远不会塌房的“他”。
刷完这些,突然理解评论区那句高赞:
“以前追星是‘我陪他长大’,现在是‘我把他变小’。
”
你觉得,把真人做成娃娃,到底是科技的浪漫,还是情感的偷懒?
来源:影视嗨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