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界热点信息周报(2025/09/15-2025/09/21)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8:00 1

摘要:近日“来图书馆,找书搭子——东南大学第二届图书集市”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办。本次活动延续鼓励新生走进图书馆、探索阅读乐趣的宗旨,通过全新策划的主题书展与互动环节,进一步丰富体验形式,增强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了解,助力新生培养阅读习惯和使用图书馆。

图书馆界热点信息周报

(2025年第19期 总第286期)

2025/09/15- 2025/09/21

聚焦高校馆

热点:东南大学举办第二届图书集市

近日“来图书馆,找书搭子——东南大学第二届图书集市”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举办。本次活动延续鼓励新生走进图书馆、探索阅读乐趣的宗旨,通过全新策划的主题书展与互动环节,进一步丰富体验形式,增强对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了解,助力新生培养阅读习惯和使用图书馆。

本届图书集市在四牌楼校区图书馆一楼大厅及户外草坪同步开展,共推出六大主题书展,内容更具针对性与时代性。“漂流书屋”传递知识与温暖,免费向新生赠送学长学姐留下来的旧书;“芸悦读”面向新生推广“读者选书、图书馆买单”的特色服务,满足个性化阅读需求;“有何Book”聚焦诺贝尔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获奖图书,为师生推荐经得起考验的优质读物;“非你Book”精选新生必读书目,帮助新生更快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Book思议”推介豆瓣2024年度高分图书,贴近当下阅读风尚;“非读Book”则分享学长学姐的阅读偏好,传承东大读书文化。

现场互动区域全面升级,趣味性与参与感进一步提升。当天活动吸引了2000余名师生的参与。

作为东南大学图书馆2025年迎新季系列重要活动之一,第二届图书集市在继承首届形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互动创新与读者需求对接,引导新生主动借阅入校后的第一本书,建立与图书馆的情感连接,也进一步推动了校园阅读文化的深度培育,为书香校园建设注入新动能。

(本文节选自“东大新闻网”2025年9月18日文章,原文请参见文末链接。)

热点: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入学礼”助力2025级新生开启大学新篇章

金秋九月,校园中洋溢着蓬勃朝气与青春活力。为迎接2025级新生,助力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熟悉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图书馆精心策划并开展迎新季系列活动,为新生准备了一份丰富实用的“入学礼”。

这份“入学礼”从一张“萌新入馆券”开始,这张卡片既是图书馆向新生发出的诚挚邀请,也象征着图书馆将陪伴莘莘学子踏上求知新征程。

在首场“萌新游馆”活动中,管理学院近600名新生在图书馆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图书馆体验之旅。讲解员系统介绍了图书馆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借阅服务、电子资源、座位预约、文化活动等内容。通过实地参观与互动答疑,新生们对图书馆的布局和服务有了真切的体验。接下来,图书馆将陆续为十个学院的3200余名新生开展“萌新游馆”导览活动。

除了实地参观体验,图书馆还开展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在线上,新生可通过浏览图书馆主页,进入“帮助-新生必读”栏目观看图书馆视频介绍,通过“图书馆一百问”栏目了解图书馆的总体概况、结构分布、资源和服务。线下,图书馆提供预约讲座服务,以满足各学院开展面对面培训的需求,帮助新生快速掌握使用技巧。

同时,图书馆精心策划了两大主题书展。“铭记历史 展望未来”——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书展,汇集数百本精选图书,涵盖历史文献、人物传记及研究著作等,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历程,引导新生回顾历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新生第一课”主题书展则聚焦大学规划、学习方法、心理调试、时间管理、情绪管理、中华文化等主题,推出如《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国精神中国人》《平凡的世界》等经典读物。全书展共涵盖哲学、经济、文学、艺术等各类图书两百余册,为新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指南与成长建议,助力他们顺利开启大学生活。

9月13日,图书馆在入口处特别设立了迎新活动咨询点,为2025级新生提供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咨询答疑服务,帮助新生熟悉了解图书馆及关注参与迎新季系列活动。除了专业的咨询服务,还举办了成语首尾字接龙、古诗词抢答、套色印章DIY、打卡图书馆等趣味互动活动,让新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本次图书馆迎新季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有序展开,精彩纷呈。除上述活动外,线上“经典新读挑战赛”、专题荐读专辑等多项内容同期开展,为新生们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知识学习与交流平台。图书馆旨在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系列活动,助力新生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在阅读与探索中收获成长,绽放精彩,为他们的大学逐梦之路奠定基础。

(本文节选自“武汉纺织大学新闻文化网”2025年9月15日文章,原文请参见文末链接。)

关注公共馆

热点: 2025年科普阅读推广研讨会在京举办

近日,以“数智融合实践 科普阅见未来”为主题的2025年科普阅读推广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北京市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图书馆报社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馆相关负责人200余人,齐聚在文渊深厚、文脉绵延、文蕴悠长的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北京市东城区,共话科普阅读推广服务与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原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主任李东来,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院院长、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孟凡兴,北京市东城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黄丹,首都图书馆馆长、党委副书记毛雅君,北京市东城区科协党组书记李军,北京市东城区科协主席齐艳艳,科普时报社社长、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尹传红,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馆长助理范光锋,新华书店总店总经理助理、新华万维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图书馆报总编辑袁虎等嘉宾出席会议。

刘小琴致辞表示,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的关键力量,科普阅读作为科学普及的核心途径,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科普阅读推广工作应继续深化和拓展,一是强化资源建设,夯实内容基础;二是创新活动形式,提升服务效能;三是加强跨界合作,汇聚推广合力;四是聚焦重点人群,实现精准服务。她希望广大图书馆从业者继续秉持初心,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和推广能力,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新方法。

孟凡兴致辞提出,回顾近年来北京科普阅读工作的实践,各区县科协主动作为、大胆创新,涌现出一批亮眼成果。未来,北京市科协将持续支持科普阅读创新实践,一方面推动数智技术与科普资源深度整合,打造更多优质科普阅读产品;另一方面加强市区联动、跨界合作,为基层科普阅读工作提供资源支持与能力培训,让科普阅读真正融入公众生活,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注入更多力量。

黄丹致辞表示,北京市东城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核心承载区,始终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总体布局,深挖区域丰厚的文化资源,以文化定义东城、加持东城。区委、区政府坚持着力构建新时代全民阅读示范城区,为市民打造高品质阅读体验,通过提高日常阅读服务质量、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打造特色阅读活动品牌,涵养了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书香东城”文化生态。未来,东城区将持续加大对科普阅读推广的支持力度,打造具有东城特色的科普阅读品牌活动,共同推动区域文化事业发展。

袁虎致辞表示,作为长期深耕图书馆行业的专业媒体,图书馆报始终致力于搭建沟通的桥梁,传播行业声音,助力图书馆事业发展。面向未来,图书馆报将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优化服务模式,聚焦关键领域,助推创新实践。持续重点关注并大力宣传科普阅读推广、智慧图书馆建设、数字人文、全民阅读等领域的创新探索,树立标杆,推广经验,为行业的转型升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北京市东城区在研讨会开幕式上特别举办“正阳科普 科技强区”——东城区科普月启动仪式,刘小琴、李东来、孟凡兴、黄丹、倪晓建、毛雅君、李军7位嘉宾共同拉开活动月序幕。

主旨报告环节,李东来以“数智时代科普阅读更应重视普及认知方法”为题作报告。他表示新时代科普阅读推广将面临新内容与范式的转变,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与告知,而在于思维方式的认知与提炼。

毛雅君以“公共图书馆事业与城市发展”为题作主旨报告,她指出推进公共图书馆高质量发展,一是探索科普阅读与城市建设的结合,要在发扬和传承城市精神文明方面做出贡献;二是加大人工智能投入力度,建设终身阅读平台助力文化传播;三是以创新精神策划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文化活动;四是馆员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对馆员的培养力度,实现共同探索和未来发展。

尹传红以“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视野下的科普阅读”为题作主旨报告,认为个人的体悟是开启科普阅读之旅的大门,拓展科学视野的关键在于观察与阅读。科普阅读推广的关键之处在于科学阅读,而科普读物是图书馆开展科学教育加法实践的优质载体,兼具阅读吸引力与馆藏价值。

本次研讨会前期,图书馆报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机构广泛征集科普阅读推广典型案例。研讨会现场,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邓颖、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馆长助理范光锋、昆山市图书馆副馆长夏冰、杭州图书馆党政办公室副主任李镜媛、深圳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与参考部主任肖永钐、河北省图书馆借阅部馆员于涵畅、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馆长左堃、东莞松山湖图书馆副馆长冼君宜、湖北省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部主任谢娟、金陵图书馆电教拓展部主任徐昊丰、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图书馆运营副馆长叶友才等优秀案例主要负责人进行案例分享。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院院长、首都图书馆原馆长倪晓建作为点评专家表示,做好全民科普阅读推广是图书馆行业永恒的责任,也是图书馆从业者永恒的责任。图书馆一要打破知识获取壁垒,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的核心场所;二要做好文化记忆的“基因库”,注重文化传承与文明守护;三要加快向“文化综合体”转型,推动文化消费新业态;四要利用AI、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入数字化生态。

本次研讨会对科学精神在科普阅读推广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充分研讨,为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经验,同时也为提升图书馆科普阅读推广服务水平、推动全民科普阅读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图书馆界的坚实力量。

(本文选自“新华网”2025年9月15日文章,原文请参见文末链接。)

热点: 国图文创馆为读者带来“一步一典籍,一隅一惊喜”

一步一典籍,一隅一惊喜。19日在京亮相的国图文创馆(魏公·芳华里店)深度挖掘国家图书馆典藏资源,从《山海经》《红楼梦》及甲骨文等经典中汲取灵感,打造甲骨文门厅、星汉天幕等沉浸式主题场景,成为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新载体。

国图文创馆(魏公·芳华里店)现场人气火爆

国图文创馆(魏公·芳华里店)由国家图书馆旗下北京国图创新文化服务有限公司与金力控股集团联合打造,总面积近1300平方米,以“典籍活化×生活美学”为核心理念,集图书借阅、图书销售、文创展销、艺术展览、研学培训、非遗手作、咖啡轻食、文化沙龙、亲子阅读等多元业态于一体。

现场同步举行了2026年“国图日历”新品首发活动,《典籍里的日签》《会说话的甲骨文》两款日历以创新形式活化古籍文字,为读者带来趣味阅读体验。“字里人间·红楼山海——古籍文字生活方式展”同日启幕,展览依托国家图书馆珍贵馆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及宋刻本《山海经》,以“红楼梦名场面”和“山海经养生局”为双主线,通过“美哉红楼,人间雅事”“奇幻山海,上古养生”两大板块,实现古籍文本与现代美学的对话。

“字里人间·红楼山海——古籍文字生活方式展”现场

针对青少年群体,该馆精心打造“春草阅读”特色业态,汇聚近万册全球经典中外童书,构建系统化、分龄化儿童阅读服务体系。同时依托国家图书馆“四季童读”项目,设立“四季童读”阅读区,提供权威书单推荐与名家导读服务,助力0至12岁儿童养成终身阅读习惯。

开业期间还将同步举办丰富多元的文化活动,包括《这就是山海经》《少年航天局》《西蒙学习法》《银河学院》文化沙龙,《携手童行,阅见美好——亲子阅读中的“破”与“立”》主题讲座、《100层的房子》故事分享会,以及多场非遗手作体验等。

业内人士指出,国图文创馆(魏公·芳华里店)的开业,是国家图书馆文创在文商融合领域的一次创新探索,也是“文化+百业”理念的生动实践,将传统人文底蕴巧妙融入现代商业场景,为公众搭建一座走近中华文脉的桥梁。

(本文选自“中国新闻网”2025年9月19日文章,原文请参见文末链接。)

图林杂谈

热点:图书馆的空间美学启示

近年来,图书馆建筑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不仅因为它们承载着知识的象征意义,更因为建筑师们在其中倾注了宏大的空间美学构想。然而,当空间艺术的“震撼”遇上日常使用的“琐碎”,矛盾便显现出来。最近媒体人彭远文撰文,批评北京城市图书馆兴建得华而不实。特别是找书特别不方便:他在文章(公众号文章已经被举报删除)中写到:

为什么绝大多数图书馆都会设计成平层而不是山坡?因为这样找书最方便,你可以在书架之间随意穿梭。再看看上图——爬坡累不死你?图书分类并不会那么清晰精准,同一子类别的书,可能分布在三四个台阶,像法律这样的大类,更是占了上十个台阶,找书是很让人崩溃的一件事。我们是去看书,不是去爬山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讲,爬上爬下是很费劲的。我也不知道图书管理员还书是怎么还的,别的地方推个小推车转悠着就摆上了,在城市图书馆就要绕更远的路,爬更长的坡。

北京城市图书馆

北京城市图书馆设计师来头不小,Snøhetta 操刀设计,其空间宏大、形体如同未来主义的景观,乍看令人屏息。但这样的场所并不利于真正的阅读和检索。读者在巨大的尺度中感到迷失,书籍反而退居舞台边缘。空间成为观光的对象,而非学习的伙伴。Snøhetta是一家国际知名的跨学科设计事务所,1989年成立,总部位于挪威奥斯陆,在纽约、巴黎、香港、阿德莱德、旧金山等地均设有分部。他们在埃及,也建了一个图书馆建筑——亚历山大图书馆,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地中海海岸。它是对古代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象征性重建,旨在让这座古代学术与知识的殿堂在现代复兴。

Snøhetta|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

尽管光环加身,这座建筑在埃及本地也存在不少争议和负面声音,首先是图书馆总造价超过 2 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国际捐助和埃及政府拨款。在当时埃及经济状况不佳的背景下,不少人批评这是“面子工程”。开馆初期,图书馆的藏书和资料并未达到设计容量,很多书架是空的。有市民抱怨它更像是“文化展示中心”或“旅游地标”,而非真正供大众学习的场所。虽然定位为“公共图书馆”,但维护成本高昂,部分服务对普通市民并不完全友好,尤其是农村或低收入群体很难真正从中获益。它更服务于学者、国际交流和文化精英,而非全体埃及公众。

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建筑遇到的问题,在美国也同样会出现。Steven Holl 设计的皇后区猎人角图书馆曾因其极富雕塑感的几何形体受到建筑圈瞩目,但也有读者批评,虽然空间“好看”,但并不方便找书、读书,特别是残疾人来图书馆时,过多的台阶和层层叠落让人感觉是在“参观雕塑”,而非在“图书馆学习”。部分人称它为“Instagram-ready building”,适合拍照,却不适合日常使用。猎人角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社区,居民原本期待一个温暖实用的公共图书馆,但得到的却是一个“明星建筑”。有媒体讽刺它是“architectural vanity project”(建筑师的虚荣工程)。很快,纽约市残疾人独立中心将其告上法庭,说这个造价4000多万美元的图书馆违反《美国残疾人法》,特别是阶梯式图书陈列(Steven Holl引以为傲的设计之一)没有无障碍设施,残疾人轮椅无法到达。美学的飞扬,最终成为排斥部分群体的屏障。建筑之“美”,反而遮蔽了公共之“义”。Steven Holl 皇后区猎人角图书馆联邦政府在随后的无障碍审查发现竟有95项违规。直到今年年初,这个官司才达成和解,纽约市政府同意修改和增加无障碍设施。但市政府向Steven Holl事务所提起1000万美元赔偿的官司至今仍未结案。

Steven Holl 皇后区猎人角图书馆

当下,全球的图书馆设计都面临同一个问题:是让空间成为一种“打卡”的图像,还是让它回归到“阅读”的本质?图书馆的建筑美学应当是一种低调的、有机的美学,它让书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而不是让书成为背景。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