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际旭创冲高回落,三花智控触及跌停”——近期AI产业链部分标的的剧烈调整,让不少投资者慌了神:这条贯穿全年的主线是不是要彻底退潮了?有人匆忙割肉离场,生怕被套在高位;也有人紧盯盘面,伺机抄底布局。其实,拨开短期波动的迷雾,产业趋势与资金动向早已给出答案。
“中际旭创冲高回落,三花智控触及跌停”——近期AI产业链部分标的的剧烈调整,让不少投资者慌了神:这条贯穿全年的主线是不是要彻底退潮了?有人匆忙割肉离场,生怕被套在高位;也有人紧盯盘面,伺机抄底布局。其实,拨开短期波动的迷雾,产业趋势与资金动向早已给出答案。
先破后立:调整不是退潮,是估值的“挤泡沫”
当前AI板块的调整,本质是“短期情绪退热”与“长期趋势坚定”的阶段性背离,绝非产业逻辑的逆转。
从市场信号看,调整具有明显的结构性特征。近期走弱的多是前期涨幅过大、缺乏业绩支撑的标的,如卧龙电驱单日放量跌停,背后是短期动量资金的加速撤离[__LINK_ICON]。但与此同时,AI板块的基本面韧性未减:2025年一季度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8%,利润增速更是达到32%,核心资产的盈利动能依然强劲。这种“业绩增、股价调”的分化,恰恰是估值回归理性的健康信号。
更关键的是,产业底层逻辑正在持续强化。工信部明确表态“发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并即将出台“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方案,从芯片攻关到场景应用全面发力。尤其是“中国版CUDA”算力生态的突破,让国产GPU实现CUDA代码无缝迁移,性能对标国际主流水平,彻底打破了海外垄断。技术突破与政策加码形成共振,为AI板块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三大核心主线:从“算力基建”到“应用爆发”的布局窗口
短期调整反而打开了布局空间,后市可重点关注三大高确定性方向,它们分别对应AI产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1. 算力基建:国产替代的“压舱石”
算力是AI发展的基石,而国产替代的加速推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随着“中国CUDA”生态突破,中科曙光、寒武纪等企业构建的自主可控算力体系,已在医疗、工业等场景实现落地。中际旭创等光模块龙头更是凭借800G产品的强需求,与英伟达、微软签订长单,机构预测其利润增速将超60%。
这类标的的核心逻辑是“技术突破+需求放量”:一方面,国产芯片、光模块等核心部件逐步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跨越;另一方面,大模型训练、智算中心建设带来持续的算力需求。当前板块估值经过调整后,已与业绩增速形成合理匹配,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2. 垂直应用:商业化落地的“爆发点”
如果说算力是“引擎”,那垂直应用就是“车轮”,AI产业已从模型创新转向应用落地的加速期。2025年全球AI市场中应用端占比已升至52%,成为最大增长点,其中三大场景最具爆发力:
- AI+医疗:AI-CDSS系统将CT阅片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30秒,政策明确支持81个应用方向,推想医疗等企业商业化进程加速,202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976亿元。
- 智能驾驶:L3级自动驾驶法规落地,北京明确车企承担主要责任,比亚迪、极氪等车企进入准入试点,2025年L2+渗透率将突破65%,华为ADS 4系统已实现130km/h自主变道。
- AI+制造:“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即将实施,智能工厂可使生产效率提升25%以上,预测性维护等技术已在制造业广泛应用。
这些领域的标的已摆脱“纯概念炒作”,SaaS收费、保险分成等盈利模式清晰,业绩增长具备强确定性。
3. 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的“新蓝海”
作为AI技术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正迎来成本与政策的双重拐点。核心部件成本暴跌90%,关节电机从2018年的5万元降至2025年的500元,同时重庆、北京等多地出台支持政策,医疗与家政成为主攻场景。
产业链的成熟度持续提升:绿的谐波的减速器、鸣志电器的伺服电机已实现批量供货,宇树科技等企业即将提交上市申请,强脑科技获得Pre-B轮融资。机构预测,全球市场规模将从2025年的379亿元飙升至2030年的1692亿元,这一赛道有望诞生下一批龙头企业。
结语:跳出短期波动,锚定产业本质
股市的短期波动从来不由情绪决定,而是由产业趋势锚定方向。AI板块的调整不是退潮,而是“洗去浮尘”的蓄力过程——洗掉的是缺乏业绩支撑的炒作泡沫,留下的是具备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能力的核心资产。
后市操作无需纠结于“是否抄底”,而应聚焦“选对方向”:算力基建是稳扎稳打的“基本盘”,垂直应用是业绩兑现的“主阵地”,人形机器人是着眼未来的“潜力股”。只要产业趋势不变,那些真正扎根技术、深耕场景的企业,终将在波动后迎来价值重估。
来源:擦肩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