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弥勒驾临解争执,三粒金珠作门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7:59 1

摘要:灵山脚下,云海翻涌,如沸水蒸腾。日光斜照,金顶镀辉,梵音袅袅,似有无数僧侣诵经于九重殿宇之间。然就在这佛光普照之地,一股无形的紧张气息却如寒刃般割裂了祥和——悟空独立于山门前,金箍棒横于臂上,双目炯炯,直视前方。韦陀立于高台,金刚杵斜指地面,身后十八罗汉列阵如

《暗黑西游之悟空传》

第一卷:三星梦醒·枷锁初生

第四回:弥勒驾临解争执,三粒金珠作门资

灵山脚下,云海翻涌,如沸水蒸腾。日光斜照,金顶镀辉,梵音袅袅,似有无数僧侣诵经于九重殿宇之间。然就在这佛光普照之地,一股无形的紧张气息却如寒刃般割裂了祥和——悟空独立于山门前,金箍棒横于臂上,双目炯炯,直视前方。韦陀立于高台,金刚杵斜指地面,身后十八罗汉列阵如铁壁,四大天王分镇四方,风雷隐动,法宝已出鞘。

悟空心内翻江倒海。

他本不该至此。他本应归山,回那斜月三星洞,向菩提祖师复命,禀明取经之艰、世道之浊。可他如何启齿?说那真经虽得,却似被层层经匣锁住真意?说那灵山虽净,却处处透着铜锈之气?说他一路护法,斩妖除魔,换来的却是今日被拒于山门之外,只因“无凭证、无引荐、无门资”?

他暗自神伤,不是为己,而是为道。

“我修的是‘道’,不是‘门’。”他喃喃自语,眼中火光微闪,“若道须买,那道便不是道。”

正思忖间,天边忽现异象——一朵祥云自东而来,不疾不徐,如絮如绵,轻盈飘落。云上一人,笑面盈盈,大肚能容,手持布袋,脚踏莲台,缓步而下。其人未着金甲,不披袈裟,却自有万丈佛光自体而出,照得山石生辉,草木低伏。

“弥勒佛驾到——”有罗汉低语,声如钟鸣。

韦陀收杵,罗汉合掌,四大天王亦敛神光,纷纷退至两旁,如潮水分流。那弥勒佛不疾不徐,踱步而来,仿佛不是来调停纷争,而是赴一场春日清谈,赏一池莲开。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悟空身上,笑意不减:“住手吧。此事,交予我来处理。”

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直入心神。众神收势,天地骤然安静。

弥勒佛缓步上前,布袋轻晃,三粒金珠自袋中滑出,悬浮于空,金光流转,落地有声,如钟鸣谷应,余音绕梁不绝。

“这三粒金珠,”他笑着对悟空道,“便作你入门之资。”

悟空不接。

他立于原地,金睛微眯,眉宇间无怒,却有千钧之重。他不谢,不跪,只问:“这便是灵山的规矩?求法需买路,护经需纳资?”

声音不高,却如刀破空,直刺人心。

弥勒佛仍笑,笑意却渐深,如潭水般沉静。他缓缓道:“规矩即控制。”

五字出口,天地一静。

悟空心头如遭雷击,浑身一震。这不是训诫,不是劝导,而是一句赤裸裸的坦白——没有掩饰,没有美化,没有“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虚饰,只有一句冰冷而真实的剖白:所谓规矩,从来不是为了护道,而是为了掌控。

掌控谁可入,谁可出;

掌控谁可得法,谁须跪求;

掌控人心,掌控信仰,掌控那本应无价的“道”。

他怔住。

抬头望向灵山——金顶在日光下熠熠生辉,殿宇巍峨,佛光万丈。可此刻,那光不再神圣,反似镀金的牢笼,那殿不再庄严,倒像一座巨大的市井交易所。僧人诵经,如算盘拨动;香火缭绕,似银钱流转。净土?不,这是另一座市井,只是市井披上了袈裟,市侩藏在了经文之后。

他忽然想起菩提祖师曾言:“道在泥中藏,非在云里飘。”

那时他不解,如今却懂了。

道不在金殿,不在经卷,不在香火,不在金珠。道在风雨中,在尘泥里,在无求无欲的本心之中。

“你为何不接金珠?”弥勒佛问,语气平和,如长辈询童子。

悟空摇头,声音低沉却坚定:“我若接了,便是认了这规矩——认了信仰可标价,认了求法须行方便,认了自由可买卖。我来,不是为买路,是为求真。若真需金换,那这真,便不真了。”

话音落下,山风骤起,卷起他肩头残破的披风,猎猎作响。他如一尊石像,立于修行之地前,却似要踏出修行之地之外。

弥勒佛不恼,只轻叹一声:“你终究是慧心未开。但你可知,若无这规矩,灵山何以立?修行之法何以存?秩序若失,便是混乱。”

“可若秩序只是为了掌控,不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向善之心,那这秩序,不如无。”悟空抬眼,目光如电,“我宁可无门可入,也不愿踏一条违背真心的路。”

此言一出,四野皆寂。罗汉低头,天王屏息。连韦陀也微微动容,金刚杵轻颤,似在回应那话语中的锋芒。

弥勒佛凝视悟空良久,忽然一笑,那笑中竟有几分欣赏,几分悲悯。

他转身,将三粒金珠递向韦陀:“此三粒金珠,代他缴纳门资。既为护法之人,何须拘泥于凭证?放他入内便是。”

韦陀接过金珠,掌心微热,珠体沉甸,似有千钧之重。他虽有疑惑,却不敢违逆,只得侧身让开道路,低声道:“遵法旨。”

山门缓缓开启,青铜巨扉发出沉闷的轰鸣,如远古巨兽张开嘴。香火之气扑面而来,混着檀香与金粉的气息,浓郁得几乎令人窒息。

悟空却立于原地,未动分毫。

他目光如炬,盯着那三粒金珠——它们静静躺在韦陀掌心,金光流转,却像三颗凝固的血滴,映照出灵山的真相。

“灵山求法,竟需金珠作门资?”他终于开口,声音如铁,“难道修行之地也重钱财?”

弥勒佛收起笑容,神色渐肃:“金珠非为财,乃为试诚。诚意若真,何惧一试?若连三粒金珠都舍不得,又何谈舍身求法?”

“可诚意岂能以金银衡量?”悟空冷笑,“真正的信仰,无关金银,无关凭证,无关门资。它在心中,不在袋中。”

“你不懂。”弥勒佛轻声道,“世间万物,皆需凭据。无凭据,则无秩序;无秩序,则无安宁。金珠不过形式,形式即规矩,规矩即控制——而控制,正是为了不使修行道统崩塌。”

“可若道统本身已腐,控制又有何用?”悟空反问,“你们控制的是门,不是道。你们守护的是殿,不是法。百姓跪拜的,是金身,不是修行本心;僧人传诵的,是经文,不是真义。如此‘真经’,何以渡世?”

弥勒佛不再多言,只静静看着他,眼中似有星河流转,又似有万古沉寂。

良久,他轻声道:“你日后便会明白。”

言罢,祥云再起,弥勒佛身形渐淡,如烟似雾,终化虚无,唯余一句回音荡于山谷:“规矩即控制——但控制,亦是慈悲。”

风止,云散,灵山复归寂静。

悟空立于山门之前,望着那缓缓开启的殿宇,望着那金光璀璨的佛像轮廓,心中却如寒潭深水,波澜不惊,却暗流汹涌。

他虽不满此举,却也知晓——继续争执无益。灵山不是斜月三星洞,这里不讲“无为”,只讲“有制”;不重“本心”,只重“仪轨”。

他缓缓迈步,踏上石阶。

每一步,都似踏在心上。

身后,韦陀望着他的背影,低声问身旁罗汉:“此人……真能入我修行之门?”

罗汉合掌,低语:“他心中无门,却有道。恐非我辈能容。”

来源:一品姑苏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