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的前提,是你得先看见呀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7:46 1

摘要: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

今天展开一个满级读者的问题。

那天讲经济与人性时,他留言说,我以前多次讲过一个概念,盈亏同源。

基于这个准则,你无法规避风险,你规避风险就是规避利润。

你只能管理风险。

就像渔民不能拒绝风浪,拒绝风浪就等于拒绝鱼,渔民只能管理风浪,极端天气下,我可以不出海。

那么,那天看了经济与人性的第三个话题,他自己总结了一个道理。

人性和风险一样,你不能规避人性,你只能把人性,像风险一样,给管理起来。

.......

我沿着他的思考,继续往下展开。

我们来看看,你要管理的这个人性,或者说,这个与经济部分有关的人性,它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是如下两件事。

第一,人性是损失厌恶的。

那天讲经济与人性的第三个话题时,有好些读者都纳闷,他们也发现的确如此。

很多人,他做着做着,不由自主的就做成一个0.1倍的盈亏比,就做成了一个小于1的盈亏比。

好像魔咒一样,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很简单,人性是损失厌恶的。

你赚1万块钱带来的快乐,远低于你损失1万块钱的痛苦。

你想一想,企业为什么不鼓励罚款,而是反过来用扣奖金的方式来管理绩效呢?

因为罚款太伤人。

你罚了他50块钱,你可能将来要用500块钱,才能补足他损失的积极性。

企业是追求效率的,企业是我那天第一个话题里的宋国养猴人。

你算不清4+3,3+4,企业不会算不清,企业永远都在琢磨如何尽量少给你发钱,如何尽量利用你的人性本身。

那么如果你能够理解这一点,你站在损失厌恶的角度上想想看,就会明白,为什么大多数散户,最后都会变成金融消费者,做着做着,盈亏比就小于1了。

因为亏损对他而言,伤害特别大,这个伤害不是数字上的,是精神上的。

如果你白捡一万块能高兴一星期,那么你丢掉一万块,只怕要痛苦一个月都不止。

于是他在亏损阶段,就很容易熬不牢,太苦,太痛。

而正是因为这种痛苦的记忆,使得他在盈利的阶段,拿不住。

因为他怕,他内心恐惧,他怕再一次回到亏损的阶段,再一次回到睡不着,夜夜失眠的阶段。

想通了,就这点事儿,人性对损失的厌恶,远大于对同等额度盈利的向往,或者讲喜悦。

第二,大部分人,对机会成本的理解,是残缺的。

人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会不会计算机会成本?

会。

但通常都只会去计算显性的机会成本而忽视隐性的。

一个律所,为什么请保洁阿姨扫地,而不让每个律师自己打扫自己的卫生呢?

因为律所也好,律师也罢,都会计算单位时间,我雇一个律师,他一小时多少钱?我雇一个阿姨,她一小时多少钱?

让律师去扫地是有成本的呀,这个时间也许本来可以接一个案子。

这就叫机会成本。

这一点,大家都能看到。

我们换个角度,我们让这群律师回到校园时代,假如他们现在还是大学生,假如现在是2010年。

现在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去给某活动打印材料,打杂,单日报酬800块。

另一个是去听一个讲座,讲什么的呢?讲数字货币的,很扯淡的概念,起码在2010年绝对扯淡。

几乎无人会选第二项。

那么如果我把选项换一换。

第一个选项还是打杂,去复印材料,第二个选项变成跟着某一个律师去实习一天,免费实习,不给钱不管饭。

那么我告诉你,有一部分同学,会选择第二个。

我讲的这部分人性,是很有趣的。

多数人的人性都是短视的,俗称你能算得清眼前的成本,你算不清长期成本的。

我请那些有阅历的读者想一想。

什么叫有阅历?就是说你上了年纪了,而且你也见过很多人和事儿了。

你想想看,这么多年以来,什么样的人有钱?

答案很简单,什么行业兴起来,这个行业的先行玩家们,往往会变得更有钱,你几十年来是不是这个体验?

最早是乡镇企业的有钱,后来是做外贸的,做房地产的,做计算机的,做互联网的,做金融的,到现在,开始变成做AI的,做机器人的.......

你回忆下,是不是这么一波一波的?

那为什么呢?

80年代如果你们村子远在西部,你适合搞乡镇企业么?

你都没见过外国人,你会想到要搞外贸么?

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它是顺其自然的。

我们那代人,生活在大城市里的,90年代中期,上中学的时候就能接触到电脑,接触到编程的,就比那些生活在偏远乡村的孩子,在后来计算机浪潮到来时,更有先发优势。

好比咱俩同龄,我90年代末就接触BBS,就做版主,就熟悉挖坑灌水,而如果你晚了十几年才接触互联网。

你觉得后来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是我更合适做博主呢?还是你呢?

你将来去看AI时代也是一样的,有些人早就玩很熟了,有些人届时会是被迫接受。

我们那代人就见过,我们的前辈们,我们的上一代人里面有些领导,他们很抗拒电脑。

他连摸一下电脑都不愿意,他要给他配一个打字员。

那他怎么可能跟上新的时代呢?

所以看明白这个反复发生,而内在规律不变的过程,你就会发现:

一个人能够获利的半径,是他已经探索半径下的一个子集。

你能够获利的世界是一个小圆,你探索到的世界是一个大圆,你这个小圆,终归是落在大圆范围内的。

你想想看,我90年代中期就接触编程,90年代后期就接触互联网,接触游戏,接触新媒体。

当时已经有了,BBS也是新媒体。

我2008年接触国际市场,接触高频交易。

这些是什么?

是我探索出来的,那个圆。

我探索过的,就是我的已知世界嘛。

你比如2012年的时候,我在负责市场团队,和我们的甲方交流的过程中,甲方的一个中心机房主任私下告诉我,他在挖矿。

而他挖的那种东西,我的有些同事们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是2019年,芝加哥交易所开通,我当时说去通过套利赚钱,他们才知道。

你看到了么?这就是每个人的探索半径不一样。

哪怕是前同事,哪怕是2008年,和我一起在做芯片的那伙同事,他们在编程这个领域里,也许和我探索的半径一样。

但是在新媒体,在国际市场,在其他方面,不一样。

有些我知道的,我的同事未必知道,他探索的世界比我小。

那么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你获利的那个半径,那个小圆,终归是落在你探索的那个大圆里面的。

你不可能挣到一份你根本不了解的世界里的钱,你说对吗?

我太太是老师,她根本不会编程,她根本没有接触过编程,她对这个也没有任何兴趣。

那么,即便她2000年就和我在一起了,她也不可能赚到计算机领域里的钱呀。

你自己想想看,过去的几十年,号称什么房地产红利,到底谁通过房子赚到过钱?

答案很简单,哪个城市房价涨幅高,哪个城市里的人赚到钱。

两个同龄人,零几年的时候,一个去了深圳,一个留在重庆,谁更可能赚到房地产里的钱?

显然是去深圳的。

你这个城市房价涨幅很小,你能赚什么钱?

这就是我讲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有两部分,在你可获利的那个半径里面的,是显性的机会成本,你已经是个律师了,你知道你去做保洁不划算。

但还有一部分,是隐性的。你只知道自己可以做律师,你知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做ABCDEFG呢?

那些隐藏的都是你的机会成本,前提是,你努力的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

不要像那个当年的领导一样,我不听,我不听,我要配个打字员,我要自绝于未来世界。

基于这两点人性,损失厌恶,加看不见隐藏的机会成本。

请你告诉我,如何把人性管理起来?

答案很简单,就是我那天在经济与人性的第四个话题里告诉你的。

你自己想想看,是不是只能围绕因,去构建决策逻辑?

当然只能。因为围绕那个果,你根本构建不起来。

你损失厌恶呀,你看不见隐藏的机会成本呀,咋围绕果建立呢?

看懂了么?你一旦围绕果,你已经输了。

千万不要觉得能做成事儿的人,会比你傻,人家要是傻,就不会是巴菲特,是费天王,是富爸爸。

当你自己开始思考的时候,你也会沿着逻辑线,从第三个话题,推导到第四个话题。

说明这件事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

人性的确需要管理起来,但只能通过畏因的模式,管理起来。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美联储几年变一次大方向,可人性的方向几千年都不变》

来源:碧树西风的记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