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泰安日报讯近日,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先后赴汶口、东平试验基地,实地查看花生生长发育情况,并就当前花生生产中出现的“不下针”等技术难题给出专业性指导意见。
泰安日报讯 近日,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团队先后赴汶口、东平试验基地,实地查看花生生长发育情况,并就当前花生生产中出现的“不下针”等技术难题给出专业性指导意见。
在田间调查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部分地块存在花生果针已伸出但未能顺利入土下扎、果实悬空的现象,这俗称为花生“不下针”或“裸果”。针对这一问题,团队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造成花生果针不下扎主要原因在于土壤表层板结或干旱,导致果针难以穿透地表;植株徒长、茎叶过于茂盛,影响通风透光,抑制果针入土;施肥结构不合理,氮肥过量、钙肥不足,影响果针发育和下扎能力。
团队成员就此提出解决方案,一方面是及时中耕培土,破除土壤板结,创造疏松湿润的入土环境,促进果针早入土、多结荚;另一方面是合理控旺,对长势过旺的田块适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控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此外,还要科学施肥,注重氮磷钾平衡施用,增施钙肥和硼肥,提升果针活力和荚果品质;同时加强水分管理,尤其在果针下扎期(花后10至15天)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胁迫。
团队成员表示,花生高产不仅要靠良种,更要靠精细管理,关键时期的技术干预往往决定最终收成。市农科院资环团队将持续跟踪花生收获进度,同步推进秸秆还田、土壤改良和小麦播种技术指导,为实现粮油丰产、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记者:郑凯
编辑:黄国梁
来源:泰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