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事儿听着离谱,细想却让人心里发堵。一个因违法行为登上热搜的人,非但没被市场抛弃,反而成了香饽饽。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嘎子哥这波“黑红捞金”的背后,藏着多少流量时代的怪相。
谁能想到,因穿警服直播被拘7天、账号全封的嘎子哥谢孟伟,居然上演了一出“逆风翻盘”——不能直播带货,线下商演报价却涨了1.5倍,邀约排到了下个月。
这事儿听着离谱,细想却让人心里发堵。一个因违法行为登上热搜的人,非但没被市场抛弃,反而成了香饽饽。今天咱们就扒一扒,嘎子哥这波“黑红捞金”的背后,藏着多少流量时代的怪相。
从拘留所出来就涨价:商家要的不是口碑,是“热闹”
嘎子哥这波操作,把“黑红也是红”演绎到了极致。当初穿警服直播被举报,拘留7天、账号封禁,全网都在说“嘎子凉了”,连他自己都发视频道歉,说“对不起大家的信任”。
可转头呢?商演公司的报价单就传出来了——以前一场演出几万块,现在直接涨到十五六万,翻了1.5倍。为啥?有家活动方说得直白:“现在一提嘎子哥,谁不知道?他一出场,观众肯定凑过来瞅热闹,现场人气绝对旺。”
这话点透了本质:这些商家要的根本不是艺人的口碑,而是“话题度”。就像以前集市上耍猴的,不管是叫好还是骂声,只要围的人多,摊主就高兴。嘎子哥现在就像那个“话题猴子”,违法的事儿成了“流量密码”,骂声越响,商家越觉得“值当”。
我想起前几年炒柯尔鸭的闹剧,本来一只普通鸭子,被营销成“网红宠物”,价格炒到几万块,最后泡沫一破,养殖户赔得底朝天。现在嘎子哥的商演涨价,和炒柯尔鸭没两样——都是把没价值的东西,靠话题炒出虚高的价格,可这热度能撑多久?
观众凑的是热闹,商家赚的是快钱:畸形流量的“双输游戏”
有人说,嘎子哥能涨价,是因为观众“爱看”。确实,现在打开短视频,一刷到嘎子哥的新闻,不管是骂他的还是调侃他的,评论区都能吵起来,播放量噌噌涨。
可观众凑的是热闹,商家赚的是快钱,这事儿里到底谁亏了?其实是整个市场的“长期信誉”。想想看,如果违法失德的人能靠“黑红”捞金,那认真做作品、守规矩的艺人怎么办?
就像村里的集市,要是卖假货的摊子因为“热闹”天天爆满,那些老实本分卖真货的摊主,迟早得关门。现在娱乐圈和网红圈就是这个道理:嘎子哥的商演涨价,就像给整个行业递了一把“坏尺子”——衡量价值的不再是实力和人品,而是“能不能搞出大新闻”。
更可怕的是,这种“赚快钱”的逻辑会传染。以前艺人还怕传绯闻、怕出丑闻,现在倒好,只要不犯大罪,哪怕违法被拘留,都能包装成“话题点”。长此以往,谁还愿意沉下心来做作品?大家都想着“搞个大新闻”博眼球,整个行业不就成了“垃圾场”?
热度会凉,口碑难补:嘎子哥的“短期狂欢”,长不了
不过话说回来,嘎子哥这波“黑红捞金”,顶多是场“短期狂欢”。就像夏天的冰棍,看着凉丝丝挺诱人,可太阳一晒,很快就化了。
现在商家找他,是因为他刚出事,热度还没散;等再过几个月,新的“黑红人物”冒出来,大家早把嘎子哥忘了。到时候别说涨价,能不能接到商演都难。
而且他的公众形象已经崩了。以前提起嘎子哥,大家还能想起《小兵张嘎》里那个机灵的小嘎子;现在呢?一提到他,首先想到的是“穿警服直播被拘”“卖假酒”“黑红捞金”。这种负面标签,可不是靠几场商演就能撕掉的。
我认识一个做演出策划的朋友,他说:“现在找嘎子哥的都是小商家,搞短期活动的。大公司、正规品牌根本不敢碰他,怕沾了‘污点’影响自己的口碑。”你看,真正有长远眼光的商家,根本不买“黑红”的账。
流量终会散去,能走长远的只有“实在”
嘎子哥的事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流量时代的浮躁。我们总说“流量为王”,可流量这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靠“黑红”赚的钱,就像沙滩上堆的城堡,潮水一冲就没了。
想想那些真正能站稳脚跟的艺人,比如吴京、张译,哪一个是靠“黑红”起来的?都是靠一部部作品,一点点攒口碑,最后才被观众记住。这就像老街上的百年老店,不管市场怎么变,只要东西实在、守规矩,就总能留住客人。
嘎子哥现在可能赚得盆满钵满,但他丢掉的,是观众的信任,是演员的初心。等热度凉了,他再想捡起这些东西,可就难了。
最后想问大家:如果以后越来越多的人靠“黑红”捞金,你还会为这种“热闹”买单吗?你觉得,真正能让艺人走长远的,到底是话题还是作品?来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给这个浮躁的流量时代,浇点冷水。
来源:琦琦娱乐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