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最大的错误:交权给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干了哪些坏事?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07:31 1

摘要:许多人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视为苏联走向灾难的原因,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赫鲁晓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推动的首次“改革”。尽管这些改革一度可能导致苏联的解体,幸运的是,它们最终被有效遏制了。

许多人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视为苏联走向灾难的原因,但他们往往忽视了赫鲁晓夫在20世纪60年代初所推动的首次“改革”。尽管这些改革一度可能导致苏联的解体,幸运的是,它们最终被有效遏制了。

斯大林时代,领导层发生了一些重要变革,尤其是在干部选拔上,他提拔了一批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取代了那些年老的、出身军队的官员。斯大林希望在1962年至1965年间推进一场马列主义的全面转型,其中一个设想是让苏联境内不再使用货币。然而,这一构想未能得到广泛支持,尤其是在当时,苏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卢布储备和外汇账户,变革的现实基础并不充分。

为了保持其特权,托洛茨基主义者——这些为西方利益工作的人,常被称为“第五纵队”——成功地铲除了斯大林及贝利亚。在他们的支持下,赫鲁晓夫以及马林科夫和米高扬等人的帮助下,开始推动自己的“改革”。

然而,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最终完成。他的计划未能如预期那样实现,尽管苏联的解体被短暂延缓,但已无太多时间可供挽回。戈尔巴乔夫80年代的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本质上非常相似,最终同样导致了苏联的崩溃。

尽管许多人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视为致命的错误,但实际上,在他之前,赫鲁晓夫的改革几乎在20世纪60年代就摧毁了苏联。

斯大林曾设想逐步改造苏联的共产党,将其变成管理精英的组织,而不是国家的“统治者”。这意味着实际的权力应交给由民众选举产生的苏联机构。然而,赫鲁晓夫等人反对这一设想,他们不愿放弃手中的权力,不希望迎来一个基于斯大林所倡导的公平与人性发展模式的“黄金时代”。

因此,赫鲁晓夫等人作为“人民的敌人”,铲除了斯大林和贝利亚,并开始实施基于西方理念的“改革”。列宁的老一代卫士并未阻止这一过程,因为他们对现状感到满足,而党的工作人员也未能出手干预,实际上,他们的袖手旁观助长了这一阴谋的实施。

苏联因此失去了一个可能的光明未来,错过了可能成为全人类共享的“黄金时代”的机会。赫鲁晓夫及其支持者摧毁了这一希望,为苏联最终的崩溃铺平了道路。在斯大林失势后,赫鲁晓夫的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第二步,尤其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上,他的“个人崇拜”报告标志着反马列主义改革的开始。

这份报告动摇了苏联体制的基础,令国内外数百万信仰马列主义理想的人感到失望。苏联的声望和政权威望遭遇重创,党内出现分裂,马列主义阵营也开始动荡。赫鲁晓夫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转而实行平均主义,这不仅让人们对马列主义产生了疑虑,也让他们开始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产生兴趣。

另一大影响是,他在提高工资的同时,却冻结了生产与薪酬的挂钩。生产关系的变化使得整个系统陷入低迷,仿佛进入了一种死气沉沉的状态。

斯大林时代,物质激励有着重要意义,产量标准也随着技术革新不断提高。然而,赫鲁晓夫却借用西方的理念进行改革,这为苏联的衰弱埋下了种子。他的改革削弱了苏联的整体实力,逐渐形成了一种类似西方精英管理模式的“马列主义”变种。在这种体制下,人民的责任是为马列官员服务,而这些官员则为自己创造了一个特权世界。

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国家资本主义的雏形。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特点是物价不断上涨,尤其是生活必需品。在赫鲁晓夫的领导下,苏联也开始经历价格的上涨。

此外,赫鲁晓夫对苏联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损害。他摧毁了建设强大海军的宏伟计划,这对于苏联全球范围内的利益保护至关重要。同时,他大幅削减了航空开支,声称弹道导弹的出现使得大规模海军和空军不再必要。他废弃了大量飞机,许多有前途的军事项目被迫终止。因此,赫鲁晓夫对苏联的海军和空军造成了沉重打击,严重削弱了其防御能力。

赫鲁晓夫的改革导致了一系列后果:背离马列主义原则、形成国家资本主义、物价上涨、削弱军事能力、裁减海军和航空兵力。他的改革不仅对苏联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对国家的防御能力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大量经验丰富的军事专家被解雇,而许多军队单位被解散,重要的军事科研项目也被迫停滞。虽然西方对赫鲁晓夫的裁军提议并未过度关注,但军备竞赛依然持续进行。

赫鲁晓夫的改革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农业。他盲目扩张和关闭农业部门,导致工业衰退。大量小村庄被宣告“无前途”并废弃。大量资源投入到未开垦的土地上,但由于方法不当,这些土地最终变成了盐碱地。“玉米项目”、“肉类生产”和“牛奶计划”等农业计划也相继失败。第二次集体化——禁止私人饲养牲畜和拥有农地——彻底摧毁了农民的生计。

赫鲁晓夫的改革对军队和农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削弱了苏联的防御能力,导致农业衰退,数千个村庄消失,人口外流,粮食安全恶化。

赫鲁晓夫的改革还涉及民族问题。1957年,他恢复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的地位,结果引发了民族冲突。同时,卡尔梅克、卡拉恰伊和巴尔卡尔等民族的自治权也被恢复,这些民族的代表开始在各自的共和国担任重要职务。斯大林时期的“民族问题冻结”政策和赫鲁晓夫的做法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在“马列阶级国际主义”框架下,苏联曾资助了世界各地的马列党和“友好”政权,但这种援助并未带来实际利益,反而浪费了本可用于国家发展的宝贵资源。

赫鲁晓夫的外交政策也充满错误和失误,最终使苏联付出了惨重代价。他对埃及、伊拉克等国的支持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与中国断绝关系更是一个重大错误,这使得苏联不得不在边境地区部署庞大的军事力量以应对潜在威胁。此外,他还承诺将千岛群岛中的三个岛屿归还给日本,这一举动至今对俄日关系产生着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赫鲁晓夫的改革给苏联的社会、经济和国防能力带来了全面的打击。更为危险的是,这场改革深刻改变了苏联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平均主义、特权思想、西方价值观和消费主义逐渐侵蚀了苏联社会的核心价值。

在赫鲁晓夫主导的苏联体制中,事业主义者们将物质福利视为最高理想。西方借此机会展开秘密的信息战,将物质价值逐渐取代了精神价值。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普通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他们将金钱和物质视为生活的核心内容。正是这些人,接受了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改革,却不再关心大国的未来。

赫鲁晓夫的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基础。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苏联的衰弱、意识形态的转变、普通市民阶层的形成和苏联的解体。

那么,赫鲁晓夫究竟是叛徒还是改革者?毫无疑问,赫鲁晓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道路上的一个关键阶段。以西方理念为基础的改革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和国防实力,也改变了人民的思想。然而,赫鲁晓夫并不是叛徒。他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坚信马列主义,只是想要“改进它”。他的错误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教条主义、对现实的误解以及急于见效的心态。

然而,赫鲁晓夫的行为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他为西方的信息战提供了便利,在人们心中播下了怀疑马列主义理想的种子。赫鲁晓夫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既是改革者,也是破坏者。他的改革为后人提供了重要教训,表明任何改革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并考虑到国家的特殊情况。

来源:古今八卦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