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砸出“王炸”!乾崑ADS 4来了,2027年无人出租车跑遍街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07:20 1

摘要: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聚光灯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CEO靳玉志的一句话让全场屏息:“乾崑智驾已在100万辆车上完成验证,2027年L3级自动驾驶将走进寻常百姓家,L4级无人出租车也将启动商业化。” 话音未落,工信部刚出台的政策文件同步刷屏——《

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的聚光灯下,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CEO靳玉志的一句话让全场屏息:“乾崑智驾已在100万辆车上完成验证,2027年L3级自动驾驶将走进寻常百姓家,L4级无人出租车也将启动商业化。” 话音未落,工信部刚出台的政策文件同步刷屏——《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确为L3级车型发放“生产准入准生证”,政策与技术的双重共振,正将自动驾驶从科幻拉进现实。

100万辆车炼出的“安全铠甲”:乾崑的硬核数据说话

在自动驾驶领域,“说得好不如跑得好”是不变的真理。华为乾崑系统能放出2027年的“狠话”,底气来自千万用户积累的真实路况数据。截至2025年大会召开,这套系统已覆盖鸿蒙智行、阿维塔等28个车型,累计辅助驾驶里程突破50亿公里——这个距离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2.5万圈,能从地球往返火星6次。

更关键的是数据背后的安全价值:系统已成功避免271万次潜在碰撞,其中包含15万次突发“鬼探头”、32万次前车急刹等高危场景。这组数据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秘诀藏在华为的技术迭代逻辑里。从ADS 3.0的GOD通用障碍物识别技术,到如今ADS 4的WEWA架构升级,系统实现了从“看见障碍物”到“理解驾驶场景”的跨越 。

配套的鸿蒙智能座舱则让“人机共驾”更具温度。截至2025年8月,语音助手累计激活2.38亿次,近7000万次导航搜索通过语音完成,相当于每天减少驾驶员超50万次手动操作。这种“智驾+座舱”的协同进化,让华为在与小鹏、理想等同行的竞争中,稳稳占据“智能驾驶四巨头”核心位置 。

ADS 4撕开L3缺口:从“辅助”到“接管”的本质飞跃

2025年三季度即将推送的ADS 4系统,是华为冲击L3的关键武器。这套被分为SE、Pro、Max、Ultra四个版本的系统,首次实现了“场景全覆盖+能力分层”的产品策略——从经济型车型需要的基础主动安全,到旗舰车型必备的高速L3能力,不同价位车型都能找到适配方案 。

真正的突破藏在Ultra旗舰版的技术细节里。其搭载的高性能超远距激光雷达,配合分布式毫米波雷达,能在200米外精准识别雪糕筒、掉落货物等异形障碍物,配合WEWA架构的云端世界引擎,系统能提前模拟“极端场景”进行自我训练。靳玉志在采访中透露:“我们用扩散生成模型生成百万种难例场景,让系统在落地前就‘见过大场面’。” 这种技术设计直接带来了三大提升:端到端时延降低50%,通行效率提升20%,重刹率降低30% 。

与消费者熟悉的L2级辅助驾驶相比,L3级的核心变化是“责任转移”。在ADS 4 Ultra支持的高速场景下,系统可完全接管动态驾驶任务,驾驶员允许脱手休息,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将部分由车企承担 。这种“人机责任划分”的突破,正是自动驾驶从“辅助工具”走向“出行伙伴”的标志。

三年三步走:华为的自动驾驶“冲锋路线图”

靳玉志在大会上提出的“三波浪潮”理论,清晰勾勒出华为的进攻节奏。2015-2022年的电气化浪潮已见分晓,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60%;而2022-2027年的智能化浪潮,正处于决胜关键期。

华为的商业化时间表精准踩中政策节点:

- 2025年:借ADS 4 Ultra版推出,抢先落地高速公路L3级商业化解决方案。此时工信部刚放开L3生产准入,华为成为首批“吃螃蟹”的企业。

- 2026年:实现高速L3大规模部署,同时启动城市L4级试点。靳玉志透露,技术上已具备城区低速L4能力,只需等待监管部门最终审批。

- 2027年:L3级在高速与城市NCA场景全面普及,L4级进入商用。届时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在试点城市规模化运营,物流货车也能实现“全天候无人配送”。

这个路线图并非空中楼阁。2025年1月,华为已在深圳机场启动泊车代驾试点,用户通过手机就能召唤车辆自动泊入车位;7月,搭载ADS 4的尊界S800亮相,提前锁定首批L3体验用户。从封闭场景到开放道路,从高速到城区,华为正以“渐进式”策略破解自动驾驶落地难题。

政策铺路,中国智驾领跑全球:2027年真能实现吗?

华为敢定下2027年的目标,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政策托底。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推动L3级车型生产准入和上路试点,同步完善交通安全、保险等配套法规 。这意味着困扰行业多年的“法律空白”正在填补——此前L3难以落地,核心症结就是事故责任无法界定,而新政策首次明确了“人机共驾”场景下的责任划分原则。

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让“自动化”有了落地土壤。截至2025年,全国已建成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超200个,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全场景;5G-V2X车路协同设备在重点高速的覆盖率突破80%,能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超视距”路况信息。华为与各地政府合作的“智能交通云”,已实现车辆、道路、云端的数据实时联动,为L4级无人车运营扫清障碍。

行业竞争更在加速技术迭代。小鹏的无图NOA技术、理想的全场景智驾系统,都在与华为形成“良性赛跑”。但华为的独特优势在于“生态协同”——从芯片、算法到座舱、车路协同,华为已构建起全产业链能力,这种“垂直整合”能力让其在商业化速度上占据先机。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2015年还在实验室里的自动驾驶原型,如今已能在高速上安全接管车辆;再看向2027年,那个“上车睡觉、下车办事”的出行场景,似乎已不再遥远。华为用100万辆车的实测数据、三年清晰的路线图,加上政策东风的助力,正在改写全球自动驾驶的竞争格局。

当L3级车型走进4S店,当L4级无人出租车出现在街头,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场汽车产业的革命,更是一个“中国智造”领跑未来出行的时代。正如靳玉志在大会结尾所说:“电气化让中国汽车换道超车,智能化将让中国汽车定义标准。” 2027年,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智能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