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春晚舞台上,王俊凯一首《欢乐时光》唱得全场沸腾,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深陷“节目被毙”的舆论漩涡?这场堪称“反转教科书”的风波,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
2025年春晚舞台上,王俊凯一首《欢乐时光》唱得全场沸腾,谁能想到两年前他还深陷“节目被毙”的舆论漩涡?这场堪称“反转教科书”的风波,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真相?
一、谣言风暴:四个月内四次“实锤”
2023年1月,江苏卫视跨年晚会直播中,王俊凯的耳返突发故障,导致部分音准偏差。这本是演出事故,却被营销号断章取义成“假唱翻车”,甚至配上“导演紧急切镜头”的截图。更离谱的是,有网友翻出他早年户籍信息,造谣“民族造假”,声称“判决书显示其真实民族为汉族” 。
真正的“王炸”来自经纪人绯闻。一张王俊凯与女经纪人在片场整理衣领的照片疯传,营销号炮制“贴身助理上位”“千万豪宅共居”等细节。更有人冒充“内部员工”爆料:“两人用情侣ID打游戏,深夜同回公寓”。最惊悚的是某网友实名举报,称自己因揭露王俊凯与杨幂的“地下情”遭网暴致癌症恶化,要求司法介入 。
二、法律反击:两年拉锯战终胜诉
面对愈演愈烈的谣言,王俊凯团队没有选择沉默。2023年1月,工作室正式启动法律程序,对造谣“假唱”“恋情”“不正当关系”的账号提起诉讼。经过两年多的取证,2025年4月,法院判决被告祁某某在《上海法治报》等媒体刊登道歉声明,承认其发布的“王俊凯与经纪人关系暧昧”“与杨幂有不正当关系”等内容均为不实信息 。
这场胜诉意义非凡:法院不仅认定谣言对王俊凯名誉造成严重损害,更明确指出“仅凭模糊照片和主观臆断不能构成侵权事实”。值得注意的是,王俊凯方放弃经济赔偿,仅要求公开道歉,被法律界人士评价为“以儆效尤的典型案例” 。
三、破局之路:用作品和公益重塑信任
在法律维权的同时,王俊凯用行动证明自己的职业素养。2023年,他主演的电影《749局》上映,饰演的冒险少年获赞“眼神有戏”;2024年,他作为常驻嘉宾参加《恰好是少年》第二季,展现真实率性的一面。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2025年春晚,他顶住压力完成高难度唱跳表演,央视导演组评价:“王俊凯的舞台感染力超出预期” 。
公益领域同样动作频频。2025年9月,他发起的“焕蓝梦想公益基金”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奖学金,资助20位人工智能专业博士新生。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担任评审期间,他公开呼吁“文明观影”,批评部分粉丝偷拍行为,被《人民日报》点赞“偶像该有的样子” 。
四、行业启示:流量时代的生存法则
王俊凯的经历折射出娱乐圈的残酷现实。据《2025网络谣言治理报告》显示,明星绯闻类谣言占比达47%,其中“桃色新闻”传播速度最快。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营销号形成“造谣-删帖-索赔”的灰色产业链,通过制造恐慌牟取利益 。
但王俊凯的反击也提供了新思路:法律武器比公关声明更有力量。2025年,娱乐圈掀起“告黑”热潮,易烊千玺、迪丽热巴等艺人纷纷效仿,推动《网络暴力防治条例》立法进程。正如王俊凯在胜诉后所说:“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法律” 。
从“被全网唱衰”到“春晚C位”,王俊凯用两年时间完成绝地翻盘。这场风波不仅是个人名誉保卫战,更是对整个娱乐圈生态的一次警示:在流量狂欢中,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在风口浪尖站稳脚跟。而那些沉迷于造谣传谣的人,终将被时代的浪潮吞没。
来源:沫沫美美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