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如河,奔流不息。当《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一卷)的墨香尚未在岁月中淡去,编纂第二卷的念头便已如春草般在我心中悄然萌生。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诗歌历史薪火相传的特别执念,对当代诗坛百花齐放的深切凝视,对诗歌鉴赏领域拓展的创新激情。正如《诗经》的采风
中国诗歌会,走在坚持与创新的路上
——《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跋
〇张光国
时光如河,奔流不息。当《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一卷)的墨香尚未在岁月中淡去,编纂第二卷的念头便已如春草般在我心中悄然萌生。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诗歌历史薪火相传的特别执念,对当代诗坛百花齐放的深切凝视,对诗歌鉴赏领域拓展的创新激情。正如《诗经》的采风者行走于阡陌之间,我们亦渴望以文字为舟,载录这个时代诗心的涟漪与涛声。
《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一卷)的问世,曾如投石入湖,激起层层回响。然而,正如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第一卷的编纂经验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当代诗歌鉴赏领域的广阔性与复杂性。早在第一卷付梓之时,我便萌生了续编的设想——不仅为弥补首卷的遗憾,更为构建一个更系统、更包容的诗歌鉴赏生态图谱。这一等待,是沉淀,亦是积累。直至今年上半年,《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终于历经定稿、排版、审定与送印的漫长旅程,即将与读者相见。
等待的时光从未虚度。在此期间,我们反复推敲书稿,更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将《中国诗歌鉴赏》(第二卷)与《中国当代诗坛佳作评注》(第一卷)合并入本书。这一调整,并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对诗歌传播生态的一次深层重构。
若以烹饪为喻,第一卷原稿如一道清炖鲜汤,诗歌文本为本,诗歌赏析为佐,虽质朴却稍显单薄。特别是,因诗歌文本不多,加上赏析稿后,才刚过150页。为使其内容更丰盈,我曾加入个人诗歌理论文章以充篇幅至300页。然,理论虽能增色,却难免分散对诗作本体的聚焦。此次合并,恰似将三股清泉汇入一渠——既保留了原作的精髓,又通过“合并同类项”的优化策略,让诗歌文本及诗歌赏析真正成为这个舞台的主演。
本书最终分为三辑:“佳作评注”以细读叩问诗心,“诗歌鉴赏”以鉴赏看待文本,“评论赏析”以理论照亮实践。如此结构,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亦是对创新的尝试。唐代诗僧《诗式》有言:“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我们希望通过多维度的解读,让每一首诗作皆能展现其“与造化争衡”的独特生命力。
合并之举,难免众口难调。有人或抱怨此举延长了《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的推出时间,有人或忧心具体体例的变动打破了阅读惯性,有人或质疑选稿标准的统一性。然而,正如李白所言“万物兴歇皆自然”,出版亦是一场动态平衡的艺术。为表歉意与诚意,我们决定为每位参与诗人颁发特别荣誉证书,并免除399元/人的评审费——这并非简单的物质和情感补偿,更是对诗人创作尊严的郑重致敬。
纵观中外出版史,从孔子删述《诗经》到庞德编译《华夏集》,经典的形成从来伴随争议与调整。但我们深信,唯有以开放之心接纳批评,以谦卑之态完善细节,方能接近诗歌的“真境”。
此次编纂过程,最令人感慨的莫过于时间线的漫长。从征稿到成书,犹如一场跨越季节的等待,其间焦灼与期待交织。为打破这一困局,我们决定在未来将减少大型出书活动,转而以“约稿与征稿双线并行”的模式优化流程。同时,将诗歌文学活动的主阵地移至中国诗歌会旗下品牌杂志,以期刊的灵活性弥补图书的滞后性。
这一转变,符合当代文化传播的“轻量化”趋势。正如杜甫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我们既要坚守对文本的敬畏,亦需顺应时代节奏,让诗声更快、更广地抵达人心。
中国诗歌会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承古开新的使命。从《诗经》的“饥者歌其食”到今日的跨界实验,诗歌始终是民族精神的镜像。我们愿做这镜像的擦拭者——既珍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古典意境,也拥抱诗歌“走向新时代”的召唤;既学习艾略特《荒原》的象征体系,也探索当下民歌的节奏智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中的这句箴言,恰是中国诗歌会的前行底色。我们坚持的,是对诗心的守护;我们创新的,是表达与传播的方式。在这条路上,我们愿与每一位诗人并肩,让诗歌成为穿越时空的舟楫,载着人类的悲欢与沉思,驶向更辽阔的明天。
《现当代中国诗词佳作鉴赏》(第二卷)的诞生,是一次对时间的回答,更是一次对诗坛的献礼。书中或许仍有瑕疵,但正如断臂的维纳斯,遗憾本身亦成艺术的一部分。未来,中国诗歌会将始终以“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创新发展”为舵,以诗人为帆,在浩瀚文海中破浪前行。
因为,我们深信:诗在,火种不灭;人在,山海可平!
2025年5月17日夜于静思轩
2025年7月28日夜修改
【作者简介】张光国,笔名毓榕、轩辕国,1975年生于山东潍坊,1998年毕业于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曾进修于鲁迅文学院,做过教师、编辑、记者、报社驻潍坊工作站站长、潍坊万众传媒总经理。系《新诗歌》、《中国诗选刊》、《中国诗歌月刊》、《世界诗刊》、《中国喜马拉雅诗刊》、《红高粱文学》、《文艺家》总编,中国诗歌会名誉会长,当代诗歌会、中国新古风研究会、中国爱情诗协会、中国李清照诗歌会、中国仓央嘉措诗歌会会长,中国新诗社、中国小诗社、中国山水诗社、中国草原诗社、中国大唐诗社、中国关雎爱情诗社、中国蒹葭爱情诗社、中国乡土田园诗社、
中国山水田园诗社、白浪诗社、乌拉特诗社社长,中国诗名家俱乐部主席,白浪书院客座教授,作家诗人高级研修班导师,神洲文学院院长,万诗阁阁主,中国诗歌馆、中国诗文艺馆、中国新诗艺术馆、中国长诗诗艺馆、中国短诗展示馆、中国小诗展览馆、中国格律诗收藏馆、作家诗人百科名典馆、中国山水诗档案馆、中国古风博物馆、中国乡土田园诗展馆、中国山水田园诗典选馆、当代诗歌美学馆、中国爱情诗典藏馆、中国草原诗歌文化馆、轩辕国文学艺术馆、中国诗歌会名家馆馆长。
创始诗人网、中国诗歌会网、诗家网和诗家APP。组织带着文艺去旅行、诗意的行走、北海文艺沙龙、大唐诗歌节、红高粱笔会、新诗百年峰会、中国草原诗会、中国风雅颂诗歌颂读节、中国昆仑作家论坛等现场活动百余场。出版诗集《诗人与美人鱼》、《陶罐上的少女》,诗学专著《诗术》(第一卷),诗论集《同凤凰与白狼一起吟唱一一首届中国诗歌展优秀作品点评》,诗话专著《黄鹤楼诗话》、《北海诗话》,文论集《煮酒南山歌北海——张光国文论集》(第一卷),长篇小说《沙僧别传》,编著《当代中国诗人名录》、《当代作家新势力文萃》等数十部。
迄今,万诗阁已藏诗934首,浏览量已达306万余人次;中国诗歌馆已典藏诗歌文学艺术刊物1226期,浏览量已达212万余人次;中国诗文艺馆已典藏短视频456条,浏览量已达149万余人次;轩辕国文学艺术馆已典藏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词曲、视频等作品579件,浏览量已达223万余人次;中国草原诗歌文化馆已典藏草原诗歌55首,浏览量已达16万余人次;
中国小诗展览馆已典藏小诗70首,浏览量已达20万余人次;中国爱情诗典藏馆已推介爱情诗404首,浏览量已达116万余人次;将推出的个人诗歌理论专著《诗道》(卷一)已在中国诗歌会美篇专栏发布诗论48篇,浏览量已达22万余人次,个人散文诗集《液态的琥珀色月光》已在中国诗歌会美篇专栏发布散文诗63篇,浏览量已达33万余人次,个人散文集《从白浪源到海角天涯》已在中国诗名家俱乐部美篇专栏发布散文21篇,浏览量已达14万余人次。
来源:一品姑苏城